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在對麥克拉倫教授本人及其親友、同事進行大量訪談,查閱大量一手文獻資料及未刊手稿的基礎上,以麥克拉倫教授的成名作也是代表作——《學校生活》(Life in School)為線索,從麥克拉倫批判教育學的產(chǎn)生及發(fā)展歷程、理論淵源與核心理論武器、主旨、立場與特色四個方面對麥克拉倫的批判教育學理論和實踐進行闡釋、分析與評價,最后總結麥克拉倫批判教育學的形成因素、影響與局限性,為國內(nèi)學者進一步了解麥克拉倫教授的批判教育學思想提供了一種比較全面的解讀。
		
	
魏鳳云,女,東北師范大學教育學原理專業(yè)博士,長春師范大學副教授、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教育哲學、教育學原理等方面的研究。主教課程為《教育哲學》和《教育學原理》。于2017年8月至2018年9月期間,受中國國家留學基金委資助赴美國查普曼大學教育學院做訪問學者,師從彼得·麥克拉倫教授。翻譯彼得·麥克拉倫的成名作《學校生活》第六版,預計2022年6月出版。發(fā)表過與本書相關的CSSCI論文三篇,英文論文四篇,論文“彼得·麥克拉倫的《學校生活——批判教育學導論》述評”獲吉林省第十一屆教育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論文類一等獎,并在第三屆國際批判教育學年會上做主題發(fā)言。共主持省級科研、教研課題10余項,其中與本書有關的有三項。
	引言
	  第一節(jié)  研究緣起
	    一  基于麥克拉倫的學術地位與貢獻
	    二  基于《學校生活》的獨特價值
	    三  基于研究者的個人興趣與條件
	  第二節(jié)  相關文獻綜述
	    一  國內(nèi)對麥克拉倫的研究概況
	    二  關于麥克拉倫的國外研究狀況
	    三  國內(nèi)外對《學校生活》的研究概況
	    四  已有研究成果評價
	  第三節(jié)  研究方法
	    一  文獻法
	    二  訪談法
	第一章  產(chǎn)生及發(fā)展歷程
	  第一節(jié)  《學校生活》前的思想萌芽
	    一  從事教師工作前
	    二  從事教師工作后
	  第二節(jié)  《學校生活》后的思想發(fā)展
	    一  《學校生活》第一版——反思與申辯
	    二  《學校生活》第二版到第三版——馬克思主義的回歸
	    三  《學校生活》第四版到第六版——革命性的批判教育學
	    四  后《學校生活》階段的研究重點——解放神學
	第二章  理論淵源與核心理論武器
	  第一節(jié)  批判借鑒多家理論——麥克拉倫批判教育學的理論淵源
	    一  馬克思主義
	    二  美國進步思想、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與后現(xiàn)代主義
	    三  保羅·弗萊雷與亨利·吉魯?shù)慕逃枷?
	  第二節(jié)  馬克思主義人道主義——麥克拉倫批判教育學的核心理論武器
	    一  馬克思主義人道主義作為麥克拉倫批判教育學的理想
	    二  時代呼喚馬克思主義人道主義作為麥克拉倫批判資本主義的武器
	第三章  主旨
	  第一節(jié)  資本主義體制——麥克拉倫批判教育學批判的主要對象
	    一  合理化剝削與壓迫的資本主義全球化
	    二  新自由主義導致的教育私有化與市場化
	    三  加劇人的物化與異化和階級復制的標準化考試
	  第二節(jié)  革命性的批判教育學——實現(xiàn)資本主義社會替代形式的實踐哲學
	    一  革命性的批判教育學——一種實踐哲學
	    二  革命性的批判教育學——抵制與替代資本主義的實踐方式
	第四章  立場、特色與評價
	  第一節(jié)  麥克拉倫批判教育學的立場與特色
	    一  麥克拉倫批判教育學的馬克思主義人道主義立場
	    二  麥克拉倫批判教育學的特色
	  第二節(jié)  學界對麥克拉倫及其思想的肯定與批判
	    一  對麥克拉倫的肯定與贊譽
	    二  對麥克拉倫的批判與攻擊
	  第三節(jié)  麥克拉倫對世界各地教育者的影響
	    一  知行合
	    二  做有獻身精神的知識分子
	    三  拒絕故步自封
	結語
	  第一節(jié)  麥克拉倫批判教育學的形成因素
	    一  內(nèi)在因素
	    二  外在因素
	  第二節(jié)  《學校生活》為代表的麥克拉倫批判教育學的影響與局限性
	    一  影響
	    二  局限性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一  訪談麥克拉倫提綱
	  附錄二  麥克拉倫世界各地講學年表(1987-2022)
	  附錄三  麥克拉倫學術作品列表(1979-2022)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