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土壤培育與實踐指南——健康土壤的生態(tài)管理
定 價:199 元
當前圖書已被 7 所學校薦購過!
查看明細
- 作者:(美)弗雷德·馬格多夫(Fred Magdoff)、(美)哈羅德·范·埃斯(Harold van Es) 著
- 出版時間:2024/1/1
- ISBN:9787122447623
- 出 版 社:化學工業(yè)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S154.1-62
- 頁碼:430
- 紙張:
- 版次:01
- 開本:16開精
《健康土壤培育與實踐指南—健康土壤的生態(tài)管理》不僅對土壤健康的各種構建方法進行了詳細的闡述,而且列舉了許多具體案例,為土壤健康的構建給出了大量的實踐方法。本書旨在讓讀者全面了解土壤健康的重要性,并提出有益于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育的措施,以幫助維護和培育健康的土壤。值得一提的是,本書并不是簡單地針對某種問題給出具體化的普適性建議,而是教導人們如何通過分析土壤狀態(tài)、全面掌握和了解土壤的有關信息,然后根據土壤特性和相關管理措施的優(yōu)缺點,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讓讀者通過自己的思考與探索來得出一個最佳答案。
本書從理論到實踐都用通俗的語言給予了最深刻、最全面的描述,是長期工作在農業(yè)生產第一線的廣大農業(yè)科技研究和推廣人員,農場(畜禽養(yǎng)殖場)的工人和技術人員,大學和其他研究機構有關專業(yè)的學生、教師和研究人員都可學習與參考的一本實用性工具書。
弗雷德·馬格多夫(Fred Magdoff),佛蒙特大學(University of Vermont)植物和土壤科學的名譽教授,也是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的兼職教授。他擔任佛蒙特大學植物和土壤科學系主任達八年之久,而后二十年擔任美國農業(yè)部可持續(xù)農業(yè)研究與教育(SARE)計劃的東北12個州的協調員。他還是美國農藝學會的會員。他從事的研究領域覆蓋土壤中氮和磷的測試,肥料對土壤特性和農作物產量的影響,土壤pH值緩沖,以及許多其他與土壤健康有關的問題。他和他的妻子住在佛蒙特州的伯靈頓和弗萊徹,有一個大花園,養(yǎng)了一條狗、兩只貓,偶爾還養(yǎng)一群雞和一小群肉牛。
哈羅德·范·埃斯(Harold van Es),康奈爾大學土壤科學教授,曾擔任作物與土壤科學系主任。他出生于荷蘭阿姆斯特丹,后移居美國攻讀研究生,一直從事科學研究。他目前的研究重點是土壤健康、數字農業(yè)和環(huán)境統計。他是廣泛使用的土壤健康綜合評價(CASH)土壤健康測試技術共同開發(fā)者之一,也是Adapt-N技術的主要發(fā)明者,該技術已成功商業(yè)化,并在杜蘭減氮挑戰(zhàn)賽中獲得了100萬美元的獎金。他是美國土壤科學學會2016年的主席,也是該學會的會員,還是美國農學學會的會員。他和他的妻子住在紐約州蘭辛市,有三個孩子。
譯者簡歷
陳能場,1966年8月生,廣東省科學院生態(tài)環(huán)境與土壤研究所研究員。1991年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理學碩士,2000年日本鹿兒島大學農學博士。1995年、2002年先后在香港科技大學研究中心、日本名城大學先端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城市大學生物及化學系工作。2002年5月至2004年4月于日本鹿兒島大學任日本學術振興會外國人特別研究員,2004年作為高級人才被引進到廣東省科學院生態(tài)環(huán)境與土壤研究所工作。
