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管理的核心要素。人的思想和行為都是建立人性的基礎之上的。只有充分認識人性,了解人人都有的普遍特性和規(guī)律,才能深刻地理解和解讀具體個體的思想和行為,繼而才能真正理解組織管理活動。本書在對傳統(tǒng)人性論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構建了一個三層次的動態(tài)人性論模型。然后詳細分析了模型中生性層次的主要內容和結構要素,提出了人性發(fā)展的動力機制,梳理了從人性到管理的邏輯鏈條。在此基礎上,本書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視角出發(fā),結合當代相關研究成果,依次探討了個體管理(包括心的管理、身的管理、德行管理、才能管理四個方面)、人倫管理、人脈管理、群體管理和組織管理等管理思想。期望本書的研究有助于加快中國特色管理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構建。
順應時代需求:在黨中央號召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大背景下,本書聚焦管理學領域,極具現實意義。它為中國管理研究者提供了新思路,助力中國管理學在世界舞臺發(fā)聲,貢獻中國智慧。
解決管理困境:當前中國管理理論多為西方理論的延伸,難以滿足實踐需求。本書另辟蹊徑,深挖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管理實踐資源,有望化解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的難題,為管理者提供切實可行的理論指導。
獨特研究視角:本書以人性論為基石,剖析中國傳統(tǒng)人性論思想,構建動態(tài)模型,讓讀者深入理解個體思想和行為的變化規(guī)律,從而在管理活動中更好地管理人和組織,提升管理效率。
內容系統(tǒng)全面:本書涵蓋個體管理、人際與群體管理、組織管理等多方面的內容,從不同層次、不同角度闡釋基于傳統(tǒng)人性論的管理理論,形成了完整的體系。無論是專業(yè)學者深入研究,還是管理者日常實踐參考,都能從中受益。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的重大戰(zhàn)略任務,是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神圣職責。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就對構建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高度重視。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再次提到了這項任務,并且為如何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指出了總方向和總思路: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作為中國的管理研究者,要認真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抓住理論創(chuàng)新和話語體系全球性重構的重大超越追趕之戰(zhàn)略機會窗口,構建中國自己的管理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引領世界管理學的發(fā)展,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管理實踐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fā)展,取得了輝煌的成果。然而,中國管理理論研究卻日漸無法滿足中國管理實踐的需求。近二三十年來,中國管理學研究主要基于西方管理學思想,雖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問題也非常明顯。這種研究范式使我們的很多研究成果成為西方管理理論的拓展與注解,同時缺少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源頭活水和中國管理實踐鮮活土壤的足夠重視,導致不僅難以指導中國管理實踐,甚至在解釋中國管理實踐中的現象方面存在著許多令人不滿意的地方。
面對這種狀況,中國管理學者也在想各種辦法解決。較為主流的辦法是倡導進行扎根理論研究、案例研究,強調從中國管理實踐中去尋找,去梳理理論。這個思路有助于解決中國管理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的問題,但其研究成果仍然是碎片化的。要想通過這種思路去構建中國自己的管理理論必然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
其實,中國幾千年來源遠流長的傳統(tǒng)文化和傳統(tǒng)管理實踐才是構建中國管理理論最重要、最核心的資源。只有充分利用這些傳統(tǒng)文化資源才能真正實現加快構建中國管理學領域三大體系的要求。但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經典浩如煙海,我們需要選擇一個比較好的切入點,才能從中找到構建中國管理理論的思路。經過反復思考,筆者認為,人性論是管理學的基石,通過研究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人性論,繼而構建基于傳統(tǒng)人性論的管理理論,可能是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管理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一條蹊徑。
管理的核心是對人的管理,要對人進行管理,就離不開對人性的認識。人性假設是管理理論賴以建立的基石,任何管理學者都不能不認真思考這個問題。西方管理理論在其一百多年的發(fā)展歷程中,產生了各種人性假設,如經濟人假設、社會人假設、自我實現的人假設、文化人假設等,幾乎每一種人性假設的提出都會促使一個新的管理理論出現。這表面上好像說明西方管理理論發(fā)展迅猛,但是實際上表明西方管理理論界對人性假設的研究還很不成熟。其實,西方哲學界和心理學界對人性都有相當深入的思考,但是西方管理學者對哲學界和心理學界相關研究成果的學習與吸收非常有限。這種情況一方面與西方哲學界、心理學界流派眾多,對人性缺乏統(tǒng)一認識密切相關,另一方面也與西方文化強調專業(yè)分工的思維方式有密切的關系。
