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詩集,更是一部生命之書。與長篇小說《三段論與紅磨坊》差不多同期完成。詩集特別收錄了自帶魔法的自傳體長詩《一行白鷺上青天》。
全文分為六輯,一行白鷺上青天、事物的表面、窮人的慰藉、隱喻的悲憫、獨幕劇、虛構(gòu)的星辰。作者為寫作而生,無論身心遇到怎樣的困難,他堅持在日積月累中寫作,不斷拓寬人的疆域。
因為這部長詩所交織的現(xiàn)實之重與想象之輕,以及前所未有的巔峰體驗,作者深信唯有文學(xué)能夠重整宇宙秩序。人真正擁有的只是感知所帶來的東西,而作者的幸運是可以在文學(xué)和藝術(shù)等想象的維度中繼續(xù)觸摸一個無窮無盡的宇宙。
1.文津獎得主熊培云quanxin詩集!病榻中漫游詩意宇宙,展現(xiàn)想象之于人類的價值,宇宙并不擁有自身,但宇宙如其所是。靈魂并不擁有靈魂,但靈魂如其所是。
2.首次收錄作者帶有神奇魔法的自傳式長詩《一行白鷺上青天》,滿含對人生的愛與豁達,文學(xué)和藝術(shù)等想象的維度中展現(xiàn)一個無窮無盡的宇宙。
3. 作者在這本書展現(xiàn)出盡管人生會有盡頭,但人的意義與探索可以持續(xù),從中的經(jīng)歷與歡喜才是最真實的豁達與悲憫,試圖用心愛的文學(xué)解釋萬物。
愿主觀世界在算法之外
擺在讀者面前的是我的第三本詩集。封面照片是幾十年前我出生那晚的月亮。這一次比較特殊, 我是在病床上完成的詩稿。諸事拋開,專心致志。
有些人是為寫作而生的,我屬于這一類。雖然麻煩不斷,所幸我還能順暢表達。無論身心遇到了怎樣的困難,周遭出現(xiàn)了怎樣的紛爭與倒退,我的主觀世界依舊完好無損。而寫作的意義還在于,可以在日積月累中不斷拓寬人的疆域。
每天仰望億萬年前的星空,腳踏億萬年前的塵土,呼吸億萬年前的空氣,我們生活在一個超級古舊的世界里,而作為古老文體的詩歌所見證的是唯有快樂和痛苦每日彌新。盡管時刻面臨種種數(shù)字化的壓迫,由于會感受、表達和超越痛苦,所以人類的榮光還在。
當(dāng)越來越多的人為人工智能的到來心存憂慮時, 我依舊可以執(zhí)著于自己獨一無二的創(chuàng)造。以我有限的幸福體驗,寧愿相信人類的主觀世界在算法之外。至于客觀世界,面對種種電子奴隸的悉心照料,人類精英們早已經(jīng)準備拱手相讓了。
回顧三十余年的寫作,我常常后悔沒有將更寶貴的時間用在文學(xué)上,而是不斷為所謂時代進步交思想稅與良心稅。畢竟在我的天性里,相較于世俗的進退浮沉,我更在意的是自適自洽的心靈生活。也是因為寫作上的這種顧此失彼,我會感嘆曾經(jīng)出版的每一本書都成為了自己,唯獨我成為了別人。
我離想要的人生相去甚遠。好在上蒼慈悲,給我機會在去年完成了詩集《未來的雨都已落在未來》的出版,這對我來說是莫大的安慰。而今年養(yǎng)病期間又從零開始寫完了長篇小說《三段論與紅磨坊》與詩集《宇宙并不擁有自身》?l(fā)卷首長詩《一行白鷺上青天》也算是了卻一樁心愿;叵肷洗髮W(xué)時曾經(jīng)在圖書館里信手寫過的幾萬字敘事詩,早在為生活打拼的年月里遺失了,伴隨那些年一起丟掉的還有我的詩歌理想。
同樣遺憾的是人類一直在一條錯誤的道路上狂奔。
法律規(guī)定人的生命神圣不可侵犯,卻忽略了一個生物學(xué)上的重要事實,那就是所有生命都有保質(zhì)期。俗話說有恒產(chǎn)者有恒心,更深層的邏輯是,無恒身者何來恒產(chǎn)?是故有名言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既然連我們的生命都不是真正意義的私有制,人又如何能夠擁有隨時可能變質(zhì)、衰朽甚至消失殆盡的物?當(dāng)一個人聲稱自己可以恒久地擁有某物時,就像一個注定會破裂的魚缸炫耀自己如何擁有里面的水草和魚。
名義上我們擁有自己的生命和財產(chǎn),但說到底都只有一點體驗權(quán)而已。然而有多少人為并不存在的事業(yè)與成功寧愿拋棄自己寶貴的時間,揮霍唯一的生命與人世體驗權(quán)。
像富豪存在銀行里的一堆數(shù)字,更多時候所有權(quán)只是一種名義。一個名義上擁有十張床的人和一個名義上只擁有一張床的人,誰更幸福呢?如果僅從財富的角度來看,前者的確擁有更多,然而具體到感受方面,沒有誰能同時躺在十張床上。
人真正擁有的只是感知所帶來的東西。英人喬治·貝克萊有句著名斷言,凡是不能感知的就不存在。依我之見,關(guān)鍵不在于凡是不能感知的就不存在,而在于凡是不能感知的就無意義。
而文學(xué)之所以有恒久的價值正是因為它一直致力于人在感知上的探索,包括痛苦、歡樂、迷惘、憎恨與慈悲等等?陀^世界就那么大,真正迷人的是每個人心中的意義世界或者想象世界。
感知并非只是來自視、聽、嗅、味、觸等五感, 還包括想象,它來自人的心識。如果一個人想象自己心里有一顆太陽,那么這顆太陽作為一種意義實體而存在,它就不是虛無。區(qū)別只在于客觀的太陽照耀世界,主觀的太陽照耀內(nèi)心。這么說不是為了區(qū)分什么唯心主義或者唯物主義,而是正視想象之于人類的價值。
月亮為什么照耀?花朵為什么綻放?鳥兒為什么歌唱?這一切都不是為成功而來,與所有權(quán)更沒有什么關(guān)系,而是關(guān)乎事物的本質(zhì)。
熊培云
文學(xué)博士,
曾就讀于巴黎大學(xué),
任《南風(fēng)窗》駐歐洲記者、
《新京報》首席評論員、
東京大學(xué)客座研究員、
牛津大學(xué)訪問學(xué)者。
作品:
《自由在高處》
《慈悲與玫瑰》
《未來的雨都已落在未來》
《人類夢想家》
《人的消逝》
《三段論與紅磨坊》
《重新發(fā)現(xiàn)社會》
《一個村莊里的中國》
《西風(fēng)東土》
《這個社會會好嗎》
《我是即將來到的日子》
《思想國》
自序 愿主觀世界在算法之外
第一部 一行白鷺上青天
第二部 事物的表面
第三部 窮人的慰藉
第四部 隱喻的悲憫
第五部 獨幕劇
第六部 虛構(gòu)的星辰
附錄一 沒有角度就沒有風(fēng)景
附錄二 唯有文學(xué)能夠重整宇宙秩序
附錄三 夏日
后 記 夜幕永不降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