凌曙著作現(xiàn)多分散于全國各圖書館中,整理、出版不多,本書為清代揚州學派代表人物凌曙的現(xiàn)存著作全集。分為正編、附編和附錄。正編收錄有其經(jīng)學著作八種,包括《春秋繁露注》《春秋公羊禮疏》《春秋公羊禮說》《儀禮禮服通釋》《四書典故核》等,又《金石錄》《群書答問》等兩種。附編收錄存疑著作六種,包括《蜚英閣經(jīng)解《蜚云閣文集》等。附錄為凌曙年表、生平、函札等相關(guān)文獻。整理者對其中較為重要著作,盡可能尋找多種版本,進行精心�?�,擇善而從,為學界與讀者提供一個便于閱讀,可資利用的凌曙作品讀本。
前言
萬仕國
一
凌曙(一七七五一八二九),字曉樓,一字子昇,江蘇江都人,清代經(jīng)學家。先世居泰州。曾祖凌襄,康熙乙卯科武舉人,官古瑯所千總。祖父國鸞,國子生,工詩文。屢試不第,授生徒於揚州,遂家焉。父士(一七二三一八〇六),字禹臣,兄弟八人。幼孤貧,以力養(yǎng)母。以幼年失學,遂教凌曙讀書。
凌曙生於如此貧困之家,幼就塾,讀書五載。年十歲,即至香作店做傭保,改習賈。得暇,輒默誦已讀之書,不能通解。鄰有富人爲子弟延師者,乘夜隱軒外聽講。數(shù)月,師始覺而斥之。憤甚,乃購求已句點之舊籍,讀之達旦,日中仍傭作如故。然居市十年,不能經(jīng)營以贍其家。乃復(fù)理儒業(yè)。年二十,集童子爲塾師,制舉文雖無尺度,而童子從遊者,書必熟,字必正楷,因而信從漸衆(zhòng),脩脯入稍多,益市書。嘉慶九年(一八〇四),識包世臣於揚州,過從請益,極承勸誘。問所當治業(yè),包世臣謂:治經(jīng)必守家法。專治一家,以立其基,即諸家可漸通。於是授以張惠言所輯《四書》漢説數(shù)十事,及包世臣、李兆洛(一七六九一八四一,字申耆)等增綴之稿,以爲治經(jīng)之式。從包世臣言,遂精意於鄭氏《禮》。嘉慶十一年(一八〇六)春,隨包世臣至陽湖李兆洛家,登門求教。承其指授,筆記其略。歸而紬繹,漸能錯綜,推廣其意。是年秋,洪梧爲揚州梅花書院山長,凌曙又從之問業(yè)。明年春,李兆洛赴京,途經(jīng)揚州,凌曙以所著《四書典故覈》就正。嘉慶十三年,洪梧、貴徵爲之序而刊行。
凌曙既得爲學門徑,嗣聞劉逢祿論《公羊》何氏學而好之,遂師事之,專攻《公羊》。又從莊存與遊,學乃大進。得洪梧指點,乃粹力於董仲舒《春秋繁露》,以武英殿翻計臺本爲底本,兼取張皋聞、盧文弨校本,重加�?�。又取《公羊》家言,采列代之舊聞,集先儒之成説,爲之作注,成書十七卷,刻行於世。阮元任兩廣總督,聘其課子,助輯經(jīng)籍,兼事著述,先後撰成《春秋公羊禮疏》《公羊問答》等,與江藩、許珩刪訂王豫輯《江蘇詩徵》 阮元《江蘇詩徵序》。又見張鑑等編《雷塘庵主弟子記》卷五,鄭曉霞、吳平點校《揚州學派年譜合刊》(下),廣陵書社,二〇〇八年,頁四六一四六二。。嘉慶二十五年冬,凌曙自廣州返里,家居授徒,丹徒陳立等從之學。道光元年(一八二一),彙刻所著爲《蜚雲(yún)閣凌氏叢書》,計收《四書典故覈》《公羊禮疏》《公羊禮説》《公羊問答》《春秋繁露注》《禮論》,其甥劉文淇爲之序劉文淇《凌氏叢書序》,《青谿舊屋文集》卷五。然《蜚雲(yún)閣凌氏叢書》此篇題作公羊問答序,置諸《春秋公羊問答》卷首。。道光間,凌曙又著《儀禮禮服通釋》《禮説》《禮論略鈔》等,又倡修揚州董子祠,專祠董仲舒。道光九年,凌曙卒於揚州,年五十五。
