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面向科技工作者、科普理論研究者、科普事業(yè)愛好者等,主要包括五個部分,分別為:兩翼齊飛、科學人、科普雜談、科普之思、科普方法,共 100 篇文章。全書致力于將科普理論與實踐進行有機結合,從多個視角闡釋了科研與科普如何做到兩翼齊飛,既有科研人員做好科普的理論和方法,又有結合社會熱點探討如何做好科普工作的反思,同時也對科普中常見的問題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和分析,是新時代做好科普工作的有益參考。
做好科普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做好科普研究需要有理論和實踐經驗的指導
與支撐?茖W已經融入我們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公眾理解和運用好科學,就需要科普發(fā)揮作用,就需要好的科普。
本書一本讓科技工作者迅速出圈的科普手冊,要讓年輕一代科技工作者面對科普從四不窘態(tài)(即不愿做科普、不屑做科普、不擅長做科普以及不敢做科普),迅速換變成為第一發(fā)球員角色,不僅成為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的發(fā)現者、生產者、創(chuàng)建者和弘揚者,更應該是傳播者,改善他們做科普的方式、方法、技巧,并且提升科普能力,讓科技工作者的科普真正發(fā)揮效果。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科技創(chuàng)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chuàng)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沒有全民科學素質普遍提高,就難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質創(chuàng)新大軍,難以實現科技成果快速轉化。這一重要指示精神創(chuàng)造性地把科學普及作為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一翼,首次賦予科學普及前所未有的地位,對科學普及寄予了與科技創(chuàng)新同等重要的期望,為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科普和科學素質建設高質量發(fā)展指明了科學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行動指南。
科學普及是實現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重要基礎性工作,我們需要樹立抓科普就是抓創(chuàng)新,抓創(chuàng)新必須抓科普的理念,厚植科學素質的高原沃土,勇攀更高的科技創(chuàng)新高峰?萍紕(chuàng)新以最先進的成果和直接、快速的方式促進創(chuàng)新發(fā)展;而科學普及則主要以促進知識擴散,提高人的素質、營造文化氛圍的方式推動創(chuàng)新發(fā)展,其作用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之于人,科普融入全民教育、終身教育,構建學習型社會,提高公眾的科學素質,夯實民族科學根基,通過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的不斷普及、弘揚,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和人的現代化,激發(fā)億萬人民的創(chuàng)新智慧和創(chuàng)新活力,為創(chuàng)新發(fā)展提供高素質人才大軍;二是之于社會,科普直接推動科技成果的快速轉化應用,尤其是推動數字技術等具有重大牽引作用的關鍵、共性、基礎性科學技術在全社會的普及推廣,大幅提升社會生產力和文明程度,同時引導公眾強化科學思維,理性認識和分析事物,形成正確的行為方式,并為創(chuàng)新發(fā)展培育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社會氛圍。具體對于科技工作者來說,科普就是用非本領域人士能理解的通俗語言把深奧的科學道理講明白。
王大鵬,中國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中國科技新聞學會科技傳播專委會理事。專業(yè)領域為:科學傳播理論與實踐,社交媒體科學傳播,科學家與媒體關系等。近年來承擔各類科研項目數十項;在《中國科學報》《光明日報》《科技日報》等主流媒體發(fā)表評論文章百余篇,在光明網,科普時報開設專欄;在各類核心期刊發(fā)表論文數十篇;已翻譯出版科普研究理論專著多部,出版科普理論研究專著《愿景與門道:40位科普人的心語》。
