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疲于做自己 讀者對象:大眾閱讀
疲憊、失眠、焦慮……當今人們?nèi)粘I钪杏龅降暮芏鄦栴}都被歸結(jié)為抑郁癥。抑郁癥何以如此“成功”?在作者埃倫貝格看來,我們所生活的民主社會擺脫了階級和性別敵對,個體獲得了獨立、獲得了成功的權利、獲得了選擇人生的自由。他的社會身份不再取決于他所屬的社群,社群也不再依靠他。我們生活在一個一切皆有可能的社會中,正是這種大開放引發(fā)了對個人能力的崇拜(在學校里,在工作中,甚至在休閑活動中),每個人都認定自己要為個人的成功和失敗負全部責任。結(jié)合精神病史和不同的生活模式,作者指出個體遭受的精神上的痛苦與當今社會所信奉的準則息息相關。主動性、計劃、動機、責任感……這些今日社會的個人信條不斷督促個體進行自我提升,而在此過程中,個體時常感到強烈的不足感,被自己無能、無力,做得不夠好這樣的夢魘所纏繞。正是這種不足感帶來了病態(tài)——抑郁癥,讓人們厭倦了做自己。這本于1998年首次出版的書至今仍保持著令人震驚的生命力,盡管關注個人發(fā)展的心理學暢銷書越來越多,但是在今日思考當代的個體,特別是理解由不斷需要發(fā)揮個人能力的強迫性指令造成的形而上學的焦慮,仍然是現(xiàn)實的和必要的。
你還可能感興趣
我要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