九三學社第十四屆中央委員會科普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土壤學會土壤科普工作委員會主任,廣東省土壤學會科普工作委員會主任,廣東省老科協科普工作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協環(huán)境生態(tài)領域首席科學傳播專家,農業(yè)農村部耕地質量建設專家指導組成員,廣東省第十二屆、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環(huán)保咨詢專家,阿拉善SEE第一、二屆科學顧問委員會委員。2018年被授予“廣東省十大科學傳播達人”稱號,作為負責人運行微信公眾號“土壤觀察”“土壤家”“環(huán)境與健康觀察”,環(huán)保公益歌曲《我們的土壤》歌詞作者之一。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重金屬的根-土界面行為,植物葉片的氮素損失,土壤重金屬污染控制與修復,土壤污染-糧食安全-人體關系鏈條解析。
張俊伶,1970年11月生,中國農業(yè)大學資源與環(huán)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96年中國農業(yè)大學農學碩士,德國霍恩海姆大學植物營養(yǎng)所博士,曾訪問美國哈佛大學、印第安納大學以及荷蘭瓦格寧根大學等。中國土壤學會土壤健康工作組組長、中國菌物學會內生菌和菌根真菌專業(yè)委員會主任等。
主要從事土壤健康和根際微生物相關的研究工作。在土壤健康和資源可持續(xù)利用、微生物多樣性和生態(tài)功能、土壤生物肥力、菌根真菌生理生態(tài)以及生物肥料等方面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主編《植物營養(yǎng)學》本科生教材。
吳家強,男,漢族,1968年4月出生,廣東江門人,華南農業(yè)大學本科,清華大學EMBA。1996年5月加入九三學社,現任九三學社科技創(chuàng)新小組副組長、高級農藝師、江門市十大農業(yè)名家、江門市高層次人才和政府鄉(xiāng)村振興智庫中心專家?guī)熳稍冾悓<;江門市新型職業(yè)農民協會副會長、廣東省肥料協會水溶肥料專業(yè)委員會主任,廣東省土壤學會科普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2003年創(chuàng)辦廣東杰士農業(yè)科技有限公司以來,一直致力于推廣健康種植的創(chuàng)新技術和產品,2012年在中國農業(yè)科技出版社率先出版《作物健康理療技術在中國探索》,推動生物刺激物在中國的發(fā)展,并與國內外多家生物刺激物知名企業(yè)(如意大利VALAGRO和西班牙LALLMAND公司等)和研究機構(中國科學院、華南農大等)建立緊密合作,構建極具市場競爭力的作物健康種植整體解決方案產品系列,其中“烏金綠”有機水溶肥品牌在2021年還成功入選中國農業(yè)推廣中心 “減肥減藥”項目推薦產品名錄,新開發(fā)的“土貝康”根區(qū)微生態(tài)激活劑參加2022年中國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大賽江門生物醫(yī)藥組預賽一等獎。企業(yè)每年服務華南區(qū)域的經作推廣面積約1000萬畝,并為社會培養(yǎng)了100多名農業(yè)專業(yè)人才,并與全國多位優(yōu)秀的同行合作探索推廣數字化互聯網創(chuàng)新高效的種植技術服務模式,企業(yè)20年來專注健康種植技術服務成績突出,在2022年入選成為首批中國農業(yè)服務聯盟會員。
李穎,博士,副研究員,大自然保護協會(TNC)中國農業(yè)總監(jiān),巴黎氣候峰會“千分之四”減排倡議工作組成員,NatureNet科學獎學金合作研究導師。荷蘭瓦格寧根大學植物生物技術碩士和病害流行學博士,F在TNC主持研究并推動應對氣候變化的可持續(xù)農業(yè)發(fā)展,搭建多利益相關方合作平臺,通過推廣再生農業(yè)(Regenerative Agriculture)措施等良好農田管理實踐提高農田土壤健康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推動農田固碳減排措施的應用,加強糧食和營養(yǎng)安全、建設應對氣候的彈性農業(yè)體系和保護水質,為全球可持續(xù)發(fā)展目標(SDGs)提供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 NbS),為農戶持續(xù)增收和農業(yè)生產力可持續(xù)發(fā)展服務。李穎曾在中國農業(yè)科學院和跨國食品企業(yè)主持科學研究工作,在生物技術、農田病蟲害流行防治、農產品質量安全、食品安全管理和可持續(xù)采購供應鏈方面擁有豐富的科學知識和應用推廣經驗。主持及參與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農業(yè)農村部國家專項、科技部國際合作重大項目等研究,牽頭并參與多個企業(yè)研發(fā)和初創(chuàng)企業(yè)核心技術定位項目,發(fā)表學術論文30余篇,已出版多部著作并獲得多項研發(fā)專利。
