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大學教育學科研究》以20世紀初近代中國大學教育學科的設置為起點,以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下限,具體考察這一時段內(nèi)各類大學教育學科建立和發(fā)展的歷程,主要從師資狀況、課程設置、教學方法、人才培養(yǎng)、學術(shù)研究等方面揭示近代中國大學教育學科的發(fā)展軌跡。近代中國大學教育學科在師資建設、課程設置、教學內(nèi)容與方法、學術(shù)研究、人才培養(yǎng)等方面積累了不少經(jīng)驗與教訓,對于今天中國大學教育學科的建設仍是一筆值得借鑒的寶貴財富。
《近代中國大學教育學科研究》以近代中國不同類型的大學為緯,以其發(fā)展演變的歷史為經(jīng),具體考察了教育學科在各類大學的建立與發(fā)展狀況。本文除“緒論”外,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為第一章“近代中國大學教育學科的歷史背景”,闡述了近代中國大學教育學科建立和發(fā)展的歷史背景;第二部分為第二章到第六章,主要介紹了各類大學教育學科的建立與發(fā)展;第三部分為第七章“近代中國大學教育學科的歷史地位”。
緒論
一、課題的設定
二、文獻綜述
三、概念界定
四、研究方法及內(nèi)容概要
第一章 近代中國大學教育學科發(fā)展的歷史背景
一、西方教育學科的導入
�。ㄒ�)西方教育學科的初步導人
�。ǘ�)清末以日本為媒介教育學科的導入
(三)民國以美國為指向教育學科的導入
二、學制的頒定和實施
(一)清末《壬寅?癸卯學制》確立了大學教育學科的合法地位
�。ǘ�)民初《壬子?癸丑學制》提高了大學教育學科的層次
�。ㄈ�)1922年《壬戌學制》使大學教育學科的設置趨于多元化
緒論
一、課題的設定
二、文獻綜述
三、概念界定
四、研究方法及內(nèi)容概要
第一章 近代中國大學教育學科發(fā)展的歷史背景
一、西方教育學科的導入
(一)西方教育學科的初步導人
�。ǘ�)清末以日本為媒介教育學科的導入
�。ㄈ�)民國以美國為指向教育學科的導入
二、學制的頒定和實施
�。ㄒ�)清末《壬寅?癸卯學制》確立了大學教育學科的合法地位
(二)民初《壬子?癸丑學制》提高了大學教育學科的層次
�。ㄈ�)1922年《壬戌學制》使大學教育學科的設置趨于多元化
三、教育“科學化”運動的興起和發(fā)展
�。ㄒ�)教育“科學化”運動的興起
�。ǘ�)近代中國大學教育學科“科學化”運動的展開
�。ㄈ�)“科學化”運動對中國大學教育學科的影響
第二章 近代高等師范教育學科
一、高等師范教育學科的雛形:清末優(yōu)級師范學堂
�。ㄒ�)從京師大學堂師范館到優(yōu)級師范學堂
�。ǘ�)日本教習與清末優(yōu)級師范學堂教育學科
(三)留日歸國學生在清末優(yōu)級師范學堂
�。ㄋ�)教育學科課程設置及教材
二、民初高等師范學校教育學科的發(fā)展——以北京高等師范學校為中心
(一)以歸國留學生為主體的教師群體
�。ǘ�)教育學科建設趨向?qū)W術(shù)化
(三)教學內(nèi)容和方法科學化
�。ㄋ�)注重培養(yǎng)教育學科專業(yè)化人才
三、陶行知與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教育學科
(一)陶行知留美期間的學習和研究
�。ǘ�)陶行知在南高師教育學科推行的教育改革
�。ㄈ�)陶行知對南高師教育學科建設的貢獻
�。ㄋ�)陶行知與南高師教育學科教師群體
四、“高師改大”后的高等師范教育學科——以北平師范大學為個案
�。ㄒ�)教育系課程設置及其教學概況
�。ǘ�)教育研究所的建立與發(fā)展
(三)教育學科人才培養(yǎng)之特色
五、廖世承與藍田師范學院教育學科
�。ㄒ�)藍田師范學院的創(chuàng)設
