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遺產導論(“十二五”普通高等院校文化產業(yè)管理系列規(guī)劃教材)
定 價:35 元
叢書名: “十二五”普通高等院校文化產業(yè)管理系列規(guī)劃教材
當前圖書已被 4 所學校薦購過!
查看明細
- 作者:王晨、王媛
- 出版時間:2016/10/20
- ISBN:9787302450900
- 出 版 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G112
- 頁碼:226
- 紙張:膠版紙
- 版次:1
- 開本:16K
本書從概念、理論、實踐三個層面建構文化遺產學科的基本知識框架體系。從對文化遺產、文化資源等基本概念的辨析出發(fā),厘清文化遺產的本質屬性。從文化遺產資源學、文化遺產價值論、文化遺產經濟學三個方面,綜合了多學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論,建構文化遺產學的基礎理論,并從實踐層面對可移動和不可移動的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作了分類闡述,并對文化遺產數(shù)字化、文化遺產保護政策進行了分析和總結。
本書可作為普通高等院校文化產業(yè)管理專業(yè)和其他相關專業(yè)的教材,也可作為政府文化管理部門、文化企事業(yè)單位的從業(yè)人員的繼續(xù)教育和培訓用書。
加強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已經得到社會和學界的高度認同和重視。本書作者以開創(chuàng)性的勇氣,從概念、理論、實踐三個層面建構文化遺產學科的基本知識框架體系,并使得這個框架體系能夠綜合包容多個學科發(fā)展的成果。文化遺產學科豐富而又復雜,希望本書能給大家的學習和研究提供幫助。
前 言
加強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已經得到社會和學界的高度認同和重視。針對遺產保護與傳承實踐中出現(xiàn)的問題,現(xiàn)有的研究和實踐分別從考古學、社會學、歷史學、人類學、經濟學、管理學、法學、藝術學等多學科領域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有關數(shù)字化技術的應用研究也為文化遺產的數(shù)字化保護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這同時也表明了文化遺產研究的復雜性和交叉性。文化遺產的學科與專業(yè)建設在面臨這種豐富性和復雜性時,就亟須為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一個相對綜合的學科和專業(yè)知識框架,這也是本書的寫作意圖。
各個學科都從不同角度對文化遺產的概念進行界定,國際組織對文化遺產的概念界定和分類是從實際操作層面考慮的,但是從學科建設來說,我們需要從原理和本質上探討什么是文化遺產。本書從遺產的基本特征入手,將文化遺產視為一種精神產品,深入地探討精神產品、文化遺產、文化資源之間的關系,并界定文化遺產的基本概念和類型。厘清這些概念對文化遺產的學科理論建設是十分重要的。
從這個基本概念出發(fā),本書試圖從文化遺產資源論(第二章)、文化遺產價值論(第三章)和文化遺產經濟學(第四章)三個不同領域對文化遺產的研究進行總結,提供三種不同的理論研究視角。這三個方面是文化遺產基礎理論建構的基石,能夠涵蓋當前不同學科的研究路徑和趨向。每一個領域都會涉及不同學科方法和理論的綜合運用。本書試圖在綜合現(xiàn)有研究的基礎上,將文化遺產視作一種精神產品,具有歷史文化傳承的歷時性和社會場域的共時性,并且能夠從經濟和文化方面進行評估,科學地、可持續(xù)地加以經濟利用。這種研究思路和路徑,希望能夠為文化遺產學科與專業(yè)提供一個開放的、兼容的、可擴展的理論框架。
在對資源論、價值論和遺產經濟學的探討基礎上,本書根據(jù)現(xiàn)有的遺產分類框架,對可移動和不可移動物質文化遺產(第五章)、非物質文化遺產(第六章)和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第七章)進行了分類的分析和闡述。這些章節(jié)更加貼近實踐應用,但本書以為如果能夠很好地掌握和理解第一至第四章的基礎理論部分,對這些應用領域將會有更深入的思考。
本書第八章總結了技術進步對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巨大推動和影響。數(shù)字遺產已經成為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并且發(fā)展十分迅速,為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間和可能性。第九章對文化遺產的法律和政策作了梳理,遺產保護的政策從國際公約到區(qū)域政策,不但會因政策目標而有差異,而且受到區(qū)域文化遺產的文化特殊性的影響,也會隨著研究和實踐的發(fā)展不斷完善。
綜上所述,本書試圖從概念、理論、實踐三個層面建構文化遺產學科的基本知識框架體系,并使得這個框架體系能夠綜合包容多個學科發(fā)展的成果。因此,這個框架就不可能是單一的、詳盡的,而是在一些對基本概念、原理和架構的共識性基礎上,提供更好的兼容性和可擴展性。
這是一個新學科生長的一般規(guī)律。本書的寫作過程中,筆者和王媛老師力求能夠達到這個目的,但由于我們也和學界一樣處在探索和研究的路上,因此,本書還是不完善的,有待于發(fā)展和補充。
王 晨
2016年夏于南京藝術學院
第一章 文化遺產概述 1
學習目標 1
導言 1
第一節(jié) 什么是文化遺產 1
一、文化遺產概念中“文化”的界定 2
二、文化遺產概念中“遺產”的含義 3
三、與文化遺產相關的概念 4
四、文化遺產的概念界定 8
第二節(jié) 文化遺產的類型 9
一、文化遺產的關鍵要素 9
二、文化遺產的基本分類 11
第三節(jié) 文化遺產學的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 14
一、研究內容 14
二、研究方法 15
本章小結 17
思考題 17
參考文獻與推薦閱讀 17
第二章 文化遺產資源論 19
學習目標 19
導言 19
第一節(jié) 文化遺產與文化資源的關系 19
一、文化資源的概念 20
案例【2-1】文化遺產具有的經濟資源價值 22
二、文化資源與文化遺產的區(qū)別 22
案例【2-2】文化遺產作為旅游資源 23
案例【2-3】難以成為資源的文化遺產 24
第二節(jié) 文化遺產資源的基本特征分析 24