凌曙生當揚州學派崛起之時,雖受常州學派影響,致力《公羊》之學,然以經(jīng)説經(jīng),不雜讖緯;引《禮》入《公羊》,不求微言大義;疏通全經(jīng),以經(jīng)、傳、注相互推闡;注重經(jīng)例研究,頗能以例解經(jīng);堅持實事求是,不迷信名家成説。這些治學特點,對揚州學派兼收并蓄、融會貫通學風的形成,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包世臣謂凡君所著書,三十八卷,五十餘萬言,皆有顯證,遠雷同附會之陋,足爲來學先路,誠非虛譽。而他貧而力學的行動,成爲揚州許多貧困學子刻苦自勵的榜樣。其弟子承其衣鉢,劉文淇致力於《春秋左氏傳》,陳立致力於《春秋公羊傳》,都卓有成就。
時至今日,除梁啓超《清代學術(shù)概論》盛贊凌曙《春秋繁露注》外,其學術(shù)成就大都被忽視,即有所論,亦是貶多褒少,與其學術(shù)貢獻殊不相稱。
二
凌曙傳世著作,所知凡十七種。今考其書,分述如次。
(一) 《四書典故覈》八卷
是書爲凌曙部著作。嘉慶九年,凌曙初識包世臣於揚州,詢以治學門徑。鑒於凌曙熟於《禮》,包世臣遂勸其攻鄭氏,謂:吾人爲學自治經(jīng)始,治經(jīng)自《三禮》始�!度Y》書甚完具,二鄭、孔、賈發(fā)明其義甚明且密。推人情之所安,以求當于古先聖王制作之源,則莫不有合焉者。然其文深出,其説散見,非細心沈慮,則莫能總其條理,要其指歸。制義一事,于學甚微末,然能使人束其心,靜其氣,鋭其思,審其識。故欲治《三禮》者,當先精制義之法。制義依《四子書》以立言,而四子之説有涉于制度、文物者,非詳考而慎擇之,則不能以措詞。乃出張惠言所輯《四書》漢説數(shù)十事,及包世臣、李兆洛等增綴之稿,以爲治經(jīng)之式。凌曙遂就張惠言、包世臣、李兆洛等稿,稽典禮,考故訓,補其不備,推而廣之,成稿八卷。嘉慶十二年春,李兆洛過揚州,凌曙遂以書稿呈請刪正。夏,録出清本,又就質(zhì)於洪梧(字桐生)、貴徵(字仲符),得蒙嘉許,并爲之作序。嘉慶十三年二月,凌曙作《四書典故覈自序》,刊刻行世。此書八卷,計一百八十條。其中卷一至卷二論《大學》(八條)、《中庸》(三十四條),卷三至卷六論《論語》(一百一十條),卷七至卷八論《孟子》(二十八條)。今以嘉慶十三年《蜚雲(yún)閣叢書》本爲底本點校。
(二) 《春秋公羊禮疏》十一卷
劉文淇《句溪雜箸序》云:近人如曲阜孔氏、武進劉氏,謹守何氏之説,詳義例而略典禮訓詁;歙金氏、程氏習鄭氏《禮》,顧其所箸書,往往自立新義,顯違鄭説。先舅氏惄然憂之,慨然發(fā)憤。其於《公羊》也,思別爲義疏,章比句櫛,以補徐氏所未逮;其於《禮》也,思舉後儒之背鄭氏者一一駁正之。惜晚年病風,精力不逮,僅成《公羊禮疏》十一卷、《禮論》百餘篇。凌曙是書依《公羊》何氏注分卷(以閔公附莊公),堅守鄭氏《禮》説,博采《白虎通》《五經(jīng)異義》《五經(jīng)駁異》《通典》等書,疏通證明《春秋公羊傳》,序而不斷,不雜讖緯,不宣究微言大義,開實事求是、以禮説經(jīng)風氣,其於禮制論説精覈,可補舊疏闕漏,實爲凌曙代表性著作。是書有嘉慶二十四年《蜚雲(yún)閣叢書》本(簡稱蜚雲(yún)閣本),首有凌曙嘉慶二十四年閏四月《春秋公羊禮疏序》、同年秋八月《序》及《凡例》。每卷首行上署春秋公羊禮疏卷某,下署江都凌曙學,卷末行上署春秋公羊禮疏卷某終,下署某某校。其中受業(yè)儀徵阮福校者爲卷一、卷六、卷九、卷十一,受業(yè)儀徵阮祜校者爲卷二、卷三、卷五、卷七、卷八、卷十,卷四無校者姓名。又收入南菁書院《皇清經(jīng)解續(xù)編》卷八百五十二至八百六十二(簡稱續(xù)經(jīng)解本),無凌曙序,其文字有所校正,卷末有仁和葉維幹、上海范本禮校。又有光緒九年(一八八三)歸安姚氏《咫進齋叢書》據(jù)凌氏蜚雲(yún)閣本重刻本(簡稱咫進齋本),內(nèi)容與蜚雲(yún)閣本相同,而卷首凌曙兩序次序與蜚雲(yún)閣本互易,卷末有歸安姚覲元�?=褚浴独m(xù)修四庫全書》二九冊影印北京大學藏蜚雲(yún)閣爲底本,以續(xù)經(jīng)解本、咫進齋本參校。
