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tǒng)重要性測度原理與應用》全面深入地介紹了重要性測度,以及重要性測度與其他設計工具相結合的建模方法。這其中包括一些方法,它們僅需要知道元件可靠度的排序或范圍,而不需要知道可靠度準確值。這種特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元件可靠度估計的難題,而元件可靠度估計的問題又恰好是各種可靠性問題中必要而難以解決的。基于此,一些重要性測度是在元件可靠度未知的假設下進行設計;另一些重要性測度則是在元件可靠度具有不同范圍的條件下進行設計。盡管本書中的理論都經過了嚴格的證明,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需要讀者進一步研究解決。本書給出了許多通過我們的研究首次得出的結論。
第一部分引言和背景
第1章 重要性測度簡介
參考文獻
第2章 系統(tǒng)可靠性的基本原理
2.1 方框圖
2.2 結構函數
2.3 關聯系統(tǒng)
2.4 關聯系統(tǒng)中的模塊
2.5 關聯系統(tǒng)中的割集和路集
2.6 關聯系統(tǒng)中的臨界割集和臨界路集
2.7 性能測度
2.7.1 關于任務時間的可靠性
2.7.2 基于時間t的可靠性函數
2.7.3 可用性函數
2.8 隨機排序 第一部分引言和背景
第1章 重要性測度簡介
參考文獻
第2章 系統(tǒng)可靠性的基本原理
2.1 方框圖
2.2 結構函數
2.3 關聯系統(tǒng)
2.4 關聯系統(tǒng)中的模塊
2.5 關聯系統(tǒng)中的割集和路集
2.6 關聯系統(tǒng)中的臨界割集和臨界路集
2.7 性能測度
2.7.1 關于任務時間的可靠性
2.7.2 基于時間t的可靠性函數
2.7.3 可用性函數
2.8 隨機排序
2.9 關聯系統(tǒng)的特征
2.1 0多線性函數和泰勒(麥克勞林)展開
2.1 1冗余性
2.1 2可靠性優(yōu)化和復雜度
2.1 3consecutive一k一out—of一n系統(tǒng)
2.1 4假設條件
參考文獻
第二部分重要性測度的原理
第3章 重要性測度的本質
3.1 可靠性中的重要性測度
3.2 分類
3.3 c類和p類重要度
3.4 最小割集和最小路集的重要性測度
3.5 術語
參考文獻
第4章 可靠性重要度
4.1 B一可靠性重要度
4.1.1 對系統(tǒng)正常與系統(tǒng)失效的B一可靠性重要度
4.1.2 臨界可靠性重要度
4.1.3 貝葉斯可靠性重要度
4.2 FV可靠性重要度
4.2.1 c—FV可靠性重要度
4.2.2 P—FV可靠性重要度
4.2.3 狀態(tài)向量分解
4.2.4 性質
參考文獻
第5章 壽命重要度
5.1 B—TDL重要度
5.1.1 臨界TDL重要度
5.2 FVTDL重要度
5.2.1 c—FVTDL重要度
5.2.2 p—FVTDL重要度
5.2.3 狀態(tài)向量分解
5.3 BPTIL重要度
5.4 BPTDL重要度
5.5 TDL重要度的數值比較
5.6 總結
參考文獻
第6章 結構重要度
6.1 B—i.i.d.重要度和B一結構重要度
6.2 FV結構重要度
6.3 BP結構重要度
6.4 基于B—i.i.d.重要度的結構重要度
6.5 排列重要度和排列等價
6.5.1 與最小割集和最小路集的關系
6.5.2 與系統(tǒng)可靠性的關系
6.6 控制重要度
6.7 割集重要度和路集重要度
6.7.1 與B—i.i.d.重要度的關系
6.7.2 計算
6.8 絕對重要度
6.9 割集一路集重要度,最小割集重要度和最小路集重要度
6.1 0首項重要度和稀有事件重要度
6.1 1結構重要度的c類和p類
6.1 2對偶系統(tǒng)的結構重要度
6.1 3重要性測度之間的控制關系
6.1 3.1 絕對重要度與控制重要度
6.1 3.2 控制重要度與排列重要度
6.1 3.3 控制重要度與最小割集、最小路集重要度
6.1 3.4 排引重要度與FV重要度
6.1 3.5 排列重要度與割集一路集重要度、最小割集重要度和最小路集重
要度
6.1 3.6 割集一路集重要度與割集重要度和路集重要度
6.1 3.7 割集一路集重要度與B—i.i.d.重要度
