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法國作家克洛德·阿爾諾于2023年出版的最新作品,以十個篇章講述了畢加索與科克托橫跨整個二十世紀的友情。這兩位各富創(chuàng)造力的藝術家性格迥異:畢加索是慣于保持沉默的天才畫家,而科克托是熱愛社交生活的作家、詩人和電影導演。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兩人在震動了整個歐洲的巨變中相知相識,開始了他們延綿五十年時間的緊密友誼。
在推出《普魯斯特與科克托》十年后,科克托的忠實粉絲、九百頁《科克托傳》的作者克洛德·阿爾諾又帶著他的新作《畢加索與科克托》來了。這對矛盾體一個擅長索取,一個熱愛給予;一個喜歡呼朋引伴,一個喜歡閉門造車;一個是前輩作家圈子里的寵兒,一個是在繪畫界開創(chuàng)新紀元的反叛者。他們之間半個世紀的友誼是怎樣保持下來的?他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又是怎樣度過時代的危機的?這本二合一傳記將帶你了解這些有趣的問題。
科克托和畢加索之間的關系 殘酷且致命,這也是阿爾諾這本新書的靈感來源,它以二十世紀藝術史和文學為背景,博學多才,對心理的描繪尤為細膩。[《觀點》(Le point)]
前言
2013年出版《普魯斯特與科克托》時我有些匆忙。這是在我寫下關于科克托的傳記的十年之后,這本傳記長達864頁,我在里面盤點了一個最特別的多元化藝術家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害怕重復自己已經(jīng)寫過的內(nèi)容。有這么多的讀者對這充滿愛意的友誼轉(zhuǎn)為富有攻擊性的競爭而著迷,這令我驚訝。崇拜普魯斯特的讀者在其中發(fā)現(xiàn)了某種隱晦的真實一個喜歡折磨別人的創(chuàng)作者卻說自己是別人的犧牲品這同樣讓我驚訝。科克托比《追憶》的作者年輕二十歲,是一只他很容易指責的獵物:從他們1910年左右相遇到普魯斯特1922年去世:普魯斯特只是責備科克托過著他自己也過了很久的那種生活直到他離開那種生活去寫作。
這種奇異的驚訝讓我有了書寫科克托和畢加索之間從1915年到1963年的友誼的愿望,這段友誼更殘酷,更是宿命一般。畢加索以幾乎透明的方式在其中扮演著劊子手的角色,他比科克托年長九歲。無疑有虐待狂傾向的他在不掩飾受虐狂傾向的作家身上看到了一個可靠的搭檔:需要吸周圍人血的他很早就明白了作家的痛苦正是他創(chuàng)作的源動力。強烈的吸引可能和尖銳的惱怒相交替,但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里,他們總能組成一對兒。怒火過后,畢加索的每次惡意中傷都會增添科克托靠近他的欲望。
一切似乎都在使一個如此專注的畫家畢加索遠離一個如此豐富的創(chuàng)作者科克托。他們都妒忌對方的天賦,從來都毫不猶豫地竊取對方的發(fā)現(xiàn):很多芭蕾舞和肖像畫、布景和服裝、序言和文本都誕生于這對邊界模糊的組合。這一對組合盡管不平等但是互補,其生命力無窮無盡,他們對20世紀美學的貢獻是具有決定性意義的。
希臘羅馬時代喜歡將戰(zhàn)士的生活與演講者的生活相提并論,使他們各自的優(yōu)點相得益彰。畢加索和科克托在這令人著迷的面對面中闡釋的就是這種邏輯。他們表現(xiàn)出赤裸的源動力,科克托在熱忱地恭維畢加索時非常清醒地意識到他是個多產(chǎn)的畫家,而畢加索的玩世不恭中也夾帶著對聰明而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科克托真誠的崇拜。
有時,活在別人的意識里比活在自己的意識里要好;別人的意識不那么沉重、更透明。薩特曾經(jīng)說過,走進一個死去的人的世界就像走進一個磨坊,讓我們進入這兩個出色的磨坊主的內(nèi)在世界,他們不斷地打磨文字與顏色,相互崇拜又彼此激怒。
克洛德·阿爾諾(Claude Arnaud),法國小說家、傳記作家。畢業(yè)于巴黎第八大學。曾獲費米娜散文獎、小說獎。
杜蘅,畢業(yè)于復旦大學外文學院法語系,獲法國魯昂大學對外法語教學碩士學位。主要譯作有《隱匿的國度》《列維-斯特勞斯對話錄》等。
目錄
藝術的童年 1
縫紉機和雨傘 17
羅馬的 《游行》 35
公爵夫人時代 57
冷淡 77
新的征服 97
用劍的斗牛士,投槍的斗牛士 123
玩世不恭的人 151
偽造 171
陰影之軍 197
參考書目 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