一、文化遺產的資源特性 25
二、文化遺產成為文化資源的主要途徑 28
三、文化遺產成為文化資源的基本條件 29
案例【2-4】昆曲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 30
案例【2-5】敦煌石窟的保護措施 32
第三節(jié) 文化遺產的資源環(huán)境分析 33
一、資源環(huán)境的概念 33
二、文化遺產資源的環(huán)境要素分析 34
案例【2-6】數(shù)字故宮 36
第四節(jié) 文化遺產的資源可持續(xù)性 37
一、資源可持續(xù)性的概念 38
二、文化遺產資源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38
【資料】原真性保護的國際原則 39
本章小結 40
思考題 41
參考文獻與推薦閱讀 41
第三章 文化遺產價值論 42
學習目標 42
導言 42
第一節(jié) 文化遺產的價值構成 43
一、文化遺產的價值形成 43
案例【3-1】昆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形成 46
案例【3-2】古希臘的歷史文化傳承 47
案例【3-3】神女峰與神女傳說的有機結合 50
二、文化遺產價值構成的多重性 50
案例【3-4】臺北故宮的“墜馬髻”頸枕 51
案例【3-5】剪紙藝術 52
第二節(jié) 文化遺產的價值決定 53
一、文化遺產價值決定的時間因素 53
二、宗教與政治因素 54
三、技術因素 54
案例【3-6】鈞瓷文化遺產 55
四、經濟發(fā)展因素 56
案例【3-7】唐代手工業(yè)的高度發(fā)展 56
五、人文因素對文化遺產的影響 58
六、文化遺產價值決定的空間因素 58
案例【3-8】云南民族文化多樣性與地理環(huán)境的關系 59
案例【3-9】鄂倫春族文化的傳承困境 60
第三節(jié) 文化遺產的價值分析與評估 61
一、文化遺產的價值構成 61
二、文化資源的價值評估的目的和意義 61
三、文化資源評價的基本原則 62
【資料】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評定標準 63
四、文化資源的使用價值定量評估方法 65
五、文化遺產的非使用價值評估方法 66
案例【3-10】CVM在文化遺產經濟價值評估中的應用—
以南京明孝陵為例 67
本章小結 70
思考題 70
參考文獻與推薦閱讀 70
第四章 文化遺產經濟學概述 72
學習目標 72
導言 72
第一節(jié) 文化遺產的經濟屬性 72
一、文化遺產的稀缺性 73
二、文化遺產的公共性 74
三、文化遺產的成本屬性 75
四、文化遺產的外部性 76
案例【4-1】文化遺產的正外部性:南京博物院新館的建成開放 77
五、文化遺產的產權屬性 77
案例【4-2】宗教文化遺產的產權問題 78
第二節(jié) 文化遺產相關產品與服務的需求和供給原理 79
一、文化遺產及其相關產品和服務的供給 79
案例【4-3】傳統(tǒng)戲曲的市場培育 80
案例【4-4】英國對歷史建筑文化遺產的管理 83
二、文化遺產及相關產品和服務需求 83
案例【4-5】埃及政府和文物部門對流失文物的追繳 87
三、文化遺產的壟斷問題 89
第三節(jié) 文化遺產的經濟利用 90
一、文化遺產經濟利用的影響因素 90
二、文化遺產經濟利用的基本驅動力 91
三、文化遺產經濟利用的基本模式 92
四、文化遺產經濟利用的基本策略 93
本章小結 95
思考題 95
參考文獻與推薦閱讀 96
第五章 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fā) 97
學習目標 97
導言 97
第一節(jié) 可移動文物的保護 98
一、文物與可移動文物的內涵 98
二、可移動文物早期收藏的歷史實踐 99
三、中國可移動文物的官方收藏與資源普查情況 102
四、可移動文物的海外流失與追索 105
第二節(jié) 不可移動的文物古跡的保護與修復 108
一、文物古跡保護的國際經驗 108
二、歐美國家文物古跡修復的主要理論 113
三、中國不可移動文物古跡保護的機制與原則 118
四、中國不可移動文物資源的普查 122
第三節(jié) 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 124
一、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價值與意義 124
案例【5-1】波蘭華沙古城的重建 125
二、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名錄與分批公布制度 126
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申報與審定 128
四、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guī)劃的編制與規(guī)范 129
案例【5-2】平遙古城的早期保護問題 131
第四節(jié) 歷史古村落的保護 132
一、中國古傳統(tǒng)村落保護的意義 132
二、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名村保護的規(guī)劃制定 133
三、中國古鎮(zhèn)與古村落保護與發(fā)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135
案例【5-3】江西婺源古鎮(zhèn)景觀式保護與開發(fā) 136
案例【5-4】日本的“造村運動” 137
第五節(jié) 物質文化遺產開發(fā)的主要方式 138
一、文博產業(yè)開發(fā) 139
案例【5-5】法國博物館產業(yè)開發(fā)的概況 140
案例【5-6】北京故宮博物院文創(chuàng)產品開發(fā)的概況 141
二、文化遺產旅游產業(yè)開發(fā) 142
案例【5-7】山東官莊鄉(xiāng)朱家峪歷史文化名村的旅游開發(fā) 143
本章小結 145
思考題 145
參考文獻與推薦閱讀 145
第六章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fā) 147
學習目標 147
導言 147
第一節(jié)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與特征 148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的形成與界定 148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類別劃分 150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特征 151