6.1 3.8 B—i.i.d.重要度與BP重要度
6.1 4總結
參考文獻
第7章 元件對和組的重要性測度
7.1 聯合可靠性重要度和聯合失效重要度
7.1.1 相關元件的聯合可靠性重要度
7.1.2 兩個門事件的聯合可靠性重要度
7.1.3 k一Out一Of—n系統(tǒng)的聯合可靠性重要度
7.1.4 k階聯合可靠性重要度
7.2 微分重要度
7.2.1 一階微分重要度
7.2.2 二階微分重要度
。 7.2.3 k階微分重要度
7.3 全序重要度
7.4 可靠性增長價值和可靠性降低價值
參考文獻
第8章 Consecutive—k-out-of-n系統(tǒng)的重要性測度
8.1 B一重要度的相關公式
8.1.1 B一可靠性重要度和B-i.i.d.重要度
8.1.2 B一結構重要度
8.2 Lirr/Con/k/n系統(tǒng)的B一重要度模式
8.2.1 B一可靠性重要度
8.2.2 均勻B-i.i.d.重要度
8.2.3 半線B-i.i.d.重要度
8.2.4 B-i.i.d.重要度模式的本質
8.2.5 關于p的模式
8.2.6 關于n的模式
8.2.7 模式和猜想的反駁
8.3 結構重要度
8.3.1 排列重要度
8.3.2 割集一路集重要度
8.3.3 BP結構重要度
8.3.4 首項重要度和稀有事件重要度
參考文獻
第三部分可靠性設計的重要性測度
第9章 冗余度分配
9.1 冗余重要度
9.2 一個共用的備件
9.2.1 冗余重要度
9.2.2 排列重要度
9.2.3 割集重要度和路集重要度
9.3 備件與相應的元件相同
9.3.1 冗余重要度
9.3.2 排列重要度
9.4 多個備件情況下的k一out一of—n系統(tǒng)
9.5 多個備件情況下的任意關聯系統(tǒng)
9.6 冷備份冗余
參考文獻
第10章 提升系統(tǒng)性能
10.1 提升系統(tǒng)可靠性
10.1.1 元件可靠性的相同增量
10.1.2 元件可靠性的比例變化
10.1.3 冷備份冗余
10.1.4 并聯冗余
10.1.5 舉例分析
10.2 提升系統(tǒng)期望壽命
10.2.1 元件壽命分布的平移
10.2.2 恰好一次最小修復
10.2.3 比例風險的減少
10.2.4 冷備份冗余
10.2.5 一個完美的元件
10.2.6 一次不完美的修復
10.2.7 元件壽命分布的尺度變化
10.2.8 并聯冗余
10.2.9 對比和數值評估
10.3 提高系統(tǒng)期望收益
10.3.1 元件壽命分布的平移
10.3.2 恰好一次最小修復、冷備份冗余、完美元件和并聯冗余
10.4 討論
參考文獻
第11章 關聯系統(tǒng)的元件分配
11.1 元件分配問題的描述
11.2 枚舉法和隨機化方法
11.3 基于排列重要度和成對交換的最優(yōu)設計
11.4 不變最優(yōu)配置和不變最差配置
11.5 并串聯系統(tǒng)和串并聯系統(tǒng)的不變分配
11.6 一致B—i.i.d.重要度排序和不變配置
11.7 基于B一可靠性重要度的最優(yōu)設計
11.8 最優(yōu)裝配問題
參考文獻
第12章 Consecutive一K一out—of一n系統(tǒng)及其變形系統(tǒng)中的元件分配
12.1 con/k/n系統(tǒng)的不變配置
12.1.1 Lin/Con/k/n系統(tǒng)的不變最優(yōu)配置
12.1.2 Cir/Con/k/n系統(tǒng)的不變最優(yōu)配置
12.1.3 一致B—i.i.d.重要度排序與不變配置
12.2 Con/k/n系統(tǒng)元件配置的必要條件
12.3 C0n/2/n:F系統(tǒng)的順序元件分配問題
12.4 圖的Consecutive一2失效系統(tǒng)
12.4.1 樹的Consecutive一2失效系統(tǒng)
12.5 串聯Con/k/n系統(tǒng)
12.5.1 串聯Corr/2/n:F系統(tǒng)
12.5.2 串聯Lin/Con/k/n:G系統(tǒng)
12.6 (~onsecutive—k一out一of—r—from—n系統(tǒng)
12.7 二維和冗余Con/k/n系統(tǒng)
12.7.1 Con/(r,k)/(r,n)系統(tǒng)
12.8 其他
參考文獻
第13章 基于B一重要度啟發(fā)式算法的元件分配
13.1 Kontoleon啟發(fā)式算法
