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石鷗,男,1956年生于湖南新寧,首都師范大學特聘教授,課程與教學論專業(yè)博士及教育學博士后導師、國家級教學名師、國家級精品課程主持人、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開發(fā)研究學科方向帶頭人、全國教育實驗研究會副理事長、全國教學論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研究湖南師范大學中心”主任、湖南省教育學專業(yè)委員會理事長、湖南省首批121人才工程第一層次人才、湖南省優(yōu)秀社會科學專家、湖南省教學名師、湖南師范大學科研標兵、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主持并完成課題20多項,先后獲得國家級和省級獎勵5項,目前已出版學術專著11本,主編教材20多本(包括國家課程標準教科書8本),其中2本列為教育部全國優(yōu)秀教師教育教材,在省級及以上刊物發(fā)表論文100多篇。
第一篇 思想政治
概 述 / 2
第一章 “做建設新社會的積極分子”
——政治教科書在探索中小步前行 (1949—1966)/ 11
第一節(jié) 過渡中的政治教科書(1949—1957) / 12
一、政治課的頻繁調(diào)整 /12
二、短暫的高級小學政治課本 / 14
三、繁亂的中學政治教科書 /20
第二節(jié) 變化不定的政治課與教材(1957—1966) / 25
一、1957—1958年的社會主義教育課及其教材 / 25
二、《中等學校政治課教學大綱》及《政治常識》教材 / 29
三、名目繁多的中學政治課及教材 / 32
第二章 “我們是毛主席的紅小兵”
——政治教科書在“強化”中走向偏離(1966—1976) / 37
第一節(jié) “毛澤東思想教育”即政治(1966—1971) /38
一、毛澤東思想教育課進了幼兒園 / 43
二、小學《毛澤東思想教育》課本 / 44
三、中學《毛澤東思想教育課》課本 / 48
四、地市縣編寫的《毛澤東思想課》課本 / 57
五、仍然以《政治》命名的課本 / 61
六、特殊的《政治語文》課本 / 62
第二節(jié) 教育整頓,政治課的微妙變化(1972—1976) /66
一、小學政治課本 / 68
二、中學政治課本 / 76
三、其他政治課本 / 81
第三章 “我要做個好學生”
——政治教科書在“開放”中趨于多樣(1976—2000) /85
第一節(jié) 政治教科書回歸有序(1976—1981) / 86
一、重建中小學政治課程體系 / 86
二、1977—1978年過渡性政治課本 / 87
三、全日制十年制學校小學《政治》教科書 / 88
四、全日制十年制學校中學政治課本 / 89
第二節(jié) 政治教科書的實驗摸索(1982—1991) /94
一、教學計劃的修訂和調(diào)整 /94
二、政治課程設置的變化及教學大綱的修訂 / 96
三、小學思想品德教科書 /98
四、中學政治實驗課本 /105
第三節(jié) 政治教科書的多樣化發(fā)展(1992—2000) /110
一、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 /111
二、“八套半教科書”之“政治” / 115
三、國家教委組織編寫的中學思想政治教科書 / 119
四、中小學政治課程標準“示范本”教科書 / 121
五、其他省市編寫的政治課程標準教科書 / 125
第四節(jié) 政治鄉(xiāng)土教科書 / 128
第四章 “親愛的小同學……”
——政治教科書在“改革”中貼近生活(2001—2011) /131
第一節(jié) 活潑明艷的小學教科書 / 132
一、新改革,新標準 /132
二、新課本 / 134
第二節(jié) 極富青春氣息的《思想品德》教科書 / 141
一、《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實驗稿)》的頒布 / 141
二、《思想品德》教科書(七至九年級) / 142
第三節(jié) 模塊設計的高中“思想政治”教科書 / 150
一、《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與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 / 150
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教科書 / 152
第二篇 歷史
概 述 / 1 60
第五章 舉步向前
——歷史教科書的摸索與發(fā)展(1949—1966) / 167
第一節(jié) 歷史教科書的沿用與修訂(1949—1955) / 168