第二節(jié)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價值 152
一、作為文化基因的保護價值 152
二、基于國家文化安全的保護價值 153
三、基于世界文化多樣性安全的保護價值 154
第三節(jié)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主體與客體 156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主體 156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客體 158
第四節(jié)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主要方式 158
一、行政性保護 158
二、法制性保護 159
三、生產性保護 161
第五節(jié) 非物質文化遺產商業(yè)化開發(fā)的主要模式與問題 162
一、商業(yè)化與產業(yè)化、工業(yè)化的概念辨析 162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商業(yè)化開發(fā)的主要模式 163
案例【6-1】百色靖西舊州繡球村的民間工藝品資源開發(fā) 166
案例【6-2】綿竹年畫村與年畫產業(yè) 166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商業(yè)開發(fā)存在的主要問題 167
本章小結 171
思考題 172
參考文獻與推薦閱讀 172
第七章 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 173
學習目標 173
導言 173
第一節(jié) 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的認定 174
一、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的基本含義 174
二、雙重遺產中自然遺產與文化遺產的關系 174
第二節(jié) 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的保護現(xiàn)狀 175
一、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保護的歷史與現(xiàn)狀 175
二、中國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的保護現(xiàn)狀 176
三、中國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保護與發(fā)展中的問題 177
第三節(jié) 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的管理模式 178
一、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開發(fā)的基本要求 178
二、自然與文化遺產的主要保護模式 179
三、文化衍生開發(fā) 181
案例【7-1】自然風景區(qū)的實景演出產品開發(fā)及其問題 181
第四節(jié) 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的申報和審批 182
一、世界遺產的遴選標準 182
二、申報世界遺產項目的基本條件和程序 183
案例【7-2】長江三峽申請世界雙遺產的案例分析 184
本章小結 185
思考題 185
參考文獻與推薦閱讀 186
第八章 文化遺產的數(shù)字化保護與利用 187
學習目標 187
導言 187
第一節(jié) 文化遺產數(shù)字化的基本概念 187
一、文化遺產數(shù)字化的內涵 188
二、文化遺產數(shù)字化的意義 188
三、文化遺產數(shù)字化的研究內容和應用范圍 189
案例【8-1】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shù)字化 191
第二節(jié) 國內外文化遺產數(shù)字化保護與利用現(xiàn)狀 192
一、中國對文化遺產數(shù)字化保護與利用現(xiàn)狀 192
案例【8-2】計算機軟件輔助修復技術 193
二、國外文化遺產數(shù)字化保護與利用現(xiàn)狀 194
第三節(jié) 文化遺產數(shù)字化保護與利用的原理 196
一、文化遺產數(shù)字化保護的對象 196
二、文化遺產數(shù)字化的基本原則和策略 197
三、數(shù)字化的基本程序 200
四、文化遺產數(shù)字資源管理 202
第四節(jié) 文化遺產數(shù)字化保護與利用的基本技術 204
一、數(shù)字采集技術 205
二、數(shù)字建模與繪制技術 207
三、虛擬現(xiàn)實技術 208
四、內容檢索技術 208
五、數(shù)字資源的版權保護技術 209
本章小結 209
思考題 210
參考文獻與推薦閱讀 210
第九章 文化遺產法律與政策 211
學習目標 211
導言 211
第一節(jié) 18世紀末至19世紀:“國家遺產”概念的生成 211
第二節(jié) 20世紀: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律的逐漸完善 213
一、概念范疇的豐富與保護對象范圍的拓展 213
二、保護法律的逐漸完善 215
三、文化遺產保護的價值理念與國家博弈 217
第三節(jié) 20世紀70年代以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主要法律探索 220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運動興起的時代訴求 220
二、《保護傳統(tǒng)文化與民俗建議案》 222
三、《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 222
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多樣性保護 223
【資料】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大事記 224
本章小結 225
思考題 225
參考文獻與推薦閱讀 226
后記 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