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煒教授和團隊結合數十年臨床實踐,根據歷代醫(yī)家提出的結證理論,梳理總結結證學說,認為結證是指風、寒、暑、濕、燥、火及戾毒(包括疫毒、癌毒)等外邪侵入人體后,與人體內部無形之氣及有形之血、水、痰、食、瘀等相互結聚的病理過程,并將結證分為狹義的結證和廣義的結證兩大類。全書分為總論及各論二大部分?傉摬糠职ńY證概述、分類、歷代醫(yī)家結證理論、結證病因、結證防治等,各論部分收載了李煒教授團隊數十年來在治療頭頸部結證、胸部結證、腹部結證、皮膚結證、經筋結證及疫毒結證如腦梗死、甲狀腺結節(jié)、乳腺結節(jié)、胃腸息肉、膽結石、前列腺增生驗案147例,每則病例完整記錄了患者診療的全過程,并附有按語。
本收總結李煒教授團隊多年來耕耘在教學、科研、醫(yī)療方面的成果,使中醫(yī)結證學說及其臨床治療結證經驗能更好地為人民服務,對中醫(yī)臨床工作者自學、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有所啟迪,使有志者觸類旁通,為創(chuàng)建中國的新醫(yī)藥學做出貢獻。
中醫(yī)藥學是我國幾千年燦爛科學文化的智慧結晶,蘊藏了極為豐富的哲學理念,形成了獨特的理論和實踐體系。中醫(yī)藥學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及人類的健康事業(yè)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中醫(yī)學的發(fā)展長河中,我國歷代醫(yī)家秉承中華文化之精神底蘊,心憂天下疾,敢為杏林先,治病救人,著書立說,譜寫了中醫(yī)的光輝歷史篇章。
《中醫(yī)結證論》編寫團隊長期以來傳承經典,勇于實踐和創(chuàng)新,綜合古代和現代文獻,結合既往研究肝臟象學及治療結節(jié)、囊腫、腫瘤的經驗,率先提出了中醫(yī)結證學說。拓展和豐富了中醫(yī)理論與臨床實踐經驗,為中醫(yī)藥學的發(fā)展做出了貢獻。
為了總結李煒教授團隊多年來耕耘在教學、科研、醫(yī)療方面的成果,使中醫(yī)結證學說及其臨床治療結證經驗能更好地為人民服務,對中醫(yī)臨床工作者自學、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有所啟迪,使有志者觸類旁通,為創(chuàng)建中國的新醫(yī)藥學做出貢獻,我們將李教授團隊50 多年來的部分教學、科研、臨床資料加以整理、編寫成本書。
本書分為總論和各論?傉摰谝徽聻榻Y證的概述。第二章介紹了我國古代醫(yī)家對結的認識。第三、四章分別論述了結證的病因與病機。第五章至第十章分別論述了健康與結證的關系、結證的預防與治療、結證的辨證論治、結證的外治療法、結證的飲食療法、結證的康復及其方法。各論記錄了李教授帶領團隊通過查閱古代及現代文獻,結合數十年臨床實踐經驗,針對200 多個具體病例進行了辨證論治。
全書主要特色如下:
1.堅持中西醫(yī)結合研究結證,為創(chuàng)建中國的新醫(yī)藥學而努力中西醫(yī)目的一致,都是預防和治愈疾病,護佑和延長壽命。中醫(yī)要充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包括生命科學和現代醫(yī)學的新成果、新技術,只要有用,取其所長,為我所用,F代科學知識是發(fā)展中醫(yī)藥學的重要條件之一,不掌握現代科學知識,不了解現代醫(yī)學發(fā)展的最新動態(tài),就難以認識什么是中醫(yī)的精華。但掌握現代科學知識的同時,千萬不要被其西化,絕對不能自我從屬于西醫(yī),要知己知彼,借鑒現代科學知識來發(fā)展中醫(yī)、提高中醫(yī)。本書總論部分都是從中西醫(yī)結合的角度作出的論述,各論部分對患者的發(fā)病、臨床癥狀、資料收集、辨證分析等亦是采用中西醫(yī)結合的方法進行的闡述。例如發(fā)熱待查的患者丁某,因高熱、多汗、昏迷20 余天,在某三甲醫(yī)院經全面檢查后仍診斷不明,經過3 次全院大會診,治療效果不佳。然后團隊采用中西醫(yī)結合的方法收集患者的資料,分析患者的病情,既重視西醫(yī)的視、觸、叩、聽和現代科學技術的檢測結果,又重視中醫(yī)望、聞、問、切四診的資料,然后應用中醫(yī)結證學說指導辨證施治、處方用藥;颊叻
