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雙線敘事結(jié)構(gòu),交織呈現(xiàn)了抗日英烈陳三才波瀾壯闊的悲壯人生與地方文史學者陸宜泰歷時 21 年為其正名的艱辛歷程。
陳三才,1902年出生于江蘇昆山,從清華學堂畢業(yè)后,赴美攻讀電氣工程專業(yè),歸國后成為滬上商界精英。在日寇侵略、山河破碎之際,他毅然拋卻優(yōu)渥生活,秘密投身抗日:從構(gòu)筑工事、運送軍需到謀劃炸毀汪偽76號,再到籌謀暗殺大漢奸汪精衛(wèi),最終于1940年血染雨花臺,舍生取義。昆山文史學者陸宜泰,歷經(jīng)21年奔波,踏遍多地尋訪檔案、聯(lián)絡(luò)親友、申報烈士,終將散落的史料拼湊成完整的英雄圖譜,得以讓陳三才在2020年列入著名抗日英烈名錄。
書中首次披露大量珍貴檔案、影像資料與獨家細節(jié),在陳三才的英勇就義與陸宜泰的執(zhí)著尋索中,構(gòu)建起跨越時空的對話,既展現(xiàn)個體在民族危亡時刻的血性擔當,也記錄平凡人對歷史真相的執(zhí)著守護。暗夜盡頭的微光,照亮的不僅是被遺忘的英雄,更是永不褪色的民族精神。
本書不僅僅是一部記錄陳三才以商賈之身行壯士之舉的短暫、輝煌而壯烈的人生傳記,更是尋索者陸宜泰用20 余年心血寫就的史詩。它試圖回答那個最根本的問題:在至暗時刻,是什么支撐一位優(yōu)秀的商界英才,選擇了慨然赴死的孤勇?書中將首次系統(tǒng)披 露大量塵封檔案、珍貴照片和獨家史料,還原一個更真實、更立體、更具血肉與靈魂的陳三才,再現(xiàn)那段驚心動魄的一個人的抗戰(zhàn)。
序·暗夜盡頭有微光
每當我走過南京雨花臺烈士陵園東殉難處前的那條路,腦海中總會浮現(xiàn)一個定格的身影:陳三才,那位38歲的清華學子、上海灘的商界精英,如一棵挺拔的水杉,昂首站立在深秋的刑場上。他的目光穿透肅殺的空氣,凝望著遠方深邃碧藍的天空,平靜地等待著死亡的降臨。耳畔,仿佛回蕩著陳三才的表嫂湯楊錫琳、表侄女湯美麗以及三姐陳定志那撕心裂肺、震撼山野的慟哭那是2015年,陳三才的族人陳定馥先生來雨花臺烈士紀念館與我見面交流后,留給我的、再也無法抹去的畫面。
陳定馥先生離去時,鄭重地將一疊資料交到我手中。那是昆山的陸宜泰先生耗費無數(shù)心血征集、整理的陳三才相關(guān)資料。透過這些泛黃的紙張和照片,一個鮮活而崇高的靈魂逐漸清晰:1902年,陳三才出生于昆山名門,天資聰穎,14歲被保送至清華學堂(清華大學前身)讀中等科,參加過五四運動。從清華畢業(yè)后,他考入美國伍斯特理工學院,攻讀電氣工程專業(yè)。才華橫溢的他擔任足球隊、網(wǎng)球隊隊長,是留學生中的翹楚。學成歸國后,他懷抱實業(yè)救國之志,擔任美商北極冰箱公司總經(jīng)理。他更熱心公益,身兼上海清華同學會會長、聯(lián)青社社長,是中國工程師學會發(fā)起人,還是滬上工商學界極具號召力的領(lǐng)袖。
然而,當山河破碎、國難當頭,這位生活優(yōu)渥的富商精英,卻毅然將安逸拋諸腦后。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zhàn)的硝煙中,陳三才駕駛汽車,以工程師的身份帶領(lǐng)同仁奔赴閘北戰(zhàn)場最前沿。面對槍林彈雨,他毫無懼色,運用專業(yè)知識,爭分奪秒地為守軍設(shè)計和修筑既能防御又能反擊的工事。從血肉橫飛的戰(zhàn)場歸來后,他又馬不停蹄地奔走于商界,聯(lián)絡(luò)志士,募集巨款和物資,并一次次親自押送,將希望送到浴血奮戰(zhàn)的將士手中。
1937年,八一三淞滬會戰(zhàn)爆發(fā),他更是頻繁出入險境,為浦東炮兵秘密運送船只和精密儀器,甚至親手繪制標注日軍艦艇方位的草圖。在他的協(xié)助下,中國官兵巧妙偽裝,夜襲敵艦。
上海淪陷后,危機四伏,他甘冒奇險,協(xié)助中央銀行將收集的數(shù)十噸銅幣(防止日軍用于制造子彈)秘密轉(zhuǎn)運至北極公司在法租界的倉庫,并派遣親信日夜看守。
