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社會學(第六輯)
在當今“全球化”的國際局勢中,文化意識和文化戰(zhàn)略的地位已越來越突出,而在文化發(fā)展、文化建設和文化交流中,宗教研究是其最為重要的領域之一。宗教學與其他學科一樣,受歷史變遷、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有著不同的發(fā)展階段,此外,由于背景復雜、定位困難、領域廣泛以及問題敏感,又有著自身的特殊性。作為仍在形成中的學科,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既
宗教自誕生以來就與人類文化有著密切關聯(lián),一些宗教甚至是人類早期文明的代表和象征。因此,對待宗教應該具有一種文化感,形成我們探究宗教的文化意識,表現(xiàn)出評價宗教時的文化品位和文化鑒賞。本書包括對宗教與文化的綜合論述、整體思維,并深入探究宗教與文化戰(zhàn)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構(gòu)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同文明對話以及生態(tài)文明發(fā)展等
宗教思想歷史悠久,涉及我們理解宗教所必需的一些根本性問題,如宗教的本質(zhì)、宗教的價值、宗教思想精神及其在社會倫理道德方面的反映、宗教與科學的關系,以及對宗教自身核心理論探究所必須觸及的宗教神學等方面。本書從三個方面對此展開討論,一為“宗教與思想、精神”,二為“宗教與哲學、神學”,三為“宗教與倫理、科學”,從宗教思想與現(xiàn)實
宗教與社會的關聯(lián),是人們關注宗教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宗教學從一開始就注重研究宗教社會問題、形成宗教社會理論,其熱點和焦點就是厘清宗教與社會的關系,分析宗教在具體社會中的生存與發(fā)展、受其社會的決定和制約以及對其社會的影響和反作用。本書集中探討中國社會的宗教問題,包括宗教的社會理解、宗教與社會互動及和諧關系、宗教與社
中國古代歐亞移民與外來文明(“夷教”)的關系,是重要的學術(shù)研究課題,也是大眾普遍感興趣的話題。本書從歷史上幾個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入手,刻畫了移民與外來宗教之間的關系,特別從宗教學理論與實踐這一視角說明了移民對中國社會與文化的適應和融合,對于推動中國古代社會文化歷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全書幾個篇章既相互獨立,又由共同
《英國的宗教——信仰但不從屬》是宗教社會學的經(jīng)典,已被翻譯為十幾種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但尚沒有中文譯本。格雷斯?戴維以英國的情況,研究了歐洲國家的世俗化,在本書的第一版《1945年后英國的宗教:信仰但不從屬》中,她提出“信仰但不從屬”的概念,該概念成為描述西歐北歐世俗化的核心概念,該書也奠定了她作為國際學者的地位。在這
《林子九序心法選編》中的七篇經(jīng)典著作均選自《林子三教正宗統(tǒng)論》(宗教文化出版社,2016年2月第一版)。并以這個版本為底本進行點校,校正了一些標點符號和個別刊誤的錯別字、衍字。并對這些篇目進行了注釋和白話翻譯。全書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并按自然段對照翻譯,有些自然段篇幅長,就分為若干層次,標上序號(1)(2)(3)層層
本書為我社出版《林子三教正宗統(tǒng)論》(宗教文化出版社,2016年2月第一版)核心文義篇章的集合本。并以這個版本為底本進行點校,校正了一些標點符號和個別刊誤的錯別字、衍字。本書為歷史資料類內(nèi)容,是保存民間宗教重要史料的較有意義的工作。
本書由上、下兩篇組成。上篇《五斗米:陶淵明與道教之關系》,從多種視角證明了陶淵明的宗教信仰為天師道。下篇《白蓮社:陶淵明與廬山佛教之關系》,全面系統(tǒng)地考察了陶淵明與廬山佛教之復雜關系,指出陶淵明在宗教信仰、文化觀念上對佛教是堅決拒斥的,但在文學形式、詩歌藝術(shù)方面又充分吸納了廬山佛教文學的營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