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塘地塊古生代-中生代地質(zhì)演化的巖漿-變質(zhì)作用記錄
定 價:498 元
叢書名: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叢書
- 作者:王強等
- 出版時間:2025/5/1
- ISBN:9787030792464
- 出 版 社:科學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P618.130.2
- 頁碼:566
- 紙張:
- 版次:1
- 開本:16
本書系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自2019年開展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任務(wù)七“高原生長與演化”之專題二“典型地區(qū)巖石圈組成、演化與深部過程”的科考專著,亦系青藏高原巖石圈演化之集成成果之一,由參與羌塘地區(qū)考察的人員共同編著。本書聚焦羌塘地塊古生代—中生代巖漿巖、變質(zhì)巖和龍木錯–雙湖–瀾滄江縫合帶中蛇綠巖研究,共分5章。本書的特點是以科考獲取的大量第一手巖漿巖、變質(zhì)巖為基礎(chǔ),通過系統(tǒng)的巖石學、年代學、地球化學、古地磁學和巖石大地構(gòu)造學方法,并結(jié)合前人的構(gòu)造、沉積和地球物理資料,對羌塘高原地質(zhì)演化的巖漿–變質(zhì)作用記錄開展了深入研究,限定了羌塘地塊基底組成和高原隆升前初始格架的形成過程,包括南、北羌塘地塊基底特征與古地理位置,龍木錯–雙湖古特提斯洋盆的形成與演化,龍木錯–雙湖古特提斯洋俯沖、閉合及碰撞后巖石演化過程與班公湖–怒江新特提斯洋的開啟,以及羌塘晚中生代巖漿作用與班公湖–怒江洋的俯沖、穿時閉合及碰撞后陸內(nèi)演化過程等。本書能夠為青藏高原古生代—中生代巖漿巖與變質(zhì)巖時空格架構(gòu)建、羌塘乃至整個青藏高原歷史演化與重建、青藏高原巖石圈演化,以及羌塘油氣和銅金形成背景的研究等提供重要的理論支撐。
更多科學出版社服務(wù),請掃碼獲取。
顯生宙增生造山過程中大陸地殼的非均勻性生長,廣東省科學技術(shù)一等獎,2020年,排名第1
目錄
第1章羌塘高原形成的地質(zhì)背景1
1.1羌塘地塊的大地構(gòu)造背景2
1.2羌塘地塊的基底4
1.2.1南羌塘地塊的基底5
1.2.2北羌塘地塊的基底8
1.3羌塘地塊的地層10
1.3.1古生界10
1.3.2中生界12
1.3.3新生界14
1.4羌塘地塊南、北側(cè)與中部縫合帶16
1.5羌塘地塊的古地磁研究19
1.6羌塘地塊的銅金礦化22
參考文獻25
第2章古特提斯洋與新特提斯洋演化的蛇綠巖記錄39
2.1古特提斯洋研究進展及存在問題40
2.2西金烏蘭縫合帶41
2.3龍木錯–雙湖古特提斯洋42
2.3.1香桃湖蛇綠巖的野外地質(zhì)特征44
2.3.2香桃湖蛇綠巖的年代學和同位素地球化學研究47
2.3.3香桃湖蛇綠巖形成的時代及構(gòu)造背景59
2.3.4龍木錯–雙湖–瀾滄江洋的構(gòu)造演化63
2.4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66
參考文獻68
第3章羌塘古特提斯洋演化的巖漿–變質(zhì)記錄77
3.1北羌塘泥盆紀—早侏羅世巖漿巖78
3.1.1北羌塘泥盆紀—石炭紀巖漿巖78
3.1.2北羌塘地塊雁石坪晚二疊世雙峰式火山巖99
3.1.3北羌塘三疊紀埃達克質(zhì)石榴石閃長斑巖123
3.1.4北羌塘雀莫錯早侏羅世鎂鐵質(zhì)侵入巖149
3.2羌塘地塊的二疊紀和三疊紀基性巖墻群176
3.2.1二疊紀基性巖墻群177
3.2.2三疊紀基性巖墻群189
3.3南北羌塘碰撞的變質(zhì)記錄203
3.3.1羌塘中部香桃湖片巖與古特提斯洋俯沖侵蝕205
3.3.2南、北羌塘碰撞的榴輝巖成因229
參考文獻236
第4章羌塘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俯沖、閉合的變質(zhì)、巖漿記錄261
4.1改則退變榴輝巖262
4.1.1改則洞錯退變榴輝巖的野外地質(zhì)特征262
4.1.2改則洞錯退變榴輝巖的巖相學和礦物學研究263
4.1.3相平衡模擬及P-T條件估算279
4.1.4鋯石及金紅石SIMS定年287
4.1.5洞錯退變榴輝巖的構(gòu)造演化模式294
4.2北羌塘晚侏羅世—白堊紀巖墻和玄武巖296
4.2.1野外地質(zhì)與巖相學觀察296
4.2.2主要年代學和地球化學分析結(jié)果297
4.2.3巖漿源區(qū)分析304
4.2.4原始巖漿成分與碰撞前北羌塘巖石圈性質(zhì)311
4.2.5對北羌塘巖石圈地幔演化的啟示312
4.2.6小結(jié)313
4.3南羌塘西段改則地區(qū)侏羅紀—白堊紀巖漿巖313
4.3.1加措晚侏羅世花崗閃長巖316
4.3.2熱那錯晚侏羅—早白堊世侵入巖320
4.3.3比扎早白堊世侵入巖332
4.3.4改則早白堊世火山巖344
4.3.5南羌塘改則地區(qū)早白堊世巖漿巖的Nd-Hf同位素解耦355
4.3.6南羌塘改則地區(qū)晚中生代的演化過程357
4.4南羌塘尼瑪?shù)貐^(qū)侏羅紀—白堊紀巖漿巖358
4.4.1南羌塘尼瑪?shù)貐^(qū)晚侏羅世康瓊花崗閃長巖359
4.4.2南羌塘尼瑪縣蝦別錯–甲熱布錯地區(qū)早白堊世花崗巖369
4.4.3南羌塘尼瑪縣蝦別錯早白堊世高分異花崗斑巖410
4.5班公湖–怒江縫合帶班戈–東巧地區(qū)侏羅紀—白堊紀巖漿巖428
4.5.1晚侏羅世克那瑪閃長巖428
4.5.2早白堊世兩類成因的花崗巖450
4.5.3早白堊世晚期“釘合巖體”481
4.6南羌塘多瑪–納木切–錯那湖地區(qū)晚白堊世巖漿巖488
4.6.1晚白堊世多瑪–納木切花崗斑巖488
4.6.2晚白堊世錯那湖鐵質(zhì)花崗巖511
參考文獻533
第5章羌塘古生代—中生代地質(zhì)演化555
5.1古生代地質(zhì)演化556
5.1.1龍木錯–雙湖特提斯洋開啟556
5.1.2龍木錯–雙湖古特提斯洋俯沖與北羌塘巖石圈演化556
5.1.3南羌塘早二疊世地幔柱活動與新特提斯洋開啟556
5.2早中生代地質(zhì)演化557
5.2.1早–中三疊世龍木錯–雙湖特提斯洋俯沖、閉合與被動陸緣伸展557
5.2.2晚三疊世碰撞后龍木錯–雙湖古特提斯洋板片斷離558
5.3晚中生代地質(zhì)演化558
5.3.1侏羅紀班公湖–怒江新特提斯洋俯沖過程558
5.3.2早白堊世班公湖–怒江新特提斯洋俯沖、閉合過程559
5.3.3晚白堊世羌塘陸內(nèi)巖石圈演化560
參考文獻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