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西方學術界shou部系統(tǒng)探究明初官窯瓷器的著作。作者全面解析了永樂、宣德、成化、弘治四朝官窯的生產(chǎn)概況、品種類型、裝飾風格等,并提出了鑒別永宣瓷器的標準。書中不僅以款識、釉色、紋飾、器型為切入點,結(jié)合豐富史料與實物考據(jù)揭示各朝瓷器特質(zhì),更以20世紀初景德鎮(zhèn)實地考察為基礎,從胎骨、青花料、釉質(zhì)、圈足等工藝層面深度剖析,探究了瓷器胎、釉、色形成的原因和技術手段。這部融合藝術史學、工藝技術、田野調(diào)查的跨學科著作,憑借其珍貴的圖文檔案與前沿研究方法,在西方藝術界引發(fā)轟動,重新定義了國際學界對中國古陶瓷的認知體系,至今仍是該領域里程碑式的研究典范。
·研究永宣青花的開山之作,首次提出鑒別永宣瓷器的標準
·珍貴私人藏品 制瓷工藝實況 百幅高清彩圖,深度還原600年前東方技藝之巔峰
·從永樂鋒芒到成化風雅,再現(xiàn)大明官窯的煊赫與匠心
明代瓷器是中國陶瓷史上一個嶄新的時期,對于中國的瓷器,其實我們不用向前追溯太遠。雖然有關瓷器的起源是一個非常非常古老的故事,但是其中大多數(shù)細節(jié)都是令人困惑的、語焉不詳?shù)。如果一些在安陽被發(fā)現(xiàn)的商代器皿的燒造溫度能夠更高一些,那么中國的瓷器歷史或許會提早到3000 年以前。
明代的瓷器積蓄著燒造者們的能量,穿越了500 年的歷史長河,卻仍舊帶著當年濃郁的時代風味,似乎當年的制瓷者在這些東西當中找到了真正的長生不老藥。今天,這些瓷器的使用價值和實際意義都已然喪失,但它們仿佛有一種能力,能夠把年代濃縮為數(shù)字,并在文字和人們的口耳相傳中獲得永恒。
瓷器誕生于唐朝時的景德鎮(zhèn),當然也可能更早。青花瓷器則始燒于元朝,或者更早的宋朝。1
但是直到有明一朝,景德鎮(zhèn)御窯廠才建立,這里的瓷器每年都要向皇家供奉。所以,我們會發(fā)現(xiàn),景德鎮(zhèn)正是從15世紀才聲名鵲起的。曹昭在成書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 年)的《格古要論》中有云:今白瓷者景德鎮(zhèn)最佳,有青黑色戧金者,多是酒壺、酒盞,甚可愛。但這些瓷器并不僅僅是為了滿足皇家用瓷之需要!陡×嚎h志》中記載,洪武二年(1369 年),御窯廠設于珠山之南,但《江西通志》則載御窯廠是洪武三十五年(1402 年)才設立的,實際上這一年也是建文帝的最后一年。洪武帝在位31年,建文帝也沿用了洪武的年號。無論怎樣,這短短四年里的官窯瓷器是最不可能被流傳下來的。
所以,從元代官家用的樞府釉盤子到精美絕倫的永樂脫胎碗的流轉(zhuǎn)變遷軌跡,我們現(xiàn)在只能從一些民間瓷器或者隨葬品的殘瓷中發(fā)現(xiàn)端倪。
筆者見過口沿包鐵、撇口,內(nèi)飾龍、馬、鳥、蓮的小杯子,內(nèi)龍紋外青花的靶杯,以及其他以泥漿(slip,一種泥和水的混合物)描繪紋飾的碗和杯盞,都沒有落款。明太祖年號洪武,在他于1398 年駕崩之前,一直生活于南京的皇宮之中。他的孫子朱允炆繼承了他的皇位,號建文。朱允炆在位期間,增強文官在國政中的作用,對大臣放權,對外部事務漠不關心。此時,他的叔叔朱棣在北平擁兵自重,借助蒙古人的強盛兵力以及惠帝朱允炆的孱弱,最終攻打南京并很快占領了此地,摧毀了皇宮。
為了維護朱允炆的名譽,官方宣稱對他的遺骸已經(jīng)進行體面的官方葬禮。但更有傳奇性的說法是,朱允炆通過秘密地下隧道,潛逃至廣西、四川的山中寺廟做了和尚。當他的身份在1440 年顯露后,據(jù)說被安排居住在北京,直到去世。
由于皇宮被毀,洪武或者建文的官窯瓷器應該不太可能幸存下來。又或者,洪武皇帝早已將明代早期的制瓷秘方帶進了墳墓。
朱棣登基,年號永樂。他把首都選在北京是為了更好地監(jiān)控蒙古人的一舉一動。他在北京修建了新的皇宮、塔樓和城墻。他的確是一位出色的戰(zhàn)略家,在初登王位第一年的血雨腥風之后,便很快開始重建秩序,并使得國家走向一段繁榮昌盛的時期。只有一個擁有宏大視野和雄心壯志的人,才有自信建立北京這樣的帝都。其實,永樂時期纖巧美麗的瓷碗上對兇猛囂張的龍紋刻畫,也足以表達出這位帝王的一些性格特征。
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官窯瓷器的使用完全是根據(jù)皇帝的意志來決定的。因此,我們也許可以通過瓷器上的一些紋飾去一窺帝王個人的本性和喜好。盡管難以言表,但是將這些瓷器中的紋飾和史料進行交叉比對時,其結(jié)果是十分有趣的,也是相輔相成的。
在宣德以前,給官窯瓷器書寫年號的做法其實并不常見。盡管永樂甜白釉瓷器已經(jīng)通過刻花或泥漿方式給瓷器添加了款識,但以青花給官窯瓷器添加款識的方式還并不為人所知曉。因此,我們只能從永宣兩朝的同類青花制品來分辨永樂青花瓷。一些中國的文獻對這些瓷器進行了歸屬分類,但是僅僅憑借文獻來歸類恐怕并不靠譜。
白蘭士敦,英國東方陶瓷學會會員,古陶瓷研究學者。1909年出生于中國上海,精通漢語。19361937年,師從孫瀛洲先生學習明代瓷器鑒定,并赴江西和浙江眾多古窯址考察陶瓷制作工藝。1938年任職于大英博物館東方古物部。1941年病逝于中國香港,年僅31歲!睹鞒豕俑G考》是其重要學術成果代表作,也是研究明代早期官窯瓷器的開山之作。
序
致謝
導言
第 一 章 | 永樂時期(14031424年)
第 二 章 | 宣德時期(14261435年)
第 三 章 | 成化時期(14651487年)
第 四 章 | 弘治時期(14881505年)
第 五 章 | 浮梁地區(qū)及其窯口
第 六 章 | 瓷器煉金術
附 錄 1 | 鳳與龍
附 錄 2 | 主要器型和尺寸
附 錄 3 | 中國的瓷器產(chǎn)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