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試圖在理論上對荀子政治哲學中的核心關切和重要問題提出說明和闡釋。為此,既要考慮到作為政治哲學這一學科所必須處理的普遍的理論問題,又要考慮到荀子作為中國傳統(tǒng)的儒者其所思所想的特殊性問題,并將此兩方面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在方法論上采取緊扣荀子的文本,設計出一系列相互之間具有密切聯(lián)系的提問來邏輯地展現(xiàn)荀子思想之具體內(nèi)容的方法,嘗試依據(jù)對荀子文本的解讀,通過邏輯推導的方法演繹出荀子政治哲學的系統(tǒng)。
本書從為什么需要建立秩序作為起點,進一步追問由誰來建立秩序,建立什么樣的秩序。假如我們承認生活在由圣王所組織的秩序社會要比生活在無秩序的叢林社會要好,那么,是否意味著我們就有服從政治權力統(tǒng)治的道德義務?同樣的,為了實現(xiàn)政治秩序的穩(wěn)定,我們又需要設計出何種分配原則?循此思路,進一步討論了荀子的民本思想王霸之辯,前者涉及君對民的態(tài)度,后者則涉及理想的政治治理形態(tài)的判別標準;接著從國家理由的角度闡述了荀子倫理學的基本特點,后則結托在處理荀子思想中的一個煩難的問題,即一個性惡之人行道德之行的動機問題。
對中國傳統(tǒng)政治哲學的研究已經(jīng)成為某種意義上的熱點,它對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政治哲學理論具有重要的意義。要談論儒家的政治哲學,荀子是人們無論如何都無法繞過去的一位學者。此一說法包含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是指其思想的自覺而言,另一方面是指其思想的系統(tǒng)而言。荀子的政治哲學次自覺地為重建社會政治秩序、道德人生等問題提供了一個意義清晰、邏輯連貫的解答,對中國傳統(tǒng)社會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林宏星,筆名東方朔,哲學博士,F(xiàn)為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中國哲學史、中國倫理思想史專業(yè)博士生導師。曾任哈佛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臺灣大學等訪問學者;現(xiàn)兼任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中國先秦史學會荀子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哲學史學會理事等。著有《劉蕺山哲學研究》《劉宗周評傳》《荀子》《荀子精讀》《合理性之尋求荀子思想研究論集》《差等秩序與公道世界荀子思想研究》等專著,在海內(nèi)外發(fā)表學術論文百余篇。
導言
一 欲多而物寡則爭荀子政治哲學的邏輯前提和出發(fā)點
- 引言
- 好利而欲得
- 欲多而物寡則爭
- 去亂止爭
- 性惡與個圣人的產(chǎn)生
- 簡單的結語
二 非圣人莫之能王權威與秩序的實現(xiàn)(一)
- 引言
- 圣王概念之梳理
- 由爭到讓:權威的訴求
- 圣王與秩序的實現(xiàn)
- 簡短的結語
三 有治人,無治法權威與秩序的實現(xiàn)(二)
- 引言
- 脈絡與線索
- 有法者以法行
- 無法者以類舉
- 未曾結束的結束語
四 人服而勢從之荀子的政治正當性理論
- 引言
- 權力的來源
- 權力的轉移
- 權力的制約
- 簡短的結語
五 維齊非齊荀子的差等分配原則
- 引言
- 一物失稱,亂之端也
- 有分者,天下之本利也
- 足夠原則與社會救助原則
- 德能位祿原則
- 差等的分配如何得到辯護?
- 簡短的結語
六 度其功勞,論其慶賞荀子的應得主張
- 引言
- 應得與子發(fā)立功辭賞
- 子發(fā)憑什么受賞?
- 子發(fā)辭賞的理由
- 作為分配原則的應得
- 應得、平等與公正
- 簡短的結語
七 立君為民民本思想抑或責任倫理
- 引言
- 民本思想之背景及其解釋
- 天之立君,以為民也
- 君者,舟也;庶民者,水也
- 從道不從君
- 簡短的結語
八 義立而王,信立而霸荀子的王霸之辯:由外王而內(nèi)圣
- 引言
- 研究方法的反省
- 政治與道德的兩種理解方式
- 義立而王
- 義以分則和
- 信立而霸
- 簡短的結語
九 國無禮則不正國家理由與荀子倫理學的理論特色
- 引言
- 國家與禮
- 公共善的建立
- 作為權力與道德的禮
- 禮:說明抑或證成
- 簡短的結語
十 化性而起偽荀子的性惡論與道德動機
- 荀子的性、情、欲諸概念
- 人之欲為善者,為性惡也
- 心之所可
- 荀子與審慎之道
- 欲望自身能激發(fā)行動嗎?
- 道德動機:現(xiàn)成還是漸成
- 化性與起偽
- 由就范認同到規(guī)范植入
附錄一:應之于治則吉
荀子的《天論》篇與政治哲學
- 引言
- 論天與《天論》
- 自然抑或治道
- 國之命在禮
- 余論
附錄二:性惡、情惡抑或心惡荀子論質(zhì)具與心性問題
- 引言
- 質(zhì)具的內(nèi)涵
- 質(zhì)具歸屬于性
- 質(zhì)具與性惡說的矛盾?
- 質(zhì)具與心性
- 簡短的結語
參考書目
后記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