�。ǘ�)藍田師范學院院長廖世承
(三)藍田師范學院教育學科的課程設置及社會教育活動
六、近代高等師范教育學科的基本特征
第三章 近代國立綜合性大學教育學科
一、從東南大學到中央大學
�。ㄒ�)從東南大學教育科到中央大學師范學院教育系
(二)《新教育》與東南大學教育學科
�。ㄈ�)教育學術(shù)研究制度化、規(guī)范化
二、北京大學教育學科
�。ㄒ�)師資與課程不斷充實
�。ǘ�)教材教法別具一格
�。ㄈ�)學生學術(shù)研究機構(gòu):從“教育研究會”到“教育學會”
三、西南聯(lián)合大學教育學系
�。ㄒ�)學術(shù)研究弦歌不輟
(二)課程設置的特點及不足
�。ㄈ�)頗具特色的師生群體
四、近代國立綜合性大學教育學科的基本特征
第四章 近代教會大學教育學科
一、教會大學教育學科的緣起
(一)教育學科有助于傳播基督教
�。ǘ�)教育學科能滿足教會學校對師資的需求
(三)教育學科有利于教會大學畢業(yè)生就業(yè)
二、近代教會大學教育學科的建立與發(fā)展
�。ㄒ�)從牧師兼職到專業(yè)教師
(二)課程趨于實用化、本土化
(三)教學方法強調(diào)多樣化、科學化
�。ㄋ�)培養(yǎng)人才注重博專結(jié)合
三、燕京大學教育學科的建立和發(fā)展——以3位系主任為中心
�。ㄒ�)虔誠的教育學科“傳教士”高厚德:教育學科的開創(chuàng)
�。ǘ�)河北教育界的人杰周學章:教育學科的發(fā)展
�。ㄈ�)教育學科的弄潮兒廖泰初:教育學科的恢復與調(diào)整
四、近代教會大學教育學科的基本特征
第五章 近代私立大學教育學科
一、私立大學教育學科成立和發(fā)展概況
二、影響私立大學教育學科發(fā)展的主要因素
三、私立大學教育學科個案考察:廈門大學與大夏大學
�。ㄒ�)專任教師少而精
(二)教學管理嚴格而靈活
�。ㄈ�)學科齊全、課程豐富
(四)教育教學實習富有特色
�。ㄎ�)在“教育救國”主旋律下師生和諧共存
四、近代私立大學教育學科的基本特征
第六章 獨立教育學院和獨立師范專科學校教育學科
一、獨立教育學院教育學科的創(chuàng)立及其特征、貢獻
�。ㄒ�)獨立教育學院的創(chuàng)立
(二)獨立教育學院教育學科的主要特征
�。ㄈ�)從比較的角度看獨立教育學院創(chuàng)辦鄉(xiāng)村教育學科
�。ㄋ�)獨立教育學院對近代教育學科的貢獻
二、獨立師范�?茖W校教育學科的創(chuàng)設及其特征
(一)獨立師范�?茖W校的創(chuàng)設
�。ǘ�)獨立師范�?茖W校教育學科的主要特征——以福建省立師范�?茖W校為中心
第七章 近代中國大學教育學科的歷史地位
一、近代中國大學教育學科體系的確立
�。ㄒ�)近代中國大學教育學科的分布結(jié)構(gòu)
(二)近代中國大學教育學科群初步形成
�。ㄈ�)近代中國大學教育學科建設的制度化
二、近代中國大學教育學科的局限性與不足
�。ㄒ�)教育學科地域分布及分支學科發(fā)展不平衡
�。ǘ�)課程設置不完善
(三)教材建設整體水平不高
三、問題與反思
�。ㄒ�)教育學科與師范教育的關系問題
�。ǘ�)近代中國大學教育學科的“雙軌制”及“多元化”問題
(三)近代中國大學教育學科本土化問題
四、后續(xù)課題
附表目錄
表2—1 清末主要優(yōu)級師范學堂教育學科日本教習概況表
表2—2 民初北高師歷屆校長及部分教師留日簡況表
表2—3 陶行知在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學習課程表
表2—4 北平師大教育系1924—1932年度課程表
表2—5 藍田師范學院教育系分組選修課程表
表3—1 1943—1948年間中央大學教育學科碩士研究生簡況表
表3—2 教育部部頒課程與西南聯(lián)大教育學系課程對照表
表7—1 1943—1948年間各大學教育學科碩士研究生簡況表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