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書為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學科規(guī)劃評審組專家、著名社會學家周曉虹不同時期的隨筆、回憶、評論與短文合集,分為想象的鍛造閱讀的快樂學術的蹤影理解的艱澀過往的浮標這五個部分,收錄了作者治學、閱讀、旅行、評論的相關文章35篇,囊括內容廣泛,文筆清新可讀,時時閃耀著一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的智慧之光和生活之趣。
2. 本書作者周曉虹,南京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著有《傳統(tǒng)與變遷:江浙農民的社會心理及其近代以來的嬗變》、《西方社會學歷史與體系》、《全球化視野下的中國研究》、《理論的邂逅》、《文化反哺:變遷社會中的代際革命》、《中國體驗》、《重建中國社會學》(主編)、《文化自覺與社會科學的中國化》及《社會心理學系列》五種;譯有《薩摩亞人的成年》、《白領:美國的中產階級》等;主編CSSCI輯刊《中國研究》雜志30輯(20052024)。
3. 本書附有精美藏書票和輯封插圖,精裝32開,封面貼紙燙黑,裝幀考究精致,使用80克純質紙,耐磨耐翻,適合讀者收藏閱讀。
梁啟超在《清代學術概論》中認為,自明徐光啟、李之藻等廣譯算學、天文、水利諸書,為歐籍入中國之始,前清學術,頗蒙其影響。梁任公把以徐光啟(1562-1633)為代表追求西學的學術思潮,看作中國近代思想的開端。自徐光啟以降數(shù)代學人,立足中華文化,承續(xù)學術傳統(tǒng),致力中西交流,展開文明互鑒,在江南地區(qū)開創(chuàng)出海納百川的新局面,也遙遙開啟了上海作為近現(xiàn)代東西交流、學術出版的中心地位。有鑒于此,我們秉承徐光啟的精神遺產,發(fā)揚其經世致用、開放交流的學術理念,創(chuàng)設光啟文庫。
文庫分光啟隨筆、光啟學術、光啟通識、光啟講壇、光啟讀本、光啟譯叢、光啟口述、光啟青年等系列。文庫致力于構筑優(yōu)秀學術人才集聚的高地、思想自由交流碰撞的平臺,展示當代學術研究的成果,大力引介國外學術精品。如此,我們既可在自身文化中汲取養(yǎng)分,又能以高水準的海外成果豐富中華文化的內涵。
文庫推重經世致用,即注重文化的學術性和實用性,既促進學術價值的彰顯,又推動現(xiàn)實關懷的呈現(xiàn)。文庫以學術為第一要義,所選著作務求思想深刻、視角新穎、學養(yǎng)深厚;同時也注重實用,收錄學術性與普及性皆佳、研究性與教學性兼顧、傳承性與創(chuàng)新性俱備的優(yōu)秀著作。以此,關注并回應重要時代議題與思想命題,推動中華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與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在與國外學術的交流對話中,努力打造和呈現(xiàn)具有中國特色的價值觀念、思想文化及話語體系,為夯實文化軟實力的根基貢獻綿薄之力!
文庫推動東西交流,即注重文化的引入與輸出,促進雙向的碰撞與溝通,既借鑒西方文化,也傳播中國聲音,并希冀在交流中催生更絢爛的精神成果。文庫著力收錄西方古今智慧經典和學術前沿成果,推動其在國內的譯介與出版;同時也致力收錄漢語世界優(yōu)秀專著,促進其影響力的提升,發(fā)揮更大的文化效用;此外,還將整理匯編海內外學者具有學術性、思想性的隨筆、講演、訪談等,建構思想操練和精神對話的空間!
我們深知,無論是推動文化的經世致用,還是促進思想的東西交流,本文庫所能貢獻的僅為涓埃之力。但若能成為一脈細流,匯入中華文化發(fā)展與復興的時代潮流,便正是秉承光啟精神,不負歷史使命之職!
文庫創(chuàng)建伊始,事務千頭萬緒,未來也任重道遠。本文庫涵蓋文學、歷史、哲學、藝術、宗教、民俗等諸多人文學科,需要不同學科背景的學者通力合作。本文庫綜合著、譯、編于一體,也需要多方助力協(xié)調?傊膸斓捻樌七M絕非僅靠一己之力所能達成,實需相關機構、學者的鼎力相助。謹此就教于大方之家,并致誠摯謝意!
清代學者阮元曾高度評價徐光啟的貢獻,自利瑪竇東來,得其天文數(shù)學之傳者,光啟為最深。……近今言甄明西學者,必稱光啟。追慕先賢,知往鑒今,希望通過光啟文庫的工作,搭建東西文化會通的堅實平臺,矗起當代中國學術高原的矚目高峰,以學術的方式闡釋中國、理解世界,讓閱讀與思索彌漫于我們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