2 劑中藥后即熱退、汗止、神志清醒,經服用10 劑中藥后即步行出院。受到患者及家屬的稱贊!這為以中西醫(yī)結合的方法創(chuàng)建中國的新醫(yī)藥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2.將實驗研究與臨床研究相結合,提高結證的治療效果團隊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科研基金、湖南省科學技術廳及湖南省中醫(yī)藥管理局科研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下,在結證的實驗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果。為此,團隊將結證的實驗研究結果與臨床緊密結合創(chuàng)制出新的方劑,用于治療結證并獲得了良好的效果。比如舒腦定痛飲是經過實驗研究證明確有改善腦血管舒縮功能的方劑,再經臨床應用證明對治療血管性頭痛療效很好。
3.深入研究經方與時方,創(chuàng)制攻克不同結證的新方中醫(yī)經典理論與中國傳統文化一樣博大精深,蘊藏著科學與智慧,是人類偉大智慧的結晶。沒有中醫(yī)經典理論的指導,中醫(yī)就不可能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昌盛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對于經典理論和各家學說,不僅要全面學習,掌握要義,還必須讀懂、了然于心。在理論方面應上遵經典,下承歷代各家流派,冶眾長于一爐,不得存門戶之見。臨證既推崇經方,又不薄時方;既取法古人,又因人、因時、因地、因證變通。不以一方一法為限,不拘一家一派之言。治學應尚古而不泥古,遵古而有創(chuàng)新。團隊在中醫(yī)結證學說指導下創(chuàng)制了80 余個新的方劑并用于臨床,顯著提高了諸多結證的治療效果。例如,將人參湯加減化裁后創(chuàng)制出溫心解結飲,收到了很好的臨床效果。
4.促進養(yǎng)生與治療相結合,創(chuàng)造防治結證的新理念醫(yī)師不單是治療疾病的小醫(yī),更應當做未病先防、健康天下、提高人民整體健康水平的大醫(yī)。醫(yī)師除了能治病,還要懂養(yǎng)生。既可以指導大眾養(yǎng)生,又能告訴人們遠離疾病?茖W養(yǎng)生應做到:一是保持樂觀情緒,遇事不急不躁,保持愉悅而良好的心情,減少不良的精神刺激和避免過度的情緒波動,就有利于臟腑氣血平和,正氣充足,抗邪有力。二是注意飲食調養(yǎng),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做到飲食有節(jié),清潔衛(wèi)生,五味調和,五谷為養(yǎng),不偏食;改變不良生活習慣,不吸煙、不酗酒,不過食肥甘厚膩、陳腐變質、腌烤辛辣之品等。三是保證充足的睡眠,不熬夜,倡導早睡(做到晚11 點前睡覺)。睡眠可以促進大腦及身體的發(fā)育,鞏固記憶,恢復體力及精力,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團隊在臨床上除應用中醫(yī)治療外,還融入健康教育、健康促進,不厭其煩地對患者進行飲食、運動及情緒調節(jié)的指導,傳播預防和治療的知識和技能,讓結證患者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縮短治療時間,使患者早日恢復健康、提高生活質量。
5.堅持鍛煉與治療相結合,不斷提高結證的療效鍛煉身體能提高機體防病御邪的能力,是有效防治結證的重要手段之一。團隊在繁忙的臨床、科研和教學工作中抽出時間為結證患者編寫?zhàn)B生功、自我按摩手冊,指導患者進行鍛煉;團隊在臨床上除應用中醫(yī)治療外,還融入健康促進,傳播鍛煉的知識和技能,使患者早日恢復健康。
