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的意義是真實地反映自我與人類的生活、生存與命運的狀況。這也要求我們:對于文學,我們要從文學的標準(文學性、藝術(shù)性)來評判它。作者榮光啟是當代詩壇頗為活躍的批評家,已出版多部新詩研究和當代詩歌批評的著作。在本書中,榮光啟討論了當下的文學問題小說的旅途和文學的意義與限度等話題,比如對曾經(jīng)轟動一時的70后詩歌寫作,如今是怎樣的狀況等,還有作者對于小說的研究,內(nèi)容涉及現(xiàn)代小說家魯迅、先鋒派作家北村、1960年代出生的作家東西和1980年代出生的作品周李立等,為當下的詩歌愛好者、文學愛好者提供一些作者個人性的思考和對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的一點新的認識。
第一輯 詩歌的問題
詩,無處不在;詩,與你有關
詩意上的分歧:當代新詩的讀者與作者
地方性詩歌的真義
大詩與肉體的真實感:海子詩歌的一個問題
自然話語中的現(xiàn)代性問題
尋求何為好詩的共識
第二輯 詩壇:一個特殊的中國社會
詩歌的中年屠岸詩歌與卞之琳、馮至的關系
未實現(xiàn)的故地之旅:懷念任洪淵先生
我們是否已經(jīng)Pass北島?
關系的詩學:阿毛詩中的懷抱書寫
駱英詩歌中對死亡的談論
目送自己進入曠野:70后詩歌三十年
詩壇:一個特殊的中國社會
第三輯 文學寫作的意義與限度
作為生活的啟示錄:田湘的詩
草根性與文學寫作的本源:關于余秀華
形而上品質(zhì)及其問題:黍不語的詩
關懷、境界與限制:谷禾的詩歌寫作
文學、救贖與信仰經(jīng)驗之表達
文學寫作的意義與限度
第四輯 小說的旅途
《吶喊》《彷徨》敘事方式的現(xiàn)代轉(zhuǎn)換:魯迅小說與中國小說的現(xiàn)代性
《吶喊》《彷徨》潛在的講述:魯迅小說與中國小說的現(xiàn)代性
魯迅小說寫作的三重困窘
關于北村小說《瑪卓的愛情》的對話
個體、交往與隔絕:周李立小說印象
小說與白日夢
后 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