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馮友蘭:中國哲學的發(fā)展》將馮友蘭的“三史”“六書”放在中國哲學的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進行解讀,同時吸納了近20年來學術(shù)界研究馮學的相關(guān)成果,揉已以意,另辟蹊徑,別有生面,以作者自己獨有的行文風格,點出了馮友蘭先生是在中國哲學自宋明以來的為數(shù)不多的哲學創(chuàng)新人物,前承往學,后開來者,馮友蘭先生可超不可越,他的哲學體系是一座當然的里程碑。
全書共分為九講:
第一講:中國哲學的起源;
第二講:“照著講”與“接著講”;
第三講:“三道”“十派”話人生;
第四講:以漢為界說“兩分”;
第五講:最哲學底哲學;
第六講:新理學的施政綱領;
第七講:人生的境界;
第八講:新作應需代舊刊;
第九講:“馮學”與“馮友蘭現(xiàn)象”。
《解讀馮友蘭:中國哲學的發(fā)展》可以作為全國各大學文科或者哲學專業(yè)學習中國哲學和馮友蘭哲學的一部別具一格的參考書。
《解讀馮友蘭:中國哲學的發(fā)展》將馮友蘭的“三史”“六書”放在中國哲學的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進行解讀!督庾x馮友蘭:中國哲學的發(fā)展》最大的特點是沒有絲毫的學究氣,寫得深入淺出,生動活潑,結(jié)合個人的感受來談玄奧的哲理,娓娓道來,明白如話,可讀性很強。當然,《解讀馮友蘭:中國哲學的發(fā)展》也有很高的學術(shù)性,圍繞著許多疑難問題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新意迭出,發(fā)人深省,使人獲益。
劉長城,河南省唐河縣人,1982年畢業(yè)于鄭州大學哲學系。農(nóng)民出身,學過中醫(yī),當過中學教師,當過行政干部。在司法部舉辦的全國第六期法律進修班學習過法律,長期從事法學基礎理論、刑法、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中國哲學與中國文化等必學課和選修課的教學工作。中國哲學史學會馮友蘭專業(yè)委員會理事,張岱年研究會理事,中國馮友蘭研究會南陽分會秘書長。著作:《中國古代治國思想百家》(合著),《傳統(tǒng)文化時述》,《青山之路》(再版時名為《荊楚奇才——曹青山》),《中原驕子——孟忠煥》,《世紀哲人馮友蘭》。另有學術(shù)論文數(shù)十篇。
序
自序
第一講 中國哲學的起源
一、哲學是什么
二、哲學本是“外來戶”
三、中國哲學的“合法性”
四、中西哲學各具特色
五、為什么是春秋戰(zhàn)國時代
第二講 “照著講”與“接著講”
一、首先應當“照著講”
二、怎樣“照著講”
三、馮先生的“接著講”
四、“接著講”的得與失
五、余論
第三講 “三道”“十派”話人生
一、《人生哲學》題目之來歷
二、《天人損益論》
三、中西比較以求同
四、一個新人生論
五、人生的無奈
第四講 以“漢”為界說“兩分”
一、“中國哲學史”的由來
二、“子學”與“經(jīng)學”
三、《中國哲學史》的貢獻
第五講 最哲學底哲學
一、為什么是“最哲學底哲學”
二、《新理學》的方法
三、《新理學》的形上學
四、新理學的邏輯建構(gòu)
第六講 新理學的施政綱領——《新事論》
一、《新事論》的寫作背景
二、中國到自由之路
三、《新事論》的現(xiàn)實意義
第七講 人生的境界
一、從《人生哲學》到《新原人》
二、“覺解”的人生
三、心與心之理
四、境界的層次
五、“備受煎熬”的天地境界
六、“高明”“中庸”非兩行
第八講 新作應需代舊刊
一、難產(chǎn)的《新編》
二、舊邦新命系《新編》
三、抽象繼承法
四、“共殊”一線貫《新編》
五、關(guān)于《新編》的總結(jié)
第九講 “馮學”與“馮友蘭現(xiàn)象”
一、從中國哲學史的角度以看“馮學”
二、從“新理學”體系以看“馮學”
三、關(guān)于“馮友蘭現(xiàn)象”
四、“馮友蘭現(xiàn)象”的反思
后記
第一講 中國哲學的起源
我們要“解讀馮友蘭”,就不能不講中國哲學,因為馮友蘭先生的學術(shù)思想,是同中國哲學不可分割的;要講中國哲學,就不能不講中國哲學的發(fā)展,因為馮友蘭先生的哲學是“接著”中國哲學講的,用馮先生的話說,是“接著”宋明以來的道學講的。這樣說來,馮先生是講中國哲學的,我們要了解什么是中國哲學,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哲學。請看以下的一段話:
我總是喜歡從廣義的角度去談論哲學,理解哲學。那么,哲學是什么呢?
在眾多個定義(有多少個哲學家恐怕就有多少個有關(guān)哲學的定義)中,除馬克思外,我比較喜歡兩個人下的定義:
“如果把哲學理解為在最普遍和最廣泛的形式中對知識的追求,那么,哲學顯然就可以被認為是全部科學之母?墒,科學的各個領域?qū)δ切┭芯空軐W的學者們也發(fā)生了強烈的影響,此外,還強烈地影響著每一代的哲學思想!薄獝垡蛩固
我之所以喜歡這個定義,是因為它使哲學同全部科學研究發(fā)生了密切的聯(lián)系;使全部科學研究成果成了科學推廣的必要基礎和背景;使全部科學研究得到了哲學智慧的啟迪。我想,這也是康德哲學同德國自然科學優(yōu)秀傳統(tǒng)的相互關(guān)系;這也是德國何以會成為哲學、科學和音樂創(chuàng)作繁榮國度的原因之一。
另一個絕妙的定義是18世紀德國著名浪漫派詩人、短命天才諾瓦利斯下的:
“哲學原就是懷著一種鄉(xiāng)愁的沖動到處去尋找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