本書在編寫出版過程中,得到了湖南省人民政府、湖南省中醫(yī)藥管理局、中南大學、湘雅醫(yī)院、湖南中醫(yī)藥大學和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有關領導的指導和幫助。此外,本書的出版得到北京同仁堂長沙有限責任公司多方面的支持,在此,我們表示衷心的感謝!鑒于編委編寫水平的限制,本書缺點和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期待廣大讀者和同仁批評指正。
編 者
2024 年2 月9 日
中南大學湘雅醫(yī)院主任醫(yī)師、教授,湘雅醫(yī)院中西醫(yī)結合特需專家,湖南省名老中醫(yī),中國特色醫(yī)療名老中醫(yī)。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評審專家、國家科技部科技成果獎評審專家,國家科技成果獎評審專家,湖南省科技成果獎評審專家。
上篇 總 論
第一章 概述/ 2
一、 結證的概念 / 2
二、 結證的分類 / 2
第二章 古代中醫(yī)有關結的論述及其發(fā)展概況 /4
一、 春秋戰(zhàn)國時期:《黃帝內經》有關結的論述 / 4
二、 漢代:《難經》《傷寒雜病論》有關結的論述 / 8
三、 金元時期:劉完素有關郁結的論述 / 12
四、 明清時期:吳有性、葉桂、吳瑭、楊璿有關結的論述 /15
第三章 結證的病因/ 17
一、 外感導致結證 / 17
二、 內傷導致結證 / 23
三、 其他病因導致結證 / 27
四、 可致結證的病理產物 / 30
五、 內生五邪 /34
第四章 結證的病機/ 37
一、 正邪相爭 / 37
二、 陰陽失調 / 41
三、 氣機失常 / 46
第五章 健康與結證/ 48
對健康和結證的認識 / 48
一、 健康的概念 / 48
二、 以新疾病觀來認識結證 / 49
三、 認識不同的醫(yī)學模式 / 49
四、 結證性質的初步鑒別 / 50
第六章 結證的防治/ 52
第一節(jié) 未病先防 / 52
一、 對良性結證的預防 / 53
二、 對惡性結證(癌癥)的預防 /53
第二節(jié) 既病防變 / 56
一、 治病求本 / 56
二、 調整陰陽 / 57
三、 扶正祛邪 / 58
四、 三因制宜 / 58
五、 病治異同 / 59
第七章 結證的辨證論治/ 60
第一節(jié) 結證的氣病辨證 / 62
一、 氣虛致結 / 62
二、 氣陷致結 / 62
三、 氣滯致結 / 62
四、 氣逆致結 / 63
第二節(jié) 結證的血病辨證 / 63
一、 血虛致結 / 64
二、 血瘀致結 / 65
三、 血熱致結 / 65
第三節(jié) 氣血同病的辨證 / 66
一、 氣血兩虛致結 / 66
二、 氣虛失血致結 / 66
三、 氣隨血脫致結 / 66
四、 氣虛血瘀致結 / 67
五、 氣滯血瘀致結 / 67
第四節(jié) 結證的痰濕病辨證 / 67
一、 濕濁 / 68
二、 痰濁 / 70
第五節(jié) 結證的邪毒辨證 / 72
一、 溫陽解毒 / 73
二、 清熱解毒 / 73
三、 化痰解毒 / 75
四、 活血解毒 / 75
五、 扶正解毒 / 76
六、 消結破積 / 76
第八章 結證的外治療法/ 77
一、 手術 / 77
二、 冷熱刀 / 77
三、 小針刀 / 77
四、 針灸 / 78
五、 按摩 / 78
六、 中藥外用 / 79
第九章 結證的飲食療法/ 80
一、 結證飲食治療的必要性 / 80
二、 結證食療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 82
三、 食療注意事項 / 85
四、 辨證施食 / 86
五、 結證飲食宜忌 / 89
六、 藥食配伍禁忌 / 89
第十章 結證患者的康復/ 90
一、 結證康復治療的重要性 / 90
二、 結證導致的患者功能障礙 / 90
三、 康復的可能性和條件 / 91
四、 結證患者的康復措施 / 93
五、 結證患者康復的精神環(huán)境 / 94
六、 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 / 94
七、 保持樂觀的情緒 / 95
