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與文論之間存在著密切的互動關系。任何文學思潮的產生,文學理論的流行,文學批評話語的形成,均受到特定的美學的原理及觀念之支配,與美學的發(fā)展演變息息相關。中國古代文論的諸多范疇與命題既具有文學屬性,亦具有美學屬性,而中國古代美學的諸多概念與原理也往往潛移默化到文論之中,衍化為文學理論。如此一來,美學與文論即呈現出貫通性
本書共分三部分:語言之美、舞蹈之韻、工藝之道。主要內容包括:論土家族民歌中的生態(tài)意識;長陽南曲“雅趣之美”探源及其在當代的心靈重塑意義;利川燈歌中的生活美學及其現實意義;鄂西南土家族樂舞文化田野考察報告——以利川燈歌和“肉連響”為例等。
《中國美學》(第14輯)設置了兩個專題欄目,分別是由劉成紀教授主持的“中國美學史研究:新面向與新可能”和由袁鼎生教授主持的“中國生態(tài)美學研究”。前一個專題刊發(fā)了四篇文章,內容涉及從戰(zhàn)國至唐宋等不同的歷史階段,其中既有對麗、巨麗、悲麗等具體美學觀念的研究,又有對“拜舞”這一獨特的漢唐古典舞美學形式的探討;既關注北宋繪畫品
本書對別現代主義哲學和審美學的范疇與命題進行了系統(tǒng)論述。在對“美學”進行正名的同時,展示了別現代主義審美學的學科屬性、哲學基礎和方法論原則,以及對審美的性質和特點、審美的生成、當代審美形態(tài)和別現代主義藝術等的全新認識。尤其是自調節(jié)審美、內審美、跨越式停頓、命本體、生命股權美感論等,更體現出原創(chuàng)性特點。別現代作為標識性概
本書為美學領域學術研究論文集,聚焦美學原理的世界性比較,從經典美學著作切入,呈現世界美學全景。所選12篇文章分別介紹斯拉夫民族美學原理結構與演進、美學著作選要,柏拉圖思想中關于“美”的論述,英國、法國、德國、西班牙、意大利美學原理的類型與結構;基于對原理著作選要的分析,歸納各國、各文化圈美學思想的特點,并對這些特點進行
作家陳章漢談論美學的數十篇文章,包括《高山仰止》《海的胸懷》《動中見美》等優(yōu)秀文章。。這些文章不是深奧的美學論文,有別于體系儼然、思辨性極強的文藝理論學術作品,也不是形而上的高談闊論。其自成格局,通過輕松、優(yōu)美的文字,引導讀者去感受自然美,領略景觀美,窺探心靈美,鍛煉行為美,熟諳藝術美。作者正如一位知識豐富、語言生動、
藝術美學的傳統(tǒng)綿延與中西鏡鑒
本書生動記錄了曾繁仁先生治學與從教的許多重要時刻,其個人學術的發(fā)展脈絡,是山東大學文藝美學乃至中國文藝美學發(fā)展的縮影;其個人學術的開拓轉向,與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美學、中國文藝理論學科發(fā)展需要深度契合。本書真實展現了曾繁仁先生“從國家需要出發(fā),做學問”的學者風范,一生致力于追求真諦、創(chuàng)立新義的學術勇氣。
主體間性理論是西方現代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所蘊含的思想方法對于克服主客二分的二元論思維方式具有重大的啟示意義。本書首先梳理了主體間性問題的理論譜系,將其區(qū)分為認識論形態(tài)、存在論形態(tài)、倫理學形態(tài)、社會學形態(tài),在此基礎上探討了主體間性理論與主體性理