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中國文學作品里勾勒出與科學相關(guān)的資料,條分縷析,展示了中國自上古至20世紀80年代的科學文藝的歷史脈絡(luò)。以時代為順序,以作品與人物成就為線索,全書分為九卷:緒論、先秦、秦漢至隋、唐、宋元明、清、近現(xiàn)代、當代的科學文藝(其中當代部分分為上、下兩卷),每卷下列數(shù)人的科學文藝成就。既有《詩經(jīng)》《楚辭》《山海經(jīng)》等作品的科學性文字的分析,又有沈括、宋應(yīng)星、徐光啟、徐霞客等人的科學成就的評述,還有李善蘭、魯迅、郭沫若、茅盾、羊棗、高士其、茅以升等人的科普作品的介紹。本書深入淺出,將深奧的科學道理用簡潔的文字表達出來,可與李約瑟《中國科技史》相參看。
鄭公盾(原名鄭能瑞),1919年出生,福建長樂縣人,1991年去世。1936年就讀于福州英華中學,畢業(yè)后,先后入廈門大學和廣西大學深造。在此期間,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擔任《抗亡日報》的《青年政治》副刊主編! 1949年5月,參加浙江省軍管會文教部工作,歷任文德女子中學黨支部書記兼副校長,省文教廳研究室主任。1950年后,先后任《學習》雜志社辦公室主任、代社長,《紅旗》雜志文藝組長等職。在《人民日報》、《哲學研究》、《歷史研究》等刊物上發(fā)表過大量有關(guān)文史哲、政經(jīng)、科技等方面文章! 拔母铩逼陂g,鄭公盾深受迫害,被關(guān)進監(jiān)獄。1979年12月平反后,任科學普及出版社總編輯,為科普出版社受迫害同志平反歸隊做了不少切實工作。他還被選為中國科普創(chuàng)作協(xié)會和中國科技史學會常務(wù)理事、中國科普作協(xié)科學文藝委員會主席。受聘為北京大學、山東大學、四川大學、福建師范大學等十幾所院校的兼職教授。1990年,被評為建國以來成績突出的科普作家! ∷黝H豐,有《水滸傳論文集》、《魯迅與自然科學論叢》、《螢火集》、《茅以升——中國橋梁專家》、《科技史話》、《緬懷集》和《簡明中外醫(yī)史手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