八、 建立規(guī)律的生活 / 95
九、 結證患者輔助康復方法 / 96
中篇 各 論
第十一章 頭頸部結證/ 102
一、 腦瘤(2 例) /102
二、 腦梗死(2 例) /106
三、 腦出血(2 例) /110
四、 變應性鼻炎(1 例) /114
五、 鼻咽癌(2 例) /115
六、 癲癇(3 例) /118
七、 頭痛(2 例) /123
八、 眩暈(2 例) /125
九、 抑郁癥(3 例) /128
十、 口腔白斑(2 例) /132
十一、 失眠(4 例) /135
十二、 扁桃體炎(1 例) /139
十三、 口腔潰瘍(2 例) /141
十四、 梅核氣(咽異感癥)(3 例) /143
十五、 甲狀腺結節(jié)(2 例) /146
十六、 甲狀腺癌(2 例) /149
第十二章 胸部結證/ 153
一、 心肌梗死后心絞痛(2 例) /153
二、 冠心。4 例) /158
三、 病毒性心肌炎(2 例) /164
四、 咳嗽(4 例) /167
五、 哮喘(2 例) /173
六、 肺炎(4 例) /175
七、 肺部結節(jié)(2 例) /181
八、 肺膿腫(1 例) /184
九、 慢性阻塞性肺疾。璺危2 例) /186
十、 胸腺瘤(1 例) /189
十一、 肺癌(3 例) /191
十二、 食管癌(2 例) /197
第十三章 腹部結證/ 201
一、 慢性胃炎(4 例) /201
二、 潰瘍。3 例) /205
三、 胃下垂(2 例) /209
四、 胃息肉(2 例) /211
五、 胃癌(2 例) /214
六、 胃腸道間質瘤(1 例) /217
七、 肝硬化(2 例) /219
八、 肝癌(2 例) /223
九、 糖尿。2 例) /226
十、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2 例) /229
十一、 再生障礙性貧血(2 例) /233
十二、 腎盂腎炎(3 例) /236
十三、 腎炎(4 例) /241
十四、 肥胖(2 例) /247
十五、 便秘(3 例) /251
十六、 慢性腎。1 例) /254
十七、 尿毒癥(1 例) /256
十八、 腎癌(2 例) /257
十九、 闌尾疾。2 例) /260
二十、 腸梗阻(2 例) /263
二十一、 慢性結腸炎(2 例) /267
二十二、 結直腸癌(2 例) /269
二十三、 膽結石(2 例) /272
二十四、 膽囊息肉(2 例) /275
二十五、 尿路結石(2 例) /277
二十六、 前列腺增生(2 例) /279
二十七、 前列腺癌(2 例) /281
二十八、 膀胱癌(2 例) /284
第十四章 肌膚結證/ 288
一、 硬皮。2 例) /288
二、 硬腫。2 例) /291
三、 干燥綜合征(2 例) /294
四、 結節(jié)性紅斑(2 例) /297
五、 蕁麻疹(2 例) /300
六、 濕疹(2 例) /303
七、 白塞病(2 例) /305
八、 系統性紅斑狼瘡(2 例) /309
九、 痤瘡(2 例) /313
十、 過敏性紫癜(2 例) /316
第十五章 經筋結證/ 319
一、 風濕性關節(jié)炎(1 例) /319
二、 類風濕關節(jié)炎(2 例) /321
三、 強直性脊柱炎(2 例) /324
四、 肌筋膜炎(2 例) /328
五、 淋巴結炎(2 例) /330
六、 痛風性關節(jié)炎(1 例) /332
七、 頸椎。3 例) /334
八、 腰椎間盤突出癥(3 例) /339
第十六章 疫毒結證/ 345
一、 急性腮腺炎(2 例) /345
二、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2 例) /347
三、 乙型腦炎(3 例) /351
四、 鉤端螺旋體。3 例) /355
五、 流行性出血熱(3 例) /360
六、 流行性感冒(2 例) /365
七、 帶狀皰疹(2 例) /367
八、 手足口。2 例) /370
九、 肝炎(4 例) /372
十、 痢疾(4 例) /379
第十七章 婦科結證/ 386
一、 月經量少(4 例) /386
二、 月經過多(2 例) /391
三、 經行先后無定期(2 例) /393
