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全面展現(xiàn)近年來地理科學發(fā)展主要成就展示中華文明輝煌的普及性讀物。本書與中華書局聯(lián)合出版,由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辦公室邀請中國著名地理學家聯(lián)手打造,簡明扼要,圖文并茂地介紹了中國的自然地理狀況、重大的歷史變遷過程及其主要區(qū)域特征,較概括性地反映了中國極具特性的自然地貌,揭示中華文明發(fā)展的內生動力與輝煌成就,也同是展現(xiàn)了地理家眼中美麗中國美好愿景。地理與人類社會發(fā)展有著不可割裂的重要關聯(lián),并從根源深處發(fā)揮著關鍵的影響作用,正所謂“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稄牡乩砜粗袊愤@一綜合論著的編著,應當體現(xiàn)二十大報告的價值觀導向,具體落實為兩個關鍵點:一是中國式的現(xiàn)代化;二是可敬、可信、可愛的中國。具體展開的主題編目為“從地理看中國自然”“從地理看中國人文”“從地理看世界中國”三個維度,具體可設定為論著的三編,三編最終服務于二十大報告提出的中國概念:以地理的視角,論證并呼喚人們對祖國山川大地的自豪——可愛的中國,論證并呼喚人們對祖國文化形態(tài)的自信——可信的中國,論證并呼喚人們對中國對世界自然和文化多樣性貢獻的自我認同——可敬的中國。
					
更多科學出版社服務,請掃碼獲取。
					
				
		 
	
	繼《從考古看中國》(2022年度中國好書)之后,中華書局、科學出版社聯(lián)合出版,由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組編,葛劍雄、秦大河等20余位文史、地理學者聯(lián)手打造,中華文明書系第二輯《品讀中國 : 風物與人文》。 
	全書由自然編、人文編、中外編三部分組成,簡明扼要、圖文并茂地講述廣袤中華大地上的自然風物和人文創(chuàng)造,述說大江大河所孕育的厚重文明,展示人文遺產所承載的民族精神;深入淺出地揭示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世界和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
 
	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辦公室是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領導小組的辦事機構 
	葛劍雄  復旦大學文科資深教授、中央文史館館員
	王守春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
	候甬堅  陜西師范大學西北歷史環(huán)境與經濟社會發(fā)展研究院教授
	傅才武  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fā)展研究院教授
	唐曉峰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huán)境學院教授
	王社教  陜西師范大學西北歷史環(huán)境與經濟社會發(fā)展研究院教授
	秦大河  中國科學院院士、華東師范大學世界地理與戰(zhàn)略研究中心教授
	李令福  陜西師范大學西北研究院研究員
	康  震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華林甫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
	艾  沖  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劉曙光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研究員
	彭邦本  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曹家齊  中山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游汝杰  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教授
	孫慶忠  中國農業(yè)大學人文與發(fā)展學院教授
	韓昭慶  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
	邢廣程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萬  明  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倪玉平  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
 
	前言 何以中國 i 
	自然編
	01 孕育中華民族的自然環(huán)境 003 
	好山好水好地方:多樣而優(yōu)越的自然環(huán)境 004 
	孕育中華文明的全新世氣候最溫暖時期 008 
	得天獨厚的地貌環(huán)境 012 
	氣候變化促進民族與文化融合 016 
	02 黃河與中華文明 021 
	石質農具鑿開沉睡的黃土地 023 
	黃河文明向四周其他地區(qū)的輻射和影響 030 
	黃河氣韻關聯(lián)民族的精神氣質 035 
	03 長江:稻作文明與魚米之鄉(xiāng) 045 
	世界稻作文明的發(fā)源地 047 
	稻作文明形塑了中華文化的空間形態(tài) 049 
	長江稻作文化與黃河粟(麥)作文化的差異與互補 054 
	04 華夏文明中的山脈 063 
	山脈與歷史 064 
	五岳:高山神圣性的代表 069 
	05 秦嶺—淮河線:中國的“南與北” 079 
	南北地理分界線的確立 080 
	中華文明發(fā)展的軸心地帶 085 
	交流融匯,和合南北 087 
	06 “胡煥庸線”:中國的“東與西” 093 
	什么是“胡煥庸線”? 094 
	“胡煥庸線”能否突破? 097 
	如何破解“胡煥庸線”難題? 099 
	人文編
	07 天地之中:中國古代都城的選址與布局 105 
	西安與北京:中國古代都城的最佳選址 106 
	中軸對稱:中國古都城市布局的基本追求 109 
	天地之中:中國古代都城營建的基本理念 119 
	08 長安敘事:大一統(tǒng)王朝都城的經典與榮光 125 
	大一統(tǒng)王朝都城話語體系的內涵 126 
	大一統(tǒng)王朝都城話語體系的演進 127 
	大一統(tǒng)王朝都城話語體系建構的意義 135 
	09 體國經野:中國省制的由來 137 
	“省”的來龍去脈:中央機關地方化與歷代行省劃分 138 
	多民族統(tǒng)一國家與建省模式 142 
	省制演進的規(guī)律性認識 144 
	10 長城: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征 147 
	綿延萬里:古代長城的構筑、分布與其作用 148 
	堅固屏障:古代長城構筑技術的發(fā)展 155 
	頑強堅韌: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 160 
	11 大運河:縱貫南北的大動脈 165 
	運河與漕運的歷史脈絡 166 
	溝通地理空間的工程杰作 169 
	國家統(tǒng)一政權穩(wěn)定的風向標 172 
	城鄉(xiāng)經濟發(fā)展的大動脈 174 
	社會文化交流匯融的載體 175 
	歷史地理標識的當代傳承 178 
	12 都江堰:人類生態(tài)文明的杰出典范 181 
	李冰其人與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典范意義 182 
	都江堰水利工程概說 184 
	都江堰留給后世的文化遺產及意義 188 
	13 萬里通途:中國歷史上的陸路交通 195 
	通達全國的陸路交通網絡的開拓 196 
	中國驛傳制度的形成、發(fā)展與演進 200 
	陸路交通與驛傳制度的重要歷史作用 205 
	14 方言:多元一體中華文化的有聲印證 211 
	漢語方言的形成和地理分布 212 
	移民方式與方言地理分布類型 215 
	方言地理與人文地理 217 
	地名的區(qū)域文化特征 221 
	15 農耕文化:鄉(xiāng)土中國的文化本根 225 
	農耕文化的生態(tài)屬性 226 
	循環(huán)永續(xù)的傳統(tǒng)農業(yè) 232 
	農業(yè)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 235 
	16 天人合一:人與環(huán)境和諧共處的理念 241 
	“天人合一”中“自然之天”理念的發(fā)掘 242 
	“天人合一”的思想根源 244 
	從“天人合一”到萬物一體 248 
	中外編
	17 陸上絲綢之路與中外交流 261 
	古代絲綢之路的形成 262 
	古代絲綢之路的基本路線 265 
	“絲綢之路”,唯美絲綢 270 
	古代絲綢之路上的交流與互鑒 272 
	絲路精神需要發(fā)揚光大 275 
	18 鄭和下西洋與海上絲綢之路的開拓 277 
	鄭和下西洋核心地理概念“西洋” 278 
	從海上給陸海絲綢之路畫了一個圓 282 
	拉開早期全球化的序幕 284 
	鄭和下西洋給我們的啟發(fā) 287 
	19 全球化與明清以來中國經濟重心的東移 291 
	“基本經濟區(qū)”概念 292 
	從“蘇松熟,天下足”到“湖廣熟,天下足” 293 
	經濟重心的東向轉移 295 
	明清中國是全球經濟的重要一環(huán) 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