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思勉中國近代史》的特點:一是傳承傳統(tǒng)的史學理念,鑒往世興衰,考當今得失,因此著史特別有時代感,總是立足于當下,闡述現(xiàn)實問題的歷史淵源;二是立足于客觀的情勢,同情地理解歷史中的人物事件,揭示歷史不得不如此的必然性,不求全責備,也不拔高歷史人物,因此顯得客觀公允。他的書是我們客觀地了解中國歷史的最佳讀物。
呂思勉是著名的歷史學家,在中國通史的構建上做了巨大貢獻,同時在近代史的寫作上也有開辟之功。
《呂思勉中國近代史》從清代早期的社會特征寫起,一直寫到抗戰(zhàn)的結束,舉凡近代史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制度無不細致入微,是了解中國近代史的佳作。
《呂思勉中國近代史》是呂思勉先生早年在上海光華大學講授中國近代史的講義,曾于1997年收入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呂著中國近代史》。本書從清代早期社會特征寫起,一直寫到抗戰(zhàn)結束,舉凡近代史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制度典章,無不細致入微,是讀者了解中國近代史的經(jīng)典之作。
呂思勉(1884—1957),字誠之。生于江蘇常州,12歲以后在父母師友的指導下讀史書,16歲自學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后在蘇州東吳大學、江蘇省立第一師范等校任教。1926年起,任上海光華大學國文系、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抗戰(zhàn)期間,歸鄉(xiāng)閉戶著書。抗戰(zhàn)勝利后,重返光華大學。1949年后,任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 呂思勉先生是我國現(xiàn)代著名的史學家,知識淵博,學術造詣高。在中國通史、斷代史和各種專史領域都做出了獨到的貢獻,為后人的學習研究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與陳垣、陳寅恪、錢穆并稱為“史學四大家”。著作宏富,有《白話本國史》《中國通史》等,于通史著述中頗有開創(chuàng)之功,影響深遠,流傳極廣。
中國近百年史概說
一、總論/221
二、中西交涉之初期/222
三、鴉片戰(zhàn)爭前之國內(nèi)情形/227
四、外力侵入時代中國之情形/229
五、變動中之中國/236
六、國民政府之北伐/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