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緘默之疾 讀者對象:本書適用于相關研究人員
本書旨在通過坦桑尼亞巴加莫約縣(Bagamoyo District)及周邊國家或地區(qū)兩學年的田野調查,探索艾滋病廣泛流行背后的社會文化過程。以往對艾滋病的研究,視角主要有三個,一是疾病視角,二是文化隱喻視角,三是社會結構視角。疾病視角是生物醫(yī)學的專利,將艾滋病納入病理學解釋是其應有之義。艾滋病不僅僅是生物學現象,而且充滿了文化想象力。在這個意義上,我基于田野調查中“邂逅”的種種艾滋病相關的身體表達、身體實踐中的“隱喻”,來詮釋“隱喻”背后承載的主體性。*同時,人們往往將艾滋病同不良生活方式、貧困、愚昧、缺乏道德聯系在一起。社會結構視角的代表人物是醫(yī)學人類學家保羅·法默(Paul Farmer),他提出“結構性暴力”(Structural Violence),認為艾滋病流行的背后是社會結構的后果,也是社會結構施之于身體的暴力,這些結構性因素包括階層、性別、民族和年齡等等。但我一直期望從早已“疲勞性”的“結構”分析中抽離,挖掘主體性,揭開社會文化表達之“緘默”的面紗。
你還可能感興趣
我要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