導言 1
第一篇 有機質:健康土壤的核心
第一章 健康的土壤 10
1.1 土壤是由什么組成的? 11
1.2 您想要什么樣的土壤? 13
1.3 土壤的性質和培育 14
1.4 土壤是如何退化的? 15
1.5 如何建立一個健康優(yōu)質的土壤? 16
1.6 土壤健康、植物健康和人類健康 18
1.6.1 營養(yǎng)元素缺乏 18
1.6.2 元素毒害 19
1.6.3 人類健康 19
1.7 更廣闊的視野 20
參考文獻 20
第二章 有機質:它是什么,為什么如此重要 22
2.1 為什么土壤有機質如此重要 26
2.1.1 植物營養(yǎng) 28
2.1.2 土壤生物的有益作用 30
2.1.3 土壤耕性 31
2.1.4 防止土壤酸化的措施 32
2.1.5 刺激根系發(fā)育 33
2.1.6 讓土壤變黑 33
2.1.7 防止有害化學物質 33
2.2 有機質與自然循環(huán) 34
2.2.1 碳循環(huán) 34
2.2.2 氮循環(huán) 36
2.2.3 水循環(huán) 38
2.3 總結 38
參考文獻 39
第三章 土壤有機質含量 40
3.1 自然因素 42
3.1.1 溫度 42
3.1.2 降雨 42
3.1.3 土壤質地 42
3.1.4 土壤排水與景觀位置 43
3.1.5 植被類型 43
3.1.6 酸性土壤 44
3.2 人類活動影響 44
3.2.1 耕作活動 45
3.2.2 作物輪作和覆蓋作物 46
3.2.3 氮肥的施用 47
3.2.4 有機改良劑的使用 48
3.3 土壤有機質分布 48
3.3.1 隨土壤深度的變化 48
3.3.2 團聚體的內部和外部 48
3.4 活性有機質與惰性有機質 49
3.5 “活的”有機質含量 50
3.6 多少有機質才足夠? 51
3.7 有機質和作物系統 52
3.8 提高和維持土壤有機質水平的動態(tài)變化 53
3.8.1 初始點 53
3.8.2 添加有機質 54
3.8.3 有機質的平衡水平 55
3.9 附錄 57
參考文獻 58
第四章 生命之土 60
4.1 土壤微生物 61
4.1.1 細菌 62
4.1.2 真菌 64
4.1.3 藻類 66
4.1.4 原生動物 67
4.2 小型和中型的土壤動物 67
4.2.1 線蟲 67
4.2.2 蚯蚓 68
4.2.3 昆蟲和其他小型中型土壤動物 69
4.3 大型土壤動物 69
4.4 植物根系 70
4.5 生物多樣性、豐度、活性和平衡 71
4.6 總結 73
參考文獻 73
第二篇 物理性質和營養(yǎng)循環(huán)
第五章 土壤顆粒、水和空氣 76
5.1 質地—一種基本的土壤特性 77
5.2 水分和通氣 78
5.3 有效水和根系生長 80
5.4 滲透與徑流 81
5.5 土壤水分和團聚作用 82
5.6 來自天際:氣候影響土壤過程 84
參考文獻 85
第六章 土壤退化:侵蝕、壓實和污染 86
6.1 侵蝕 87
6.1.1 水蝕 87
6.1.2 風蝕 88
6.1.3 滑坡 89
6.1.4 耕作侵蝕 90
6.2 土壤耕性和壓實 91
6.2.1 淺層壓實 91
6.2.2 底土壓實 93
6.3 壓實的后果 96
6.4 植物最佳生長的水分范圍 97
6.5 土壤化學污染 98
6.5.1 鹽土和鹽堿土 98
6.5.2 其他類型的化學污染 100
6.6 總結 101
參考文獻 101
第七章 碳和養(yǎng)分循環(huán)和流動 102
7.1 歷史上碳和養(yǎng)分流動變化 103
7.2 人類活動造成的土壤中碳和養(yǎng)分濃度 105
7.3 現代農業(yè)中的循環(huán)和流動 106
7.4 農場規(guī)模的流動模式 107
7.5 大尺度流動模型 112
7.6 總結 115
參考文獻 115
第三篇 從生態(tài)角度管理土壤
第八章 土壤健康、植物健康和病蟲害 118
8.1 土壤性質及其相互關系 118
8.2 農業(yè)生態(tài)學原理 119
8.3 生態(tài)作物與土壤管理 122