另外,西方管理理論發(fā)展過程中工具理性占據主導地位,人在管理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得不到彰顯。在西方管理理論中,管理事務和人的發(fā)展經常是對立的,而不是統(tǒng)一的;管理者的自我管理和管理者對他人的管理不是融合的,而是分裂的。西方管理理論對人性的認識雖然在不斷發(fā)展,但是局限于對人性現狀的分析,把人性置于組織效率之下。歸根到底就是用行為科學的研究范式去研究人的行為,思考如何設計符合人性現狀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從而提高組織的效率,而人自身的需求和目的都成為實現效率的手段。在西方管理理論中,作為管理客體的人和物都得到了極大的關注,然而作為管理主體的人卻未得到應有的重視。由于西方管理理論研究未能重視管理者的主體性地位,因此西方管理理論研究得出的知識不免缺乏實踐操作性,管理的知與行處于分離狀態(tài)。這樣西方管理理論研究在整體上存在與實踐脫節(jié)的問題也就不足為奇了。
相比較而言,中國古代的諸多思想家,比如孔子、孟子、荀子、韓非子等,不僅具有深刻的管理思想,也是了不起的哲學家。他們玄妙而高遠的哲學思想是他們管理主張的不竭源泉。他們提出的管理思想基本上都有著深刻的人性哲學思考,因而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同時,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強調知行合一,人的主體地位和人性問題在管理理論和管理實踐中都得到了貫徹和強調。
如果從傳統(tǒng)人性的視角去看傳統(tǒng)管理思想,我們會發(fā)現傳統(tǒng)管理思想有著非常完整而系統(tǒng)的理論體系。它特別重視人的主體地位,強調知行合一,密切結合管理實踐,對當代中國的管理實踐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和指導意義。在當代中國管理實踐中,已經有很多企業(yè)家通過自覺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經典,運用傳統(tǒng)管理思想和傳統(tǒng)人性論思想解決了很多具體的管理問題。
因此,梳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對人性的研究成果,提出基于傳統(tǒng)人性論的管理理論,不僅對于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管理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具有重要的價值,而且有助于推動中國管理理論的發(fā)展、直面中國管理實踐問題、開展管理理論的創(chuàng)新,從而更好地為中國管理實踐的發(fā)展提供有效的理論指導。
中國傳統(tǒng)人性論思想非常豐富而深刻,是構建中國自己的管理理論的重要資源寶庫。本書的核心就是構建了一個動態(tài)的傳統(tǒng)人性論模型。在這個模型中,筆者提出人性具有三個層次,即本性、生性和習性,在人性的不同層次,有不同的具體內容乃至特定的結構和要素。而人性特定的結構和要素形成了一種變化發(fā)展的趨勢,這種發(fā)展趨勢在不同環(huán)境的誘導下就會有不同的發(fā)展變化。只有深刻認識這個傳統(tǒng)人性論模型,才有可能真正搞清楚個體思想和行為的變化規(guī)律。管理活動是管理者與一個或多個被管理者互動的過程。管理者必須對個體思想和行為的變化規(guī)律有全面且深入的了解,這樣才能做好對人的管理工作。只有做好對人的管理工作,才能真正做好對組織的管理工作。
本書共分為八章,前三章為基礎理論部分,重點闡述傳統(tǒng)人性論及其與中國管理理論的關系。第一章討論人性論相關基本概念,分析人性論研究中存在的種種爭議,反思西方管理學人性假設存在的不足,然后詳細說明深入研究傳統(tǒng)人性論對于中國管理學發(fā)展的重要價值。第二章主要闡釋中國管理的相關概念、中國傳統(tǒng)人性論思想的主要內容,然后構建了一個傳統(tǒng)人性論模型。第三章詳細分析了傳統(tǒng)人性論模型的主要內容,包括人性的預成內容和生成內容,并進一步分析了從人性到管理的邏輯。第四章到第六章重點分析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關于個體管理的思想,分別從心身德才四個方面對個體管理進行探討。第四章探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對個人心、身進行管理的相關思想。第五章探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對個人的德行進行管理的相關思想。第六章探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對個人的才能進行管理的相關思想。第七章探討人際管理與群體管理的思想。人際管理就是對人與人之間形成的各種關系進行管理,本章把人際關系分為人倫關系和人脈關系兩大類,分別探討各自的相關管理思想。而群體管理是建立在個體管理和人際管理基礎上的管理活動,本章探討群體的分類與相關管理思想。第八章探討傳統(tǒng)的組織管理思想。
本書試圖構建一個研究如何管人的宏大框架,涉及諸多不同學科的相關知識,但限于作者的個人水平以及時間、精力,必定有諸多不成熟的地方和各種疏漏,期待讀者和相關研究者不吝指正,謝謝!
鐘尉
鐘尉,1976年生,江西南昌人,管理學博士,應用經濟學博士后。江西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傳統(tǒng)管理思想、人力資源管理等。公開發(fā)表論文二十余篇;出版學術專著三部;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一項,省級課題和企業(yè)橫向課題十余項;參與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課題等項目十余項。
第一章 導論:人性論與管理學
第一節(jié) 人性與人性論
第二節(jié) 西方管理學對人性的認識
第三節(jié) 人性論研究與中國管理學的發(fā)展
第二章 中國管理與傳統(tǒng)人性論
第一節(jié) 管理與中國管理
第二節(jié) 中國傳統(tǒng)人性論的發(fā)展流派
第三節(jié) 傳統(tǒng)人性論模型及其基本管理思路
第三章 傳統(tǒng)人性論模型及其管理價值
第一節(jié) 人性中先天預成的內容
第二節(jié) 人性的發(fā)展及其動力機制
第三節(jié) 從人性到管理
第四章 心、身管理
第一節(jié) 傳統(tǒng)文化對心、身的認識
第二節(jié) 心的管理
第三節(jié) 身的管理
第五章 德行管理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德行與境界
第三節(jié) 德行的養(yǎng)成
第六章 才能管理
第一節(jié) 才能、人才與德才的關系
第二節(jié) 人才分類與選拔
第三節(jié) 識人用人
第七章 人倫、人脈與群體管理
第一節(jié) 人倫管理
第二節(jié) 人脈管理
第三節(jié) 群體管理
第八章 組織管理
第一節(jié) 傳統(tǒng)組織管理概述
第二節(jié) 儒家組織管理
第三節(jié) 非儒家組織管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