13.2 LK類啟發(fā)式算法
13.2.1 LKA啟發(fā)式算法
13.2.2 另外三種LK類啟發(fā)式算法
13.2.3 與不變最優(yōu)配置的關系
13.2.4 LK類啟發(fā)式算法的數值比較
13.3 ZK類啟發(fā)式算法
13.3.1 四種ZK類啟發(fā)式算法
13.3.2 與不變最優(yōu)配置的關系
13.3.3 初始配置的比較
13.3.4 ZK類啟發(fā)式算法的數值比較
13.4 基于B一重要度的兩階段方法
13.4.1 與GAMS/coinBonmin求解器和枚舉法的數值比較
13.4.2 與隨機化方法的數值比較
13.5 基于B一重要度的遺傳局部搜索
13.5.1 算法描述
13.5.2 BITS算法與遺傳算法的數值比較
13.6 總結與討論
參考文獻
第四部分關系和推廣
第14章 重要性測度的比較
14.1 與B一重要度的關系
14.2 可靠性重要度的排序
14.2.1 排列重要度的應用
14.2.2 排列重要度和聯合可靠性重要度的應用
14.2.3 控制重要度的應用
14.2.4 小結
14.3 某些特殊系統(tǒng)的重要性測度
14.4 重要性測度的計算
參考文獻
第15章 重要性測度的推廣
15.1 非關聯系統(tǒng)
15.1.1 二態(tài)單調系統(tǒng)
15.2 多態(tài)關聯系統(tǒng)
15.2.1 u,vB一重要度
15.2.2 u,v割集重要度
15.3 多態(tài)單調系統(tǒng)
15.3.1 排列重要度
15.3.2 效用分解可靠性重要度
15.3.3 效用B一可靠性重要度
15.3.4 效用B一結構重要度、聯合結構重要度和聯合可靠性重要度
15.4 二元多態(tài)單調系統(tǒng)
15.4.1 B—TDL重要度、BPTIL重要度和L,rrIL重要度
15.5 多態(tài)系統(tǒng)重要性測度總結
15.6 連續(xù)系統(tǒng)
15.7 可修復系統(tǒng)
15.7.1 B一可用性重要度
15.7.2 C—FV不可用重要度
15.7.3 BP可用性重要度
15.7.4 L,TIL重要度
15.7.5 基于仿真的重要性測度
15.8 在電力工業(yè)中的應用
參考文獻
第五部分對風險分析與數學規(guī)劃的廣泛影響
第16章 網絡
16.1 網絡流系統(tǒng)
16.1.1 網絡流系統(tǒng)中的鏈路重要度
16.1.2 二態(tài)單調系統(tǒng)的鏈路重要度
16.1.3 B一重要度、FV重要度、可靠性增長價值和可靠性降低價值
16.1.4 基于流量的重要度與基于影響的重要度
16.2 K一終端網絡
16.2.1 鏈路的重要度
16.2.2 K一終端網絡優(yōu)化問題
參考文獻
第17章 數學規(guī)劃
17.1 線性規(guī)劃
17.1.1 基本概念
17.1.2 單純形法
17.1.3 靈敏度分析
17.2 整數規(guī)劃
17.2.1 基本概念和分枝定界法
17.2.2 采用線性規(guī)劃松弛問題的分枝定界法
17.2.3 混合整數非線性規(guī)劃
參考文獻
第18章 靈敏度分析
18.1 局部靈敏度分析和擾動分析
18.1.1 B一可靠性重要度
18.1.2 多方向靈敏度測度
18.1.3 多方向微分重要度(DIM)及全序重要度(TOI)
18.1.4 擾動分析
18.2 全局靈敏度和不確定性分析
18.2.1 基于ANOVA分解的全局靈敏度測度
18.2.2 基于基本效應的全局靈敏度測度
18.2.3 基于導數的全局靈敏度測度
18.2.4 基于ANOVA分解和基于導數的靈敏度測度之間的關系
18.2.5 隨機輸入變量
18.2.6 矩獨立靈敏度測度
18.3 元件可靠度不確定情況下的系統(tǒng)可靠度
18.3.1 軟件可靠性
18.4 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第19章 核電站的風險與安全
19.1 概率風險分析和概率安全評估簡介
19.2 概率(局部)重要度
19.3 不確定性和全局靈敏度測度
19.4 案例研究
19.5 應用綜述
19.6 系統(tǒng)故障診斷與維修
參考文獻
后記
附錄
索引
內容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