(三) 《春秋公羊禮説》一卷
是書凡三十條,以鄭氏《禮》説爲據(jù),駁諸家異説。其書成於《春秋公羊禮疏》之後,論題雖多見於《禮疏》,然以駁論出之,更爲精審。是書有嘉慶二十四年《蜚雲(yún)閣叢書》本(簡稱蜚雲(yún)閣本),封面有嘉慶己卯夏刊及蜚雲(yún)閣藏,受笙題,首有嘉慶己卯夏五月端陽日凌曙自序,後有目録。又刻入學海堂《皇清經(jīng)解》卷一千三百五十五(簡稱清經(jīng)解本),書名作公羊禮説,無凌氏自序,內(nèi)容則同。今以蜚雲(yún)閣本爲底本,以清經(jīng)解本對校。
(四) 《春秋公羊問答》二卷
此乃凌氏論述《春秋公羊傳》中不涉於禮者,自爲問答,凡論一百一十五事,其中卷上四十九事,卷下六十六事,一本漢儒之説,不爲《三傳》調(diào)停之論。此書有道光元年《蜚雲(yún)閣叢書》(簡稱蜚雲(yún)閣本),封面題道光辛巳夏刊,首有道光元年二月受業(yè)甥儀徵劉文淇序(《續(xù)修四庫全書》影印本下有嘉慶己卯秋八月既望凌曙自序,考諸家藏本,多無此序,當爲誤裝)及目録,分上、下卷,半頁十一行,行二十二字。卷下末行有雙行注字維揚磚街青蓮巷柏華昇董刊。又收入南菁書院《皇清經(jīng)解續(xù)編》卷八百六十三至八百六十四(簡稱續(xù)經(jīng)解本),無序言及目録,分一、二兩卷。又有歸安姚氏《咫進齋叢書》本(簡稱咫進齋本),有劉文淇序,無凌曙自序,有目録,半頁十三行,行二十二字。卷末行上題公羊問答卷上終,下題歸安姚覲元�?�。今以蜚雲(yún)閣本爲底本,以續(xù)經(jīng)解本、咫進齋本參校。
(五) 《春秋繁露注》十七卷
.................
萬仕國,儀征歷史研究會會長,兼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藏》編研中心特聘研究員、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兼職教授、揚州文史館文史研究顧問、廣陵書社特約編審。主要從事?lián)P州地方文獻文化的整理與研究,整理出版有《劉師培年譜》(廣陵書社,2003)、《劉申叔遺書補遺》(廣陵書社,2008)、 《儀征劉申叔遺書》(廣陵書社,2014)、《天義衡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合作)。曾兩次獲省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
目録
前言一
正編
四書典故覈一
春秋公羊禮疏二〇三
春秋公羊禮説四七九
春秋公羊問答五二五
春秋繁露注五九七
禮説九八五
禮論略鈔一〇九七
儀禮禮服通釋一一六九
群書答問一二四五
説文考正一三二七
附編
蜚英閣經(jīng)解一三四五
蜚雲(yún)閣經(jīng)説一四二七
四書集説一五一五
金石録一五八三
蜚英閣史論一六三三
蜚雲(yún)閣文集一六四九
附録
一、 凌曙年表一六八五
二、 生平傳記一七〇四
三、 題跋提要一七一〇
四、 函札題贈一七二二
五、 �?币龝姹九e要一七四一
後記一七五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