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一個人、一群人、一些事、一些思考這樣的脈絡,展現(xiàn)這樣一些內容:柏萬青現(xiàn)象,從國家干部到草根社會活動家;柏萬青事業(yè),“孵化”草根社群與社會共同體;柏萬青魅力,中國社會轉型的獨特路徑與社群張力;柏萬青啟示,個體、群體、社會與國家的關系結構的學理分析。書稿聚焦獨特的中國社群現(xiàn)象及其活動方式,梳理草根社群的形成脈絡和發(fā)展邏輯,探究個體走向群體、社群組織融入社會體制,以及社會轉型過程中個體、社群、社會與國家體制的關系格局和發(fā)展趨勢。
敘事邏輯:一個人、一群人、一些事、一些思考;草根社群的集體行動與價值認同。主旨結構:從街道干部到草根社會活動家;“孵化”草根社群與社會共同體;中國社會轉型的獨特路徑與社群張力;個體、群體、社會與國家的關系結構。
徐中振,現(xiàn)任上海社科院社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社區(qū)發(fā)展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上海市志愿者協(xié)會副會長等,編撰著作《社區(qū)發(fā)展與現(xiàn)代文明》《志愿服務與社會發(fā)展》《體制轉型與行業(yè)協(xié)會》等。楊雄,現(xiàn)任上海社科院社會發(fā)展研究院副院長,上海社會科學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長,上海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和上海市社會調查中心主任。社會學博士,心理學碩士。潛心研究青少年發(fā)展20余年,成就卓著。策劃七屆 “為了孩子”國際論壇。著有《高起點上做父母》,《青春期教育概論》、《當代中國青年價值觀》和《青年文化:回溯與思考》等青少年發(fā)展專著。兼上海市社會學學會常務理事、上海市教育學會常務理事、上海市青年社會學學會副會長、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評委、上海市委青年工作聯(lián)席會議成員、中國青少年研究會理事、中國青年社會學研究會常務理事。
第一章導論草根社群成長與中國社會轉型1
一、 “柏萬青”何以進入了我們的研究視野4
二、 柏萬青之謎:“體制外”的社會集體行動10
三、 個體、群體、社會與國家:中國社會轉型的路徑考量15
第二章柏萬青現(xiàn)象:從國家干部到草根社會活動家28
一、 農村廣闊天地的人生起步:學生、知青、副縣長30
二、 街道機關的公務員:把社區(qū)學校辦得紅紅火火34
三、 社區(qū)老年協(xié)會的秘書長:草根社群組織的新天地38
四、 進入公眾視野的“老娘舅”:媒體空間與社會認同43
五、 兩個文明辦主任:黨政體制與社會機制的互動張力57
第三章柏萬青事業(yè):“孵化”草根社群與社會共同體66
一、 包羅萬象的社會事務:八大功能領域和網(wǎng)絡型組織架構67
二、 來自各方的社群骨干:“孵化”交往關系與“倫理共同體”72
三、 規(guī)模龐大的志愿者隊伍:“粉絲群”的認同魅力與追隨活力79第四章超常規(guī)模旅游沙龍:“需求對象”與“供給主體”86
一、 獨具魅力的“社群性”旅游沙龍88
二、 “車長”、“桌長”們的組織資源與社會功能93
三、 從“需求對象”到“供給主體”97
第五章單身交友沙龍:營造緣分的公益自助港灣102
一、 熱心破解轉型社會的婚戀困惑103
二、 中老年交友沙龍:“梯田式”互動結構106
三、 青年交流沙龍:志愿活動中相識相愛114
第六章徐根寶足球拉拉隊:難得一見的“公益”球迷隊伍121
一、 凝聚拉拉隊的別樣理念:豐富市民生活、弘揚城市精神122
二、 群眾性、社會化的動員機制:草根社群資源的神奇能量124
三、 公益精神無處不在:關懷特殊群體的衍生社會功能128
第七章靜安公園志愿者:自益性社群走向公共性領域132
一、 失范失序的自發(fā)性與社群組織的整合功能133
二、 志愿者活動是個體走向社會的重要途徑135
三、 社群團隊組織化的社會和經(jīng)濟效應138
第八章千人幫百家:日常生活世界的鄰里情、互助愛142
一、 關愛老人的四個必訪和一日三訪143
二、 老年志愿者是個寶:開發(fā)社區(qū)資源與社會資本148
三、 “愛心走進老人家”成為各方支持的社會公益行動151
第九章千家萬戶的小娘舅:社會秩序的親情“守望者”155
一、 一個老娘舅孵化出一批社區(qū)小娘舅156
二、 老年協(xié)會的社區(qū)伙伴成為德高望重的調解志愿者158
三、 熟人加真情就是話語權和信服力160
第十章公益藝術團:拓展藝術家的社會舞臺164
一、 公益新視野:轉型社會的“邊緣”空間166
二、 敬老院的文化關懷:藝術家的另一個舞臺168
三、 愛心進大墻:社會幫教的責任與創(chuàng)意170
第十一章異地幫教志愿者:鄉(xiāng)音鄉(xiāng)情的社會博愛行動176
一、 “愛的黃絲帶”:社會資源的豐富多樣與吸納機制177
二、 “送溫情”與“解實困”:鄉(xiāng)音鄉(xiāng)情的幫教志愿者179
三、 思想感化與行為改造:形成回歸社會的支持系統(tǒng)184
第十二章導醫(yī)導路志愿者:管“閑事”、做好事不分天南海北189
一、 問題導向與路徑引導:草根社群的自組織活力190
二、 志愿服務的志趣魅力:多樣化功能與情感化關懷192
三、 社會的正能量與志愿者的成就感194
第十三章伙伴成長項目:傾注心血關愛大學生和中學生200
一、 社會關懷情結:志愿服務與青少年健康成長201
二、 “助學、助惑、助困”:學習做人與學習社會化202
三、 “予人玫瑰,手留余香”:志愿精神的豐富實踐209
第十四章“公益新天地”:受感召的民營企業(yè)家愛心聯(lián)盟212
一、 公益慈善:一個新興的社會行動領域213
二、 從做生意到做公益:被感召的公益力量215
三、 心理契約和互動結構:公益行動的基礎221
第十五章仗義執(zhí)言的激情“老娘舅”:民間道義與社會關懷225
一、 難得一見的民間調解體系:三大平臺七類途徑226
二、 信任與認同何以形成:熱情、真誠與負責任231
三、 “公道”的草根社群體驗:情理之中的道義價值235
第十六章柏萬青魅力:中國社會轉型的獨特路徑與社群張力243
一、 社群成長的空間與邏輯:中國社會轉型的四大領域244
二、 社群參與的活力與魅力:社會主體再造與社會組織發(fā)展246
三、 社群生活的社會張力:國家認同與政黨合法性249
第十七章柏萬青啟示:中國群體社會的再造與浮現(xiàn)254
一、 超常規(guī)群體現(xiàn)象257
二、 大型社會互動的組織基礎260
三、 新型社群社會的呈現(xiàn)274
四、 邁向一種公共社群主義?279
后記283
附錄一:柏萬青與靜安寺街道社區(qū)學校案例調研報告摘要(2000)
288
附錄二:柏萬青與靜安寺街道老年協(xié)會案例調研報告摘要(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