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世紀到七世紀風景詩審美范式研究》由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出版。
                                                導論“風景”的源起 
第一節(jié)“風景”概念的內涵與山水審美意識的興起 
一、“風景”一詞在文學中的衍生過程 
二、“風景”作為理論術語的闡釋 
第二節(jié)風景詩興起的語言背景 
第三節(jié)五世紀至七世紀風景詩題材辨析 
第一章謝靈運:山水風景紀游范式 
第一節(jié)山水風景紀游詩的內涵 
一、具體化的制題方式 
二、謹嚴靈活的章法 
三、紀行、寫景、玄理三元素的交錯 
四、句法:風景駢句的生成、特征及對謝靈運山水詩風景駢句的形態(tài)分析 
第二節(jié)山水風景紀游范式與元嘉詩壇 
一、元嘉詩壇山水審美題材:深杳重密的原始自然與精致細膩的清麗風景 
二、鮑照羈旅風景:意象的發(fā)現 
第二章謝跳:都邑風景審美范式 
第一節(jié)對山水紀游體的承傳 
第二節(jié)都邑風景審美范式的內涵 
一、“細密”化的寫景藝術 
二、“窺情風景”的多元因素 
第三節(jié)都邑風景審美范式與永明詩壇 
一、永明詩歌思潮與文人集會活動對體物技藝的推進 
二、永明詩壇多樣化的風景題材 
第三章何遜與陰鏗:羈役風景審美范式 
第一節(jié)羈役風景審美范式的內涵 
一、由古人評價看陰、何風景審美的風格與特征 
二、精微的筆墨與景語的詩意配置 
三、羈心與風景的雙重關照 
四、雄渾樸質與精致婉美相兼的整體風格 
第二節(jié)羈役風景審美范式與梁陳詩壇 
一、“文筆之辯”與梁代細膩體物技藝的普及化 
二、以宮廷為中心的“賦得”詩創(chuàng)作與陳代體物技藝的新氣象 
第四章沈儉期與宋之問:宮廷風景審美范式 
第一節(jié)宮廷應制風景審美范式的內涵 
一、沈、宋之前隋唐宮廷詩中的風光物色 
二、宮廷風景審美的元素 
三、宮廷寫景范式的題材延展 
第二節(jié)山水紀游詩體的復興與創(chuàng)新 
第三節(jié)沈、宋與初唐詩壇 
一、武后、中宗時期宮廷詩人筆下的風光物色 
二、羈旅行役途上的廣闊山水風貌 
結語 
參考文獻 
                                            
                                              感物興情,發(fā)而為辭,這是文學發(fā)生學的基本原理,自《詩經》、《楚辭》和漢賦以來的詩文無不如此,不過南朝之前的詩人們主要運用“賦”“比”“興”的方式來體現物與情之間的這種感發(fā)關系,在這幾種方式中,都是由物而情,“物”是感發(fā)情的引子,物與情之間皆有脈絡界限可循;在“情”“物”的兩端,要表現的主要部分是人的“情”,景物的描寫,多作為對“情”的烘托、映襯物出現,在內容上尚處于附屬的地位。但即使如此,人們也已經開始探索寫景的技巧,逐步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劉勰認為“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婉轉;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是自《詩經》以來就有的傳統(tǒng),并描述了《詩》、《騷》、漢賦的寫景遷變,認為《詩》的狀物特點是“以少總多,情貌無遺”,《離騷》是“觸類而長,物貌難盡,故重沓舒狀,于是嵯峨之類聚,葳蕤之群積”,漢賦的狀物特點則是“詭勢環(huán)聲,模山范水,字必魚貫”?梢园l(fā)現,在對南朝以前物色理論的闡釋中,“物”與“情”、“物”與“心”、“物貌”與“情貌”構成了相對的概念,“物”與主觀感情相反,專指客觀自然。
  在接下來對南朝文學的論述中’,“風景”一詞才出現,這并不是偶然的現象。從上一節(jié)的分析中,我們已經知道隨晉宋山水游賞風尚的興起和自然美的發(fā)現,“風景”這樣表示整體形色之美的詞才開始使用,因為“風景”一詞比側重于指客觀自然的“物”更帶有主觀的審美色彩,更能體現自然山水的光色與空間美感。在劉勰看來,“近代以來”的“風景”區(qū)別于前代之“物”的特質,正是“文貴形似”。而風景物色的“形似”之美,具體可以分解成形態(tài)美和色彩美,“風”之流動,正使物之形態(tài)美借以凸現,“景”之流布,恰讓物之斑斕色彩美得以展現,故以“形似”美作為“風景”的特質,本來就是“風景”一詞的本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