一、短暫過渡的歷史教科書 /168
二、逐漸統(tǒng)一的歷史教科書 /176
第二節(jié) 歷史教科書的借鑒與獨立探索(1955—1958) / 189
一、歷史教學計劃的調(diào)整及教學大綱的頒布 / 189
二、最早的自編全國通用歷史教科書 / 190
第三節(jié) 歷史教科書的改革與調(diào)整(1958—1966) / 198
一、歷史課程的變化 /199
二、教科書放權,各地自編歷史教材 / 199
三、歷史教科書的重新統(tǒng)一、調(diào)整與提高 / 201
四、鄉(xiāng)土歷史教科書 /205
第六章 停滯不前
——歷史教科書的混亂與異化(1966—1976) / 211
第一節(jié) 歷史教科書的全盤否定(1966—1967) /212
第二節(jié) 歷史教科書的地方自編(1968—1971) /214
一、“復課鬧革命”與教育改革 / 214
二、各省自編的歷史教科書 /215
第三節(jié) 歷史教科書的短暫回歸(1972—1976) /221
一、教育變革的反復 /221
二、“文革”第二輪自編歷史教科書 / 222
第七章 小步邁進
——歷史教科書的恢復與活躍(1976—2000) / 233
第一節(jié) 歷史教科書的撥亂反正(1976—1980) /234
一、重新重視教育和教科書編寫工作 / 235
二、全日制十年制學校歷史教科書 / 237
第二節(jié) 歷史教科書的修訂與完善(1981—1989) /240
一、教學計劃的變化與調(diào)整 /240
二、20世紀80年代初的通用中小學歷史教科書 / 240
三、1986年《全日制中小學歷史教學大綱》及歷史教科書 / 246
第三節(jié) 歷史教科書的多樣化發(fā)展(1990—2000) /251
一、義務教育的實施和教科書制度的日漸規(guī)范 / 252
二、九年義務教育初中歷史教科書 / 255
三、高中歷史教科書 /260
四、各地鄉(xiāng)土歷史教科書 /267
五、多樣化時期歷史教科書簡評 / 271
第八章 大步飛躍
——歷史教科書的跨越與興盛(2001—2011) / 275
第一節(jié) 新課改背景下的歷史課程改革 / 276
一、歷史課程設置的變化與《歷史與社會》的出現(xiàn) / 276
二、歷史新課程標準的頒布 /276
第二節(jié) 七至九年級《歷史》、《歷史與社會》教科書 / 281
一、七至九年級歷史教科書 /281
二、七至九年級《歷史與社會》教科書 / 287
第三節(jié) 高中歷史教科書 /289
一、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歷史教科書 / 289
二、岳麓書社高中歷史教科書 / 290
三、人民出版社高中歷史教科書 / 292
四、大象出版社高中歷史教科書 / 293
第四節(jié) 21世紀修訂教學大綱的歷史教科書 / 295
一、歷史教學大綱(修訂版)的特點 / 295
二、修訂教學大綱后的歷史教科書介紹 / 296
第三篇 地理
概 述 / 300
第九章 批判與新建
——地理教科書的曲折發(fā)展(1949—1966) / 307
第一節(jié) 對舊中國地理教科書的批判(1949—1952) /308
一、臨時性的中小學地理教科書 / 308
二、關于地理教科書的大批判 / 316
三、地理教科書的逐步統(tǒng)一 /319
第二節(jié) 全面學習蘇聯(lián)時期的地理教科書(1953—1957) /328
一、第一個地理教學大綱的頒布 / 329
二、第一套據(jù)大綱編寫的地理教科書 / 331
第三節(jié) 頻繁變革時期的地理教科書(1958—1966) /336
一、地理教育的頻繁變革 /337
二、各地自編地理教科書 /338
三、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地理教科書 / 344
第十章 “文革”期間的地理教科書(1966—1976) /351
第一節(jié) “文革”期間的小學地理教科書 / 352
一、單獨成冊的《科學常識》之地理課本 / 352
二、含地理于其中的常識課本 / 354
第二節(jié) “文革”期間的中學地理教科書 / 357
一、合編地理課本 / 358
二、分編地理課本 / 363
第十一章 回歸學科的地理教科書(1976—2000) /365
第一節(jié) 地理教科書回歸有序 / 366
一、重建中小學地理課程 /366
二、通用小學地理教科書 /367
三、通用中學地理教科書 /369
第二節(jié) 地理教科書的進一步探索 / 374
一、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初級中學地理教科書 / 375
二、北師大版五四制初中地理教科書 / 377
三、高中地理教科書 /378
