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寫亦禱——晚清西學東漸中的李問漁》以晚清耶穌會中國神父李問漁為研究對象,研究其一生的求學經(jīng)歷、從教經(jīng)歷、學術(shù)著述和交游事跡,考察其在晚清西學東漸過程中的表現(xiàn),以展現(xiàn)其在晚清西學東漸中的獨特性,及其作為一名天主教華人神父的知識分子在晚清西學東漸進程中所作出的貢獻。
意大利耶穌會士利瑪竇是天主教中國傳教區(qū)的奠基者,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著名的傳教士之一。作為將天主教帶入中國的先驅(qū),利瑪竇在華傳教28年,通過學習中國語言和文化,跨越了中西文化間的鴻溝。即使在400年后的今天,他仍是中國有名的西方人之一,因其在西學東漸和中學西傳上的卓越貢獻而被紀念!独敻]:紫禁城里的耶穌會士/復(fù)旦文史叢
《火舌:拉美新教的劇變》由當代杰出的社會學家大衛(wèi)·馬丁撰寫,他經(jīng)過多方調(diào)查和收集資料,對拉丁美洲最近幾十年新教的發(fā)展進行了描述和理論重塑,對我們理解拉丁美洲經(jīng)濟、社會的變革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作為當今世界宗教社會學領(lǐng)域的領(lǐng)袖之一,大衛(wèi)·馬丁著眼于宗教因素是如何影響美洲的文化政治環(huán)境和對未來的期望的,以及這種環(huán)境和期望又
本書研究的是17世紀前后西洋傳教士尋求中國朝廷寬容天主教的歷史,并提出“求容”策略這一說法。全書首先追溯西洋傳教士來華傳教的歷史,從傳教策略角度分析宮廷耶穌會士這一群體形成的過程,以及不同時期尋求朝廷容教的手段和途徑。然后分析傳教士在宮廷和傳教團這兩個場域的角色和地位。接著從皇帝官員對西洋傳教士和天主教的寬容程度,來呈
01.中世紀歐洲的基督教會02.歐洲宗教改革的歷史淵源和社會背景03.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04.閔采爾、蓋斯邁爾和海爾高特的宗教革命05.瑞士的宗教改革與慈溫利和加爾文的宗教學說06.法國的宗教改革和胡格諾戰(zhàn)爭07.英國獨特的宗教改革歷程08.天主教的心臟熱土和內(nèi)部改革09.加爾文旗幟下尼德蘭的革命烽火10.“三十年戰(zhàn)
1859年,羅馬。一個貴族出身的修女求救,聲稱有人要毒死她,但她逃脫了。然而這并不是一個中年婦女的妄想癥發(fā)作,隨著官司的開展,羅馬宗教裁判所發(fā)現(xiàn)了令人難以置信的事實:丑聞和罪行一層套著另一層,擅權(quán)、瀆神、奸淫、謀殺……令人瞠目結(jié)舌。事件的結(jié)局也并非如想象中正義得到伸張、罪行得到嚴懲那樣判然兩分,案件當事人Zui終的結(jié)局
本書內(nèi)容豐富、橫跨不同學科,與一般談?wù)撔叛龅闹鞑煌接懙氖抢硇栽谧诮讨械奈恢,介紹的是如何判別宗教信條是否理性的方法論。本書曾在哲學界引起極大反響,作者斯溫伯恩“一炮而紅”,由此激發(fā)了宗教哲學不少新的研究路向。斯溫伯恩力圖證明用理性研究宗教信仰的做法是可取和可行的。在他看來,重要的是調(diào)查不同的宗教提供的目標是什么
12位著名西方思想史人物研究之一。加爾文(JohnCalvin,1509-1564)是對于西方現(xiàn)代思想產(chǎn)生重大影響的集大成者;蛴腥税阉放鯙橐粋完美的人物,或有人把他刻畫為一個無情的“暴君”。本書力圖還原真實的加爾文這個歷史人物,而不是圣徒傳記。作者大量引述加爾文自己的文字
《英格蘭大教堂》作者在一年的時間內(nèi),考察了英格蘭大大小小的教堂50余座,拍下照片上萬張,寫了游記幾十篇,并用鏡頭、速寫和文字三種方式記錄全部英格蘭大教堂!队⒏裉m大教堂》的首條線索是書中的游記,這些文字既有客觀的解說也有作者主觀的感受!队⒏裉m大教堂》的第二條線索是攝影作品,書中照片都是作者的攝影作品,這些作品講究構(gòu)圖
《馬禮遜回憶錄》描述了馬禮遜(RobertMorrison,1782—1834)從出生到成長為一名傳教士這一過程以及他作為西方派到中國的第一位新教傳教士為開拓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教事業(yè)所做出的貢獻。本書的內(nèi)容大多都為珍貴的第一手材料,從另一個視角透視了18世紀初中國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生活等方面的情況。 馬禮遜是近代中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