8.3.1 地上生境管理 123
8.3.2 地下生境管理 124
8.4 植物防御、管理實踐與病蟲害 125
8.5 接種有益生物 129
8.6 總結 129
參考文獻 130
第九章 管理優(yōu)質土壤:專注于有機質管理 131
9.1 有機質管理 132
9.1.1 使用有機物質 134
9.1.2 殘留物特性對土壤的影響 138
9.1.3 不同類型農場的有機質管理 143
9.2 保持土壤生物多樣性 145
9.3 有機質管理之外的措施 145
9.4 總結 146
參考文獻 146
案例研究 Bob Muth,新澤西州格洛斯特縣 148
第十章 覆蓋作物 151
10.1 覆蓋作物的好處 152
10.1.1 有機質 153
10.1.2 有益生物 153
10.2 覆蓋作物類型 154
10.2.1 豆類 154
10.2.2 冬季一年生豆類 157
10.2.3 夏季一年生豆類 159
10.2.4 兩年生和多年生豆科植物 160
10.2.5 禾本科類 161
10.2.6 其他作物 163
10.3 覆蓋作物管理 165
10.3.1 覆蓋作物混種 166
10.3.2 覆蓋作物和氮 166
10.3.3 種植 167
10.3.4 覆蓋作物滅茬 171
10.3.5 管理注意事項 171
參考文獻 172
案例研究 Gabe Brown,北達科他州 俾斯麥 174
第十一章 種植制度多樣化 176
11.1 為什么要輪作? 177
11.2 輪作和土壤有機質水平 178
11.3 殘體的利用 180
11.4 物種豐富度和活躍生根期 180
11.5 輪作與水質和氮素氣態(tài)的損失 181
11.6 農場勞動力和經濟學 182
11.7 一般原則 183
11.8 輪作示例 185
11.9 復合農林系統 190
11.9.1 植物籬農作 190
11.9.2 其他農林業(yè)實踐 192
11.10 總結 193
參考文獻 193
案例研究 Celia Barss,佐治亞州雅典 196
第十二章 農牧結合 200
12.1 農牧結合的類型 201
12.2 糞肥 202
糞肥類型 202
12.3 糞肥處理系統 203
12.3.1 固體、液體或堆肥 203
12.3.2 糞肥的儲存 204
12.4 糞肥的化學特性 204
12.5 施肥對土壤的影響 206
對有機質的影響 206
12.6 糞肥施用 208
12.6.1 施用量 208
12.6.2 施用方法 209
12.6.3 施用時間 210
12.7 糞肥中的有效養(yǎng)分 211
12.8 放牧 212
12.9 糞肥施用的潛在問題 215
12.9.1 營養(yǎng)失衡和積累 215
12.9.2 養(yǎng)分的輸入與輸出 216
12.9.3 放牧造成的養(yǎng)分損失 217
12.10 總結 217
參考文獻 218
案例研究 Darrell Parks,堪薩斯州 曼哈頓 219
第十三章 堆肥制作和施用 221
13.1 制作堆肥 222
13.1.1 常見和不常見的原料 222
13.1.2 堆肥位置和尺寸 224
13.1.3 水分 225
13.1.4 監(jiān)控和翻堆 225
13.1.5 控制病原體 227
13.1.6 腐熟階段 228
13.2 其他堆肥技術 228
13.3 堆肥的應用 229
13.4 堆肥的優(yōu)點 231
13.5 總結 233
參考文獻 233
案例研究 Cam Tabb,西弗吉尼亞州卡尼斯維爾 235
第十四章 減少徑流和侵蝕 238
14.1 “可容忍”的土壤流失 240
14.2 異位效應 241
14.3 應對徑流和侵蝕問題 242
14.3.1 少耕 243
14.3.2 植物殘體的意義及其他用途 243
14.3.3 覆蓋作物 244
14.3.4 多年生輪作作物 245
14.3.5 添加有機物質 245
14.3.6 水土保持的其他措施和工程措施 246
參考文獻 248
第十五章 土壤壓實 250
15.1 不同壓實類型的診斷 251
15.1.1 地表封閉和結皮 251
15.1.2 表層壓實 252
15.1.3 底土壓實 253
15.2 緩解和防止壓實 254
15.3 總結 261
參考文獻 261
第十六章 保護性耕作 262
16.1 耕作制度 265
16.1.1 常規(guī)耕作 268
16.1.2 限制性耕作制度 271
16.2 哪種耕作制度適合您的農場? 275
16.2.1 輪作耕作制度 276