四、地理教學配套用書 /379
五、鄉(xiāng)土地理教科書 /380
第十二章 新課程改革時期的地理教科書(2001—2011) / 3 84
第一節(jié)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地理教科書 / 385
一、義務教育階段分科課程之地理 / 385
二、義務教育階段綜合課程之地理 / 390
第二節(jié) 模塊設計的高中地理教科書 / 392
一、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中地理 / 393
二、山東教育出版社的高中地理 / 393
三、中國地圖出版社的高中地理 / 394
四、湖南教育出版社的高中地理 / 394
第三節(jié) 修訂教學大綱地理教科書 / 395
第四節(jié) 鄉(xiāng)土地理教科書 /396
教科書的力量
教科書是重要的啟蒙文本!敖炭茣币辉~,是19世紀70年代末由基督教傳教士首先使用的。一般認為,教科書是根據(jù)教學大綱(或課程標準)編訂的、系統(tǒng)地反映學科內(nèi)容的教學用書。教科書作為教學內(nèi)容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實施的最主要載體,在學生個體成長中扮演了主導啟蒙的角色。教育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塑造人,但教科書毫無疑問是主要的塑造力量,這種力量的影響不是突發(fā)的過程,而是在教育的日積月累、潛移默化中,緩慢地滲透進受教育者的生命中去的。這就是為什么在很多人的回憶中,都明確提及教科書的影響之緣故。如錢學森回憶在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讀書時指出:“這是我一輩子忘不了的六年······教幾何的傅仲蓀老師,自己編幾何講義!蹦砸苍赋:“我幼時失學在家,反復閱讀家兄用過的《文學》課本,感到受益很大。我最初的文學興趣和文學素養(yǎng),就是那幾本《文學》課本培養(yǎng)起來的!笨梢姡瑥那嗌倌甑某砷L來看,教科書是他們獲取知識、增長智慧的重要來源,影響其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形成及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在新中國基礎教育發(fā)展史上,教科書是一個不容回避的巨大存在,是實現(xiàn)培養(yǎng)目標的最直接的手段,在基礎教育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新中國教科書作為國家主流價值體系、民族文化、社會進步和科學發(fā)展的集中反映,其質(zhì)量的好壞會影響到中華民族整體素質(zhì)的提高。教科書的發(fā)展與改革是一個歷史的過程,不同時期的教科書承載著不同的啟蒙使命,呈現(xiàn)出極為復雜變化的發(fā)展態(tài)勢,但始終具有一種內(nèi)在的邏輯聯(lián)系。如果割斷這種歷史的聯(lián)系去孤立地看待和評價某一階段的教科書改革,必然會使我們的結論失之公允和客觀;谶@一認識,對新中國不同學科教科書的發(fā)展與改革的過程進行系統(tǒng)的回顧,闡明其“在歷史之中”發(fā)揮作用,意義和價值都十分重大。
中小學教科書改革是深化基礎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zhì)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教科書的獨特性決定了教科書改革與建設必須要有專業(yè)的學術研究引領編撰出版、實踐探索、評價管理。進入21世紀之后,中小學教科書逐漸形成了多樣化的格局,以專家學者、專職人員、教師和教研人員結合的教科書建設隊伍正在成長,以網(wǎng)站、雜志創(chuàng)辦、專題會議舉行及專項培訓活動開展以及大量的教科書研究的論著的產(chǎn)生為特征的專業(yè)引領的系統(tǒng)正在形成。特別是近十年來,中小學教科書的研究進入到一個全新的階段,教科書成為課程與教學論研究的核心問題,人們從教育學、社會學、歷史學、出版學等角度關注教科書的歷史變遷、多樣發(fā)展、實驗探索、本質(zhì)特性、價值取向、內(nèi)容選擇、結構設計、體例變化、文化構成、審定管理、質(zhì)量評價等等,大批的專著與論文不斷涌現(xiàn),形成教科書理論研究的一個小高潮。成績顯著,形勢喜人。