四、 經行先期(2 例) /395
五、 經行后期(2 例) /397
六、 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2 例) /400
七、 閉經(2 例) /402
八、 痛經(3 例) /404
九、 帶下。4 例) /407
十、 更年期綜合征(2 例) /411
十一、 妊娠嘔吐(2 例) /414
十二、 乳腺小葉增生(4 例) /416
十三、 乳腺炎(4 例) /421
十四、 乳腺癌(2 例) /425
十五、 子宮肌瘤(2 例) /428
十六、 子宮頸癌(2 例) /431
十七、 子宮內膜癌(1 例) /433
十八、 卵巢囊腫(2 例) /435
十九、 卵巢癌(2 例) /437
下篇 經 驗 方
一、 益腦祛結湯 / 442
二、 利腦通竅飲 / 442
三、 涼血醒腦飲 / 442
四、 健鼻通竅飲 / 443
五、 利鼻祛結湯 / 443
六、 金術熄癇飲 / 443
七、 舒腦定痛飲 / 444
八、 暢腦祛痛飲 / 444
九、 定眩解結飲 / 444
十、 除暈解結飲 / 445
十一、 柴桂解結飲 / 445
十二、 祛憂解郁飲 / 445
十三、 健脾暢志飲 / 446
十四、 祛斑化結飲 / 446
十五、 消斑祛結飲 / 446
十六、 消瘀散核飲 / 447
十七、 祛癭散結飲 / 447
十八、 益心散結飲 / 447
十九、 溫心解結飲 / 448
二十、 通脈益心飲 / 448
二十一、 溫脈益心飲 / 448
二十二、 祛痹益心飲 / 449
二十三、 清心益營飲 / 449
二十四、 利肺消結飲 / 449
二十五、 清肺滌痰飲 / 450
二十六、 消結通乳飲 / 450
二十七、 銀英解結飲 / 450
二十八、 解毒通乳飲 / 451
二十九、 暢食祛結湯 / 451
三十、 益胃散結飲 / 451
三十一、 和胃散結飲 / 452
三十二、 舒胃愈瘍飲 / 452
三十三、 溫脾愈瘍飲 / 452
三十四、 益脾散結飲 / 453
三十五、 健胃散結飲 / 453
三十六、 舒肝散結湯 / 453
三十七、 扶正降糖飲 / 454
三十八、 益胃降糖飲 / 454
三十九、 益脾消斑飲 / 454
四十、 茜紫祛斑飲 / 455
四十一、 祛瘀生血飲 / 455
四十二、 補腎解結飲 / 455
四十三、 溫腎降濁飲 / 456
四十四、 益腎消結飲 / 456
四十五、 暢腸解結飲 / 456
四十六、 舒腸祛結飲 / 457
四十七、 潤腸解結飲 / 457
四十八、 益腸散結飲 / 457
四十九、 益腸消結湯 / 458
五十、 利膽排石湯 / 458
五十一、 利膽散結飲 / 458
五十二、 消結利膽飲 / 459
五十三、 利尿排石湯 / 459
五十四、 暢尿解結湯 / 459
五十五、 利尿祛結湯 / 460
五十六、 安宮消結湯 / 460
五十七、 益宮祛結湯 / 460
五十八、 舒巢散結湯 / 461
五十九、 祛風解結飲 / 461
六十、 舒筋祛結飲 / 461
六十一、 暢督祛結飲 / 462
六十二、 舒督散結飲 / 462
六十三、 舒筋解結飲 / 463
六十四、 消腫解結飲 / 463
六十五、 舒頸散結飲 / 463
六十六、 利頸解結飲 / 464
六十七、 暢腰解結飲 / 464
六十八、 柔膚散結飲 / 464
六十九、 清燥解結飲 / 465
七十、 化斑散結飲 / 465
七十一、 煦膚解結飲 / 465
七十二、 涼血解結飲 / 466
七十三、 化濕散結飲 / 466
七十四、 涼血祛結飲 / 466
七十五、 愈瘍祛結飲 / 467
七十六、 斂瘍除結飲 / 467
七十七、 解毒斂瘡飲 / 467
七十八、 消斑愈瘡飲 / 468
七十九、 暢腮解結飲 / 468
八十、 營腮解結飲 / 468
八十一、 涼營解結飲 / 469
八十二、 祛螺解毒飲 / 469
八十三、 清營解結飲 / 469
八十四、 桑野解表飲 / 470
八十五、 解暑散濕飲 / 470
八十六、 排毒護膚飲 / 470
八十七、 舉元攝血飲 / 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