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內(nèi)容涵蓋超大型船舶的操縱特性、通航領域、通航安全計算與模擬仿真,以及通航安全關鍵技術的應用方案與應用指標等方面。全書共分為9章:第1章主要內(nèi)容包括超大型船舶的定義、主要港口與航道及通航現(xiàn)狀等;第2章系統(tǒng)分析超大型船舶操縱特性,為船舶的安全操縱提供理論依據(jù);第3~第5章從超大型船舶通航安全富余水深、安全航速、通航安全間距等多個方面構建超大型船舶通航領域,闡釋超大型船舶通航安全控制機理;第6~第8章詳細闡述超大型船舶在錨泊操縱、靠離泊操縱、過駁操縱等典型場景下的通航安全關鍵技術及操縱措施,并針對超大型船舶的系泊安全關鍵問題,提出科學的泊穩(wěn)安全計算模型;第9章深入探討渤海海域超大型船舶通航安全關鍵技術的指標應用。
更多科學出版社服務,請掃碼獲取。
2005.09-2009.06武漢理工大學能動學院載運工具運用工程博士研究生
2001.09-2004.06武漢理工大學航運學院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碩士研究生
1991.09-1994.11大連海事大學海洋船舶駕駛專業(yè)本科2014.05-至今武漢理工大學航運學院院長
2016.12–2017.01美國伊利諾伊理工大學(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IIT)高級訪問學者
2013.11-2014.11 美國伊利諾伊理工大學(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IIT)訪問學者
2013.05-2013.06 美國麻省海事學院(Massachusetts Maritime Academy)訪問講學
2009.10-至今 武漢理工大學航運學院教授(2010年遴選為博士生導師)
2003.10-2009.10 武漢理工大學航運學院副教授
2000.05-2003.10武漢理工大學航運學院講師
1994.12-2000.05原武漢交通科技大學航運學院講師
1994.12-2000.05先后在新加坡、臺灣、香港等航運公司的船舶擔任駕駛員工作,現(xiàn)持有甲類大副適任證書交通運輸行業(yè)中青年科技創(chuàng)新領軍人才;中國航海學會首屆科技貢獻突出人物;2019年湖北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018年交通運輸部水上交通風險評價與防控技術創(chuàng)新團隊牽頭人;武漢理工大學2017-2018年度師德建設先進團隊負責人;中國航海學會常務理事;內(nèi)河船舶駕駛專業(yè)委員會主任;交通運輸部航海安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國家科學技術獎評議專家;教育部學位論文通訊評議專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事專家委員會分委會委員;交通運輸部水上通航安全專家委員會委員;水運工程和交通支持系統(tǒng)工程評標專家;中國航海學會危險品專委會會員;中國海洋發(fā)展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交通企業(yè)管理協(xié)會常務理事;《交通企業(yè)管理》編委會主任;《Journal of Navigation》、《交通運輸工程學報》、《哈爾濱工程大學學報》、《中國航�!贰ⅰ洞筮B海事大學學報》、《上海海事大學學報》、《船艦科學技術》、《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交通科學與工程版)》和《交通信息與安全》等國內(nèi)外學術期刊特邀審稿專家或編委。
目錄
第1章緒論1
1.1超大型船舶概述3
1.1.1定義3
1.1.2船型尺度3
1.1.3發(fā)展現(xiàn)狀4
1.1.4發(fā)展趨勢7
1.2超大型船舶主要港口與航道9
1.2.1港口概況9
1.2.2航道概況10
1.3超大型船舶通航安全概述11
1.3.1通航安全研究進展11
1.3.2通航保障需求研究進展13
參考文獻14
第2章超大型船舶操縱特性17
2.1超大型船舶操縱性影響因素19
2.2超大型船舶運動方程20
2.2.1操縱運動方程20
2.2.2操縱特性22
2.3超大型船舶靜態(tài)特征與動態(tài)特征27
2.3.1靜態(tài)特征27
2.3.2動態(tài)特征28
參考文獻30
第3章超大型船舶通航安全富余水深31
3.1富余水深概述33
3.2富余水深影響因素33
3.3富余水深計算35
3.3.1富余水深計算模型35
3.3.2下沉量計算模型39
參考文獻62
第4章超大型船舶安全航速63
4.1航速與船舶航行安全65
4.2安全航速的影響因素65
4.2.1自然條件的影響65
4.2.2航道條件的影響69
4.2.3船舶交通流的影響69
4.3船舶航速控制形式69
第5章超大型船舶通航安全間距71
5.1橫向安全間距73
5.1.1船間水動力干擾基本特征73
5.1.2超大型船舶船間水動力干擾通用模型73
5.2縱向安全間距75
5.2.1船舶停車沖程75
5.2.2船舶倒車沖程75
5.2.3船舶縱向安全間距模型76
5.3航行凈空高度77
5.3.1各類船舶水線以上最大高度77
5.3.2凈空高度影響因素80
5.3.3凈空高度計算模型80
第6章超大型船舶靠離泊及錨泊操縱81
6.1靠離泊操縱83
6.1.1碼頭及泊位特點83
6.1.2操縱特點及靠離泊操作要領84
6.1.3靠離泊拖輪配置方案86
6.2錨泊操縱88
6.2.1錨泊作業(yè)特點88
6.2.2錨地、錨位選擇89
6.2.3錨泊操縱方法89
6.2.4拋錨運動模型90
6.2.5錨泊注意事項92
參考文獻92
7.1船舶系泊概述95
7.1.1船舶系泊基本原理95
7.1.2系泊系統(tǒng)組成與設計95
7.2船舶運動響應與纜繩張力分析97
7.2.1船舶運動響應模型97
7.2.2纜繩張力分析方法100
7.3船舶系泊安全管理101
7.3.1預測與監(jiān)測101
7.3.2纜繩維護與更換102
7.3.3緊急情況處理104
7.4未來發(fā)展趨勢與技術創(chuàng)新105
7.4.1船舶系泊技術發(fā)展趨勢105
7.4.2新興技術在系泊安全中的應用106
參考文獻107
第7章超大型船舶系泊安全93
第8章超大型船舶過駁安全109
8.1概述111
8.1.1過駁類型及特點111
8.1.2過駁作業(yè)要求113
8.2影響因素118
8.3過駁作業(yè)計劃120
8.3.1抵達前120
8.3.2抵達124
8.3.3靠泊125
8.3.4貨物過駁125
8.3.5離泊126
8.4過駁靠泊、離泊操作方案127
8.4.1錨泊過駁靠泊、離泊方案127
8.4.2航行過駁靠離方案128
8.4.3FPSO過駁靠離方案129
8.4.4LNG過駁靠離方案131
參考文獻133
第9章渤海海域超大型船舶關鍵技術應用135
9.1渤海海域簡介137
9.1.1水域范圍137
9.1.2自然條件特征137
9.1.3泊位、錨地特征140
9.1.4航路特征145
9.2渤海海域超大型船舶通航安全標準151
9.2.1渤海海域超大型船舶富余水深控制標準151
9.2.2渤海海域超大型船舶安全航速控制標準166
9.2.3渤海海域超大型船舶通航安全間距控制標準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