但中小學教科書建設仍然面臨諸多復雜、艱巨的困難和問題,與正處于偉大復興時期的中華民族對基礎教育的需求、與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對人才培養(yǎng)的需求、與人才的多元化發(fā)展的需求,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一個有效傳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有利于不同學生發(fā)展的系列化、立體化和現(xiàn)代化的教科書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多樣化格局下的教科書的特色,教科書建設的民族性、本土性、國際性的充分結合也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教科書的精致化還很不夠,整體的教科書品質(zhì)還有待于進一步提升。教科書的法制化建設、教科書的選用機制的完善等等都有待加強。為此,研究的任務還非常艱巨。為孩子而研究,為未來而研究,研究今天的教科書,研究明天的教科書,都離不開對教科書的昨天的深入了解。
《新中國中小學教科書圖文史》叢書就是我們了解教科書的昨天的一個重要窗口。該套叢書是石鷗教授教科書研究團隊近年研究的又一重要成果。石鷗教授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搜集散落在民間的一本本教科書,并逐步聚集起一批熱心者,組建了教科書研究團隊,開始了系統(tǒng)性、專業(yè)化的研究。石鷗教授的教科書研究團隊最早以教育部湖南師范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為平臺,從知識社會學等角度對教科書的意識形態(tài)、知識準入、控制與教化、空無內(nèi)容等理論問題進行了頗有成效的探索。2005年之后全面展開了百年中國教科書的整體梳理與研究。2010年后,石鷗教授的教科書研究團隊移師首都師范大學,目前已有基本研究人員數(shù)十名,學術背景涉及教育各領域,成員分別來自北京、香港、湖南、
浙江、江蘇、山東、重慶、廣東、廣西、陜西、遼寧等全國各地。近十年來石鷗教授的教科書研究團隊成果豐碩,已經(jīng)出版學術專著及教科書研究叢書《百年中國教科書圖說》、《中國近現(xiàn)代教科書史》等20多本,在《教育研究》、《教科書研究》(臺灣)等學術期刊發(fā)表學術論文200多篇。目前石鷗教授教科書研究團隊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國家出版基金等二十余項課題,成果榮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等國家及省部級獎項十余次。石鷗教授從2013年開始每年在首都師范大學舉辦兩岸四地“教科書研究”論壇、出版《教科書評論》等,在海內(nèi)外引起了較好的反響。
《新中國中小學教科書圖文史》叢書由語文、數(shù)學、外語、文科綜合、理科綜合、音體美組成,叢書作者基于歷史經(jīng)驗、現(xiàn)實觀照與未來憧憬的學術建構,既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梳理了中小學主要學科教科書60余年來的發(fā)展演變過程,更透過不同教科書知識的選擇、話語的表達、插圖的構成等,讓我們感受到新中國不同時期基礎教育發(fā)展、改革與實驗的訴求和啟蒙力量。這套叢書體系完整、結構嚴謹、資料翔實,基于實物的大量的教科書圖片,既記錄著新中國教科書直接的、鮮活的、詳細的發(fā)展歷程,也展現(xiàn)了叢書作者的嚴謹?shù)膶W術態(tài)度:研究教科書一定要基于教科書實物,一定要見教科書。讀該套叢書,可以對中國基礎教育教科書60多年的發(fā)展脈絡有較完整的理解與把握,可以為教科書的進
一步研究提供重要的學術基礎。特別難能可貴的是,叢書關注到少數(shù)民族教科書的發(fā)展,關注到不同版本包括許多地方教科書,關注到大量實驗教科書。它為我們更全面地認識和了解新中國教科書奠定了重要的文獻基礎。這套叢書的出版標志著我國教科書研究又上了新的臺階,同時也標志著我國課程教學論的探索已經(jīng)站在了一個新的平臺上。石鷗教授團隊的研究開拓已有效地進入到課程教學論的重要領域,而長期以來我們的課程教學論研究對這一領域的關注是不夠的。
60多年,在中華民族文明的歷史長河中,只是短暫一瞬。但這60多年中小學教科書對于新中國的基礎教育發(fā)展來說,又顯得非同尋常。作為石鷗教授二十年的老朋友,由衷欽佩他在教科書研究方面取得的卓著成就。作為教科書研究和管理的一員,衷心感謝石鷗教授及其教科書研究團隊所做出的努力以及他們?yōu)橹袊炭茣ㄔO所做出的基礎性、創(chuàng)新性的貢獻。是為序。
2015年4月15日于北京
(田慧生,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fā)展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