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詩論爭的基本形態(tài)和延伸開的詩學問題,構(gòu)成一顯一隱兩條線索,顯現(xiàn)的論述表層似乎是一連串的“主義”之興替,而隱在的動力則是詩人們對新詩發(fā)展不倦地形式探索。
《中國符號學叢書 形式動力:新詩論爭的符號學考辨》以1917-1949年的中國新詩論爭作為研究對象,闡釋了中國新詩發(fā)展的基本動力,運用符號學為讀者提供一種理解歷史的方式。
喬琦,文學博士,任職于西安外國語大學中文學院,主要研究方向為符號學與中外文學。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1項,陜西省教育廳專項科研計劃項目1項。先后在《學術(shù)月刊》《南京社會科學》《文藝報》等刊物發(fā)表學術(shù)論文20余篇。
導論
第一章 早期新詩“詩體演變”與詩性探尋
第一節(jié) 被打開的雙軸:從《嘗試集》到《女神》
第二節(jié) 詩性:以《蕙的風》論爭為中心
第二章 新詩的標出性
第一節(jié) “丑的字句”討論與新詩語言的寬窄幅迭變
第二節(jié) 從標出性看新詩的走向
第三節(jié) 詩歌刺點:意義在文本斷裂處產(chǎn)生
第三章 新詩“內(nèi)容一形式”之歧解
第一節(jié) 核心語及其展開
第二節(jié) 40年代新詩的“內(nèi)容一形式”之爭
第三節(jié) 《被圍者》的形式結(jié)構(gòu)分析
第四章 闡釋之“度”與新詩的閱讀困惑:以劉西渭、卞之琳等的討論為例
第一節(jié) 由“詩歌符號學”引起的批評
第二節(jié) “詮釋與過度詮釋”之辯
第三節(jié) “圓寶盒”的衍義:劉西渭與卞之琳的一段闡釋公案
第四節(jié) 《圓寶盒》的詩歌符號學解讀
第五章 新詩“晦澀詩學”
第一節(jié) 不在之在與斷裂的彌合:從“不通”說起
第二節(jié) 元語言沖突與晦澀詩學
結(jié)語:形式演化使新詩達到的新境界
主要參考資料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