陳三才的孤勇遠不止于此。眼見汪精衛(wèi)叛國投敵,組建偽政府,荼毒同胞,他胸中的義憤如烈火燃燒,于是秘密籌劃,意圖炸毀令人聞風喪膽的汪偽特務(wù)魔窟76號;更不惜重金買來槍彈,周密部署,買通人員,伺機槍殺頭號漢奸汪精衛(wèi)。
令人惋惜的是,因計劃遭泄密,陳三才被汪偽特務(wù)綁架。當汪精衛(wèi)親自提審他,以偽電政司司長(一說外交部部長)的高官厚祿相誘時,陳三才嚴詞拒絕,遂被槍殺于南京雨花臺。
在我孤陋寡聞的學識中,陳三才的這段往事,在中國抗戰(zhàn)史上大概是第一人吧,堪稱絕響。陳三才雖然就義于雨花臺,但他不是雨花臺烈士,沒有參加任何黨派,只是一介平民。支撐他的,純粹是欲誅國賊耳的赤子之心與家國大義。
陳三才為什么能做到如此?這個問題多年來如巨石般壓在我心頭。他有漂亮的妻子,是上海享有盛名的美籍舞蹈家;他坐擁豪宅,出有車,食有魚,生活優(yōu)渥如在云端。上海淪陷時,他的親友大多遠避重洋或退守重慶,他本有無數(shù)機會離開上海。是什么讓這位享有盛譽的電氣專家、商界巨子,甘愿放棄一切,選擇一條注定通向死亡的荊棘之路?
帶著這個震撼靈魂的叩問,我走近了陸宜泰先生。這位來自陳三才故鄉(xiāng)昆山錦溪鎮(zhèn)的地方文史學者,他的追尋之路本就是一曲悲壯的史詩。1999年8月23日,清華大學一紙公函發(fā)往昆山市民政局,詢問陳三才的烈士事跡,欲在90周年校慶時將其英名補刻于清華英烈紀念碑上。然而,令人痛心的是,這位為國捐軀六十載的昆山之子,在家鄉(xiāng)幾乎無人知曉。這巨大的歷史空白與清華的鄭重追詢,瞬間點燃了陸宜泰心中追尋真相的火種。從此,他如同踏入一條幽暗而漫長的隧道,執(zhí)著地追尋著那些被歲月塵封的答案:為何清華大學校史館沒有陳三才的抗戰(zhàn)檔案?為何陳三才犧牲一甲子,社會各界卻一無所知?為何陳三才還不是烈士?最核心的叩問就是,一個前程似錦的富商才俊,為何舍棄一切,以命相搏,只為誅國賊?
陸宜泰先生的追尋,也為我點亮了探索的燈。當時,我正沉浸于研究抗戰(zhàn)時期上海地下斗爭的史料,陳三才的故事發(fā)生在同一時空,他的行動是否與抗日地下斗爭有關(guān)?這個疑問促使我深入研讀陸先生提供的所有資料百年前清華大學與美國伍斯特理工學院的檔案、舊上海工商學界的檔案記錄、民國名士的回憶、軍統(tǒng)與汪偽特務(wù)的記述、陳三才后人的追思、泛黃的報紙報道以及上百張彌足珍貴的老照片,甚至一段當年陳三才在北極公司拍攝的彩色視頻……資料之豐,令人驚嘆。清華大學校史館負責人曾兩度親赴昆山拜訪陸先生,他們坦言,在清華園65位英烈中,陸先生為陳三才建立的檔案是最為翔實、最為厚重的。
閱讀這些浸透血淚與忠誠的文字,一種無法抑制的創(chuàng)作沖動在我胸中奔涌。2016年底,利用一個短暫的雙休日,我伏在鍵盤上,完成了一篇17000字的長文《陳三才:刺殺汪精衛(wèi)的上海實業(yè)家》。之后,我把文章發(fā)給了《上海灘》編輯部主任葛昆元先生。葛先生閱后立即來電,盛贊其史料價值,并迅速分兩期刊登在《上海灘》2017年第2期和第3期上。又承蒙《新民晚報》厚愛,于2017年7月26日至28日分3期連載。隨后,《文摘旬刊》等報刊也予以轉(zhuǎn)載。這位孤勇者的故事,開始被更多人知曉。
然而,陸宜泰先生的腳步并未停歇。陳三才的名字雖漸為人知,但追尋真相、為烈士正名的征程遠未結(jié)束。他持續(xù)不斷地發(fā)來新發(fā)現(xiàn)的史料,每一份都如拼圖碎片,讓陳三才的形象更加清晰、豐滿。這份堅持,源于一個莊重的承諾,也源于對歷史真相的敬畏。從1999年8月23日清華大學那封開啟追尋的來信,到2020年9月3日那個永載史冊的日子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5周年的莊嚴時刻,經(jīng)黨中央、國務(wù)院批準,退役軍人事務(wù)部公布第三批185名著名抗日英烈名錄,陳三才的名字赫然在列!