16.2.2 現場作業(yè)時間安排 277
16.3 總結 278
參考文獻 278
案例研究 Steve Groff,賓夕法尼亞州蘭開斯特縣 279
第十七章 水分管理:灌溉和排水 281
17.1 灌溉 283
17.1.1 地表水源 283
17.1.2 地下水 285
17.1.3 再生廢水和脫鹽海水 286
17.1.4 灌溉方法 286
17.1.5 環(huán)境問題和管理措施 288
17.1.6 農場層面的灌溉管理 290
17.2 排水 293
17.2.1 排水的好處 294
17.2.2 排水系統類型 295
17.2.3 排水問題 297
17.3 總結 299
參考文獻 299
第十八章 養(yǎng)分管理:簡介 301
18.1 基線:養(yǎng)分與植物健康、病蟲害、收益和環(huán)境 302
18.2 有機質和養(yǎng)分的有效性 303
18.3 改善農場養(yǎng)分循環(huán) 304
18.4 使用肥料和改良劑 307
18.4.1 養(yǎng)分來源:化肥與有機肥 307
18.4.2 商品肥料來源的選擇 310
18.4.3 使用方法和時間 311
18.4.4 耕作與肥力管理:要合并還是不合并? 313
參考文獻 314
第十九章 氮磷管理 315
19.1 氮和磷的管理 318
19.1.1 評估養(yǎng)分有效性 319
19.1.2 估算作物氮需求的固定和適應性方法 321
19.1.3 季末評估 322
19.2 規(guī)劃氮和磷管理 322
19.2.1 減少氮和磷損失 325
19.2.2 養(yǎng)分供需平衡 330
19.2.3 利用有機磷和鉀資源 330
19.2.4 管理高磷土壤 330
19.3 總結 332
參考文獻 332
第二十章 其他肥力問題:養(yǎng)分、CEC、酸堿度 334
20.1 其他養(yǎng)分 334
20.2 陽離子交換量(CEC)管理 338
20.3 土壤酸度 339
20.3.1 背景 339
20.3.2 酸性土壤改良 341
20.4 堿土和鹽土的修復 343
參考文獻 344
第二十一章 最大化利用常規(guī)土壤和植物分析結果 346
21.1 土樣采集 347
21.2 測土施肥的準確性 348
21.3 土壤檢測的困惑 349
21.3.1 不同的實驗室程序 349
21.3.2 以不同的方式給出土壤檢測報告 350
21.3.3 不同的推薦系統 350
21.3.4 植物組織檢測 353
21.3.5 您應該怎么做? 353
21.4 土壤氮素檢測 355
21.5 傳感和建模檢測氮缺乏 356
21.6 土壤磷檢測 358
21.7 土壤有機質檢測 359
21.8 土壤pH值、石灰需求量的檢測 359
21.9 土壤檢測結果解釋 359
21.10 調整土壤檢測建議 369
21.11 調整施肥量 370
21.12 管理田間養(yǎng)分變異 371
21.13 測試高架溫室栽培土壤 372
21.14 無土壤測試下的營養(yǎng)推薦 372
21.15 總結 373
21.16 附錄:基礎陽離子飽和比 374
參考文獻 375
第二十二章 城市農場、花園以及綠地土壤 377
22.1 城市土壤的共同挑戰(zhàn) 378
22.2 土壤污染物測試 381
22.3 土壤修復策略 382
22.4 城市綠色基礎設施 385
22.4.1 土壤修復措施 385
22.4.2 特殊的混合土壤和行道樹 386
22.5 其他建筑方面的考慮 387
22.6 總結 389
參考文獻 389
案例研究 城市經驗農場,加利福尼亞州 奧克蘭 390
第四篇 綜合考量
第二十三章 您的土壤有多好——土壤健康的田間和實驗室評估 394
23.1 田間觀察 395
23.2 田間指標 396
23.3 實驗室土壤健康檢測 402
23.3.1 綜合土壤檢測 402
23.3.2 微生物土壤檢測 405
23.4 總結 406
參考文獻 407
第二十四章 綜合考量 408
24.1 普適性方法 410
24.2 對您的農場來說意義在哪里? 412
24.3 消減土壤障礙的措施 412
24.3.1 糧食作物農場 415
24.3.2 種養(yǎng)一體化 416
24.3.3 蔬菜農場 416
24.3.4 水果農場和園林綠化 418
24.4 后記 418
詞匯表 419
附錄:單位換算 426
索引 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