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作是英國著名作家毛姆的一部讀書隨筆集。在這本書中,毛姆以其獨特的文學視角和深刻的洞察力,探討了閱讀給人帶來的心靈慰藉與精神庇護。他通過解讀多位文學大師的作品,展現(xiàn)了閱讀如何成為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讓人們在紛擾的世界中找到安寧與思考的空間。
《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以獨特的視角揭示了閱讀的深層意義,是書迷們的精神慰藉。它融合了作者深邃的思考與豐富的閱讀體驗,引領讀者探索書中的無限世界。這是一本值得反復品味的佳作。
這是我的第六本譯著,于我而言,每翻譯一本書,都像是一次旅行。
從確定行程的期待,到旅途之中的欣喜,再到結束旅行時的疲憊和感悟,
如同去到別人的世界,短暫體驗另一個人的生活,也許,這就是翻譯的魅
力所在,也是我癡心不改的初衷吧。
毛姆在國內(nèi)的熱度,應該始于他的小說《月亮與六便士》。不過很汗
顏,這本小說我并未讀過,但那句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到了月
亮倒是牢牢記在了心中。也許,他的這本小說備受追捧之時,作為當時
剛剛邁入中年、因生活和工作而焦頭爛額的一名高校教師,也在忙于拾那
滿地的六便士,而無暇抬頭看那月光吧。
慶幸的是這些年來,我并未放棄對翻譯的熱愛。本次對《閱讀是一座
隨身攜帶的避難所》的翻譯,給了我另一次機會,可以得窺毛姆樸素自然
的文筆、敏銳獨到的洞察力以及對人性的深刻見解。在書中,毛姆對《傲
慢與偏見》《紅與黑》《高老頭》《呼嘯山莊》《戰(zhàn)爭與和平》等十部文
學名著進行了導讀式的分析,同時對這些名著的作者生平及性格進行了十
分翔實、生動的介紹。作為一位文學大師,他對這些名著及其作者的點評
絲絲入扣、不乏獨到見解,對有興趣閱讀這十本名著的讀者而言,是大有
裨益的。除此之外,毛姆對讀書、倫理、宗教、小說,以及真善美等話題
亦給出了自己的觀點,作為譯者而言,我在翻譯這本書的過程中,也是頗
受啟發(fā)的;氐椒g本身,每次在完成一本譯著時,我對翻譯或多或少都會有一
點新的感悟和理解。因為要出版,我勢必會傾注更多的精力與心血,從理
解原文,到產(chǎn)出譯文,再到譯后編輯,每一個階段都心無旁騖、精益求
精。這樣的翻譯過程給予了譯者最深刻、最真實的動機去理解翻譯,這一
點是非項目式的翻譯過程無法比擬的。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
事要躬行,這句話用在翻譯理解上,是最恰當不過了。一位翻譯水準超
出平均值的譯者,一定有著長年累月的翻譯實踐,并且在此過程中,不斷
形成并加深自己對翻譯的個人見解。前不久我參加了翻譯碩士畢業(yè)論文答
辯,學院邀請了安徽師范大學張德讓教授擔任我們這一組的答辯主席,在
點評階段,張教授語重心長地對這一組學生說,他自己對于翻譯的理解,
大概是以五年為一個境界,一直處于一個不斷積累、加深、突破的過程。
我聽到這番話,當時就有種覓得知音之感,看向張教授的目光中不覺多了
幾分迷弟的崇拜。因為較之張口閉口都是各種翻譯理論,有自己對翻譯的
理解且能加以凝練,應該更能體現(xiàn)真金不怕火煉吧。
在本次翻譯過程中,我有意邀請了一群年輕、朝氣蓬勃的研究生加入
了這個項目,她們是:李琦琦、費琳、方呂千禧、祖安婷、崔宜雪和譚
萍。作為一位碩士生導師,我欣喜地看到這群年輕人從最初的忐忑不安到
最后的收獲滿滿,好比在她們心中播下了一顆種子,假以時日或可開花結
果。畢竟,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講好中國故事,促進中西交流,需要培
養(yǎng)更多、更年輕的翻譯專業(yè)人士。
就我個人而言,翻譯,一直在路上,現(xiàn)在,是時候?qū)ふ椅业牡谄弑咀g
著了。
張文明
2024 年6 月6 日于蕪湖
毛姆,全名威廉·薩默塞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18741965),英國小說家與劇作家。他以卓越的文學成就聞名,榮獲過包括英國榮譽勛章在內(nèi)的多項殊榮。毛姆才華橫溢,對人性與社會有深刻洞察。他的作品機智、幽默且充滿諷刺,聚焦中產(chǎn)階級生活,揭示了人性的光輝與陰暗,是 20 世紀英國文學的重要篇章。
譯者簡介
張文明,男,安徽工程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MTI導師。翻譯涉獵廣泛,在《詩殿堂》、《譯原》、《中國詩歌網(wǎng)》發(fā)表多首譯詩,著有《傷心咖啡館之歌》《在輪下》《特斯拉自傳》《托爾斯泰簡介》等多部譯著。翻譯信條:唯感同身受,下筆從心,方能達矣。
怎樣讀書才有趣/ 001
讀書是一種享受/ 003
跳躍式閱讀和小說節(jié)選/ 007
一部好小說的特性/ 013
小說家不是故事員,但小說要有故事/ 018
關于暢銷書的好壞/ 020
讀書時我想到的/ 023
讀哲學很有趣/ 025
沒有一本一勞永逸的書/ 029
讀倫理學所想到的/ 034
讀完宗教書后,我想到的/ 037
我看真、善、美/ 042
我讀過的十部名家巨作/ 055
亨利·菲爾丁與《湯姆·瓊斯》/ 057
簡·奧斯汀與《傲慢與偏見》/ 071
司湯達與《紅與黑》/ 086
巴爾扎克與《高老頭》/ 102
查爾斯·狄更斯與《大衛(wèi)·科波菲爾》/ 130
福樓拜與《包法利夫人》/ 149
赫爾曼·梅爾維爾與《白鯨》/ 175
艾米莉·勃朗特與《呼嘯山莊》/ 202
陀思妥耶夫斯基與《卡拉馬佐夫兄弟》/ 224
托爾斯泰與《戰(zhàn)爭與和平》/ 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