整整21個春秋寒暑,從53歲到74歲,陸宜泰先生從壯年步入暮年,將他生命中最富創(chuàng)造力的年華,毫無保留地獻給了為陳三才正名的漫漫長路。這21年,是個人生命的壯烈遠征,更是對民族記憶的虔誠守護。此刻,陳三才的名字不僅鐫刻在清華英烈的豐碑上,更銘刻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英烈名冊中,歷史終于還他應(yīng)有的榮光。
塵埃落定,夙愿得償。陸宜泰先生心中又萌生了一個更宏大的愿望:為陳三才立傳。他動情地對我說,陳三才的摯友、學術(shù)泰斗顧毓琇先生,畢生懷念這位同窗英烈,曾多次想為其撰寫傳記,卻因種種原因夙愿未酬。顧老未竟之志,我們來實現(xiàn)!陸先生的話語,讓我久久不得平靜。
命運的齒輪再次轉(zhuǎn)動。2024年1月9日,我與江蘇人民出版社的資深編輯郝鵬老師談及正在創(chuàng)作的傳記。聽到我講述陳三才和陸宜泰先生的種種事跡后,郝老師眼中迸發(fā)出熱切的光芒。他說:每一個為抗戰(zhàn)犧牲的先烈,都值得被歷史銘記。明年是抗戰(zhàn)勝利80周年,如果能出版這本書,是對陳三才最深切的紀念,是對陸老先生20多年追尋的肯定,也是對抗戰(zhàn)精神最有力的傳承!郝老師的話,對我這段時間的辛苦寫作無疑是最好的鼓勵。沒過幾天,郝老師來電告知,他已向社里申報選題,爭取在2025年出版這本書。
我一邊寫作一邊期待著。
2025年2月26日,手機鈴聲響了,我一看是郝老師來電,心中瞬間升騰起喜悅,預感一定有好消息。果然,電話那頭的郝老師告訴我,選題順利通過!這個好消息為這本心血之作的誕生,按下了最終的確認鍵。
于是,《孤勇者尋索抗日英烈陳三才》這本書應(yīng)運而生。它不僅僅是一部記錄陳三才以商賈之身行壯士之舉的短暫、輝煌而壯烈的人生傳記,更是尋索者陸宜泰用20余年心血寫就的史詩。它試圖回答那個最根本的問題:在至暗時刻,是什么支撐一位優(yōu)秀的商界英才,選擇了慨然赴死的孤勇?書中將首次系統(tǒng)披露大量塵封檔案、珍貴照片和獨家史料,還原一個更真實、更立體、更具血肉與靈魂的陳三才,再現(xiàn)那段驚心動魄的一個人的抗戰(zhàn)。
翻開這本書,您將走進雨花臺東殉難處那個深秋的午后,感受那份穿越時空的悲壯與崇高;您將跟隨追尋者的腳步,體會那份為英魂正名、為歷史補白的執(zhí)著與艱辛;您更將理解,那份超越黨派、源于血脈的家國情懷,如何在民族存亡的至暗時刻,迸發(fā)出足以刺破漫漫長夜的灼灼光芒。
2025年,銘記勝利,致敬孤勇。期待與您一同走進這段不應(yīng)被遺忘的歷史,去凝視那縷從暗夜盡頭透出的永恒微光,去見證一個照亮民族精神的名字陳三才。
孫月紅,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原供職于南京雨花臺烈士紀念館,長期從事黨史及烈士史料研究,現(xiàn)任《鐵軍》雜志社副總編輯。
著有長篇紀實文學《絕戀》《芳魂》《生死記憶》及散文集《槎溪神韻》等。長篇紀實文學《墨云驚鴻》曾被改編為同名話劇在上海保利大劇院公演。作品曾獲省、市五個一工程獎、金陵文學獎等多項獎。
源·清華大學來信
第一章 百川學海
家在陳墓
顏家巷的陳府
清華園里的陽光男孩
五四運動中的陳氏子弟
書香致遠
理工學院的工科男
年輕的電氣工程師
第二章 滬上名士
回鄉(xiāng)救國之預備
步入商界
達則兼善天下
為他人服務(wù)
滬上遇知音
良辰美景有笑言
北方有戰(zhàn)事
一世夫妻七歲緣
第三章 行勝于言
戰(zhàn)爭打到家門口
工程師也能上戰(zhàn)場
讓淪陷區(qū)的金融混亂起來 魔鬼在人間
76 號應(yīng)該從人間消失 等待那個時刻的到來
魔都悲歌壯士行
香港之行創(chuàng)造了新生命
第四章 血翻天紅
綁 架
怒斥漢奸汪精衛(wèi)
營 救
離如春草
第五章 身后諸事
尋找遺信
他到底是哪方面的人?
行遠還生
追 兇
跋·終成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