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學文獻集成朝鮮卷》輯錄的是朝鮮時代學者用漢文撰寫的《尚書》學文獻,其中著作33部,單篇文章100篇,詩歌24首,涵蓋了大約從公元14世紀中期至19世紀中期朝鮮學者研究《尚書》學的相關文獻。本書是朝鮮時代《尚書》學160種文獻的繁體豎排點校匯刊本,以韓國成均館大學出版部編印的《韓國經學數據集成》57《書經》九為工作底本,輔以韓國文集編纂委員會搜集整理、首爾景仁文化社出版的《韓國歷代文集叢書》。此次整理工作包括錄文、標點和?,每種文獻均撰寫提要,內容主要包括作者簡介、版本年代、文獻內容、主要特點和簡要評論等。這是第一次對朝鮮時期《尚書》 學文獻進行全面調查、大規(guī)模集成和完整整理,對于《尚書》學史、經學史、域外漢籍研究等領域的學術研究提供文本支持。
本書收錄《書經辨疑》 一種尚書學文獻。
《書經辨疑》是一部以闡釋《書經》微言大義爲主要內容的著述。節(jié)録自《七書辨疑》,爲手鈔本。作者姓名不詳。從書中引程子、邵子、周子、朱子、九峰(蔡沈)等宋人説法來看,該著纂寫不會早于公元十三世紀。
該著對《書經》中的若干文句經義進行了闡釋,尤其注重發(fā)揚經句中藴含的深刻道理,頗有公羊學説經的風格。例如《舜典》弗迷條下,作者首先讚歎吁!聖心之堅確,故雷雨而不迷,其後以何則一詞設問,然後再敷暢大義:今夫非常者雷雨之變,而有常者固是聖人之心也,然則大舜絶人之量,風雷之烈而其可動其心乎?以帝舜堅確之操,雷之蕩而寧可迷其心乎?
作者在闡發(fā)《書經》義理時多藉助《易經》來加以解釋。例如《大禹謨》滿招損,謙受益條下説:故《易》之序卦《泰》下受《否》,以其泰極則否也,《損》下受《益》,以其損久則益也。
作者的闡釋語言頗有特點:一是多用感歎詞吁起頭,段中用噫進一步發(fā)起贊歎;二是多用何則、奚哉來設問;三是文句多採用對句的形式。例如《召誥》其曰我受天命下有文:天其難諶而我其有祈命之德,命其無常而我其有受命之本,則其勤其恤必取於難必之天,其勞其勤可期於難期之命。採用這些語言形式大概是便於作者思想的鋪陳宣揚。
該書文字採用行草體書寫,頗難辨識。而且所引經文語句排序多不按《書經》原序,字句有錯亂和訛誤處,由此推測該手鈔本可能是作者的稿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