□ 兩翼齊飛
科普期刊:銜接起創(chuàng)新與科普這兩翼。 002
科技期刊:不傳播便出局?。 004
加強基礎研究成果的科普工作 / 006
用融合提升文化軟實力和科技硬實力。 009
應重視基礎研究在科學普及中的作用 / 011
以元科普助力科技資源科普化。 013
新時代更需強化國家科普能力建設 / 015
新時代大科普更需各司其職、各盡所能。 017
為什么要加強科研成果的科普? / 020
破除從科研論文到科學新聞的障礙。 022
科研與科普的反哺 / 024
科研成果科普轉化的逆向思維。 026
002 談科與論普科普人出圈手冊
科學因傳播和普及而發(fā)揮作用 / 028
科學文化應成為主流文化。 030
科學文化建設視野下的科學傳播 / 032
科學結論為什么越來越樂觀?。 034
科學傳播是科學價值的回歸。 037
□ 科學之士
促進公眾理解科學是科學家的責任 / 040
呼喚更多科研人員投身科普。 042
科普,需要科研人員走出象牙塔。 044
科普離不開科學家參與 / 046
科學家為何要做科普?。049
科研人員如何更好地開展科學傳播?。051
期待科研人員做好高質量科普 /053
科普工作需要更多的院士專家參與。055
期冀更多的盜火者負責任地傳播科學 /057
為科學傳播培養(yǎng)更多的專業(yè)人才。059
新科普需要我們共同參與。061
科普專業(yè)職稱來了!科研人員做科普再添制度保障。063
醫(yī)護人員是醫(yī)學科普的第一源泉 /065
浙江大學新規(guī)能否促進科學家更多注重科普。067
目 錄
003
由鼓勵醫(yī)護人員做科普引發(fā)的思考。070
職稱評定為科普從業(yè)者正名 /072
科學傳播者應主動投身新媒體。074
從多元視角看待科學家參與科普的問題。076
□ 科普雜談
以修改《科普法》為契機,推動科普高質量發(fā)展。080
相愛相殺的科學家與媒體關系 /083
我們在什么是科學傳播上達成共識了嗎? /086
讓科學成為文化的一部分。089
評說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091
媒體報道對科研成果引用率的影響 。094
科學素質有什么用?。096
科學大眾化:從傳播走向參與。098
科學傳播需要更好的公眾對話與參與 /101
科學傳播是一門藝術。104
科普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最佳體現 /106
警惕科普領域的意識形態(tài)侵襲。108
加強科普短視頻內容建設,助力公民科學素質提升 /110
比圍觀諾獎更重要的是向公眾傳達科學的價值。112
科普應注重想象力培養(yǎng),激發(fā)青少年好奇心。114
004 談科與論普科普人出圈手冊
□ 科普之思
做好網絡科普需要多管齊下 /118
知識的錯覺與知識的詛咒。120
有趣有料有生活,科普應該這么做。122
我們該如何解析公眾理解科學? /124
為受眾量體裁衣的科普。127
為什么科普要強調價值引領?。130
科學傳播有五度 /133
科學傳播與信任的力量。136
科學傳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138
科學傳播應該以科學為基礎。141
科學傳播也需要倫理的指引。144
從科學是什么到科學為什么。147
科普要以科學為基礎。150
科普要從知識補課轉向價值引領 /152
科普需要發(fā)揮價值引領。154
科普倫理:用負責任的態(tài)度普及知識 /156
科普價值引領應以人民為中心。158
科普的接地氣與科學性。160
解開科學傳播的迷思 /162
目 錄
005
好的科普應該什么樣。164
公眾理解科學與缺失模型。166
對硬科普的軟思考。169
錯誤的科普與不科普,哪個更好? /172
科普與文化遲滯現象。174
科普不僅僅是普及科學知識。176
□ 科普方法
知識越多越好嗎?兼論科普的方法。180
做好科普的KISS原則。182
與生活關聯,科普才能出圈。184
用信息的半衰期抓住關鍵信息 /186
學會傾聽是科普的一個前提。188
外行知識、信任與科學傳播。190
少即是多,科普要善用一的力量。193
讓科學傳播更加有效的7C原則 /195
科學傳播中的動機性推理。198
科學傳播離不開對框架的使用 /200
科學傳播的雪莉法則。202
科普應跳出我要我覺得 /205
科普也要上得廳堂,下得廚房 /209
006 談科與論普科普人出圈手冊
科普要盡量用公眾能夠理解的語言。212
科普需要界面友好。214
科普的己所不欲與勿施于人。216
科普不妨從公眾的身邊之事做起。218
科普:畫面感很重要 /221
把信任作為有效傳播的基礎。224
科學傳播不能憑直覺。226
科普中對隱喻的使用。230
科普與三的法則 /228
科普:從平鋪直敘到起承轉合。231
科普要講好科學故事 /234
再說科普重在科學方法的樹立。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