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利用中國考古資料, 從研究實踐出發(fā), 構建精神文化考古理論的系統(tǒng)專著。本書對中文精神文化考古研究既有成果和理論建設進行了比較全面的梳理與分析, 提出了具有內在邏輯的 精神文化考古理論框架, 利用作者自己的研究個案, 展示出精神文化考古理論的實際應用。
更多科學出版社服務,請掃碼獲取。
序(李伯謙)
前言(xi)
第一章精神文化考古研究史回顧(1)
第一節(jié)國外精神文化考古研究現(xiàn)狀(1)
第二節(jié)國內外有關中國古代精神文化考古研究現(xiàn)狀(7)
一、20世紀50年代之前中國古代精神文化考古研究狀況(8)
二、20世紀50年代中國古代精神文化考古研究狀況(9)
三、20世紀60年代中國古代精神文化考古研究狀況(15)
四、20世紀70年代中國古代精神文化考古研究狀況(17)
五、20世紀80年代中國古代精神文化考古研究狀況(20)
六、20世紀90年代中國古代精神文化考古研究狀況(26)
七、21世紀以來精神文化考古研究的新動態(tài)(30)
八、存在的主要問題(46)
第三節(jié)小結(59)
第二章精神文化考古的理論概念(60)
第一節(jié)精神領域的定義(60)
一、認知及認知考古的定義(60)
二、精神文化的定義(61)
三、精神文明的定義(61)
第二節(jié)精神文化考古理論總體框架(62)
第三章社會心理基礎考古研究(64)
第一節(jié)理論概念(64)
第二節(jié)可研究的重要問題試舉(64)
第四章自然觀考古的理論與實踐(66)
第一節(jié)理論概念(66)
一、宇宙觀考古研究(67)
二、古代科學考古研究(74)
第二節(jié)陶寺文化的自然觀考古實踐(78)
一、陶寺文化的科學技術(78)
(一)陶寺觀象臺地平太陽歷(78)
(二)陶寺的圭表測影技術分析(122)
(三)陶寺砷銅朔望小月輪與陰陽合歷(143)
(四)辨正方位(148)
(五)陶寺人目視投影天球的半徑為十步(152)
(六)陶寺文化的長度基元(153)
(七)陶寺文化大地測量技術分析(167)
(八)陶寺夯土建筑技術(181)
(九)建筑裝飾材料(184)
(十)陶寺遺址對冶金技術的認識(187)
(十一)陶寺遺址朱砂的化學分析(188)
二、陶寺文化的宇宙觀(189)
(一)太極陰陽兩儀概念(189)
(二)蓋天說理念的萌發(fā)(193)
(三)陶寺城址總體區(qū)劃布局所反映的宇宙觀模式(195)
(四)陶寺圭尺反映的“地中”宇宙空間概念(207)
(五)陶寺文化的政治地理五方觀念(208)
(六)陶寺出土璇璣功能新解(212)
第五章社會觀考古理論與實踐(216)
第一節(jié)理論與方法(216)
第二節(jié)陶寺文化社會觀考古實踐(222)
一、陶寺文化文德統(tǒng)治觀念(222)
二、陶寺文化的“地中”觀念與王都居地中(225)
三、陶寺文化玉石圭所體現(xiàn)的官僚委任憑信觀念的由來(230)
四、陶寺文化晚期的政治報復觀念(234)
五、等級觀念(261)
第六章宗教觀考古理論與方法(266)
第一節(jié)理論概念(266)
一、宗教信仰體系的考古(266)
二、宗教權力分配觀念考古(282)
第二節(jié)個案分析一:肖家屋脊文化宗教信仰研究(284)
一、羅家柏嶺祭祀中心遺址(285)
二、肖家屋脊文化玉石禮器與宗教信仰(305)
第三節(jié)個案分析二:陶寺文化宗教信仰研究(332)
一、陶寺遺址出土的宗教用器所反映的宗教信仰(332)
二、IFJT3主殿宗廟功能蠡測(360)
三、陶寺文化宗教崇拜的特點(365)
第七章符號系統(tǒng)考古理論與方法(368)
第一節(jié)理論概念(368)
一、符號與文字基本理論的梳理(368)
二、符號系統(tǒng)考古的定義(372)
三、符號系統(tǒng)考古內容理論分述(375)
第二節(jié)石家河文化陶符研究(410)
一、石家河文化陶符神徽象征含義蠡測(410)
二、石家河文化陶符神徽的等級制度(445)
三、石家河文化陶符神徽的性質(451)
四、石家河文化標記符號簡述(452)
第八章藝術考古理論與方法(454)
第一節(jié)藝術考古能否成為精神文化考古獨立的領域分析(454)
第二節(jié)美術考古與藝術考古理論概念的分析(456)
第三節(jié)藝術的本質(460)
第四節(jié)以考古為視角的藝術分類問題(464)
一、黑格爾藝術類型分析(464)
二、藝術類型學新分類(470)
第五節(jié)藝術考古內涵與定義(489)
第六節(jié)石家河文化彩陶紡輪太極圖藝術分析示例(495)
后記(497)
第一章精神文化考古研究史回顧
社會科學領域的科學研究,往往是實踐先行,理論跟進。精神文化考古的實踐在國內外都不是從 21世紀才開始的,盡管精神文化理論建設至今沒有完成。如要進行精神文化考古理論與方法的建設,首先必須對國內外有關的研究現(xiàn)狀有一個比較清晰的把握,以便我們有的放矢地找準精神文化考古理論建設的癥結所在和努力的方向。
第一節(jié)國外精神文化考古研究現(xiàn)狀
西方考古學尤其是美國考古學界對精神領域的理論探索,沒有精神文化這一概念,相關內容的考古學研究被一些學者稱之為“認知考古”( Cognitive Archaeolo-gy),也存在認識上的巨大分歧,理論與方法都處于嘗試探索階段。領軍人物有 Colin Renfrew(倫福儒), Paul Bahn(巴恩), Kent Flannery(福蘭納利), Joyce Marcus, Mark Leone,Michael Shanks和 Ian Hodder(荷德)等。
楊建華、張文立先生曾于 1996年發(fā)表文章,介紹西方認知考古的理論思潮。楊建華等總結說,皮伯爾( Peeble, C)認為認知考古探索哪些資料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當時人們的認知能力,當時人們掌握了哪些社會和自然界知識。荷德認為認知考古首先研究的是遺物所代表的象征意義,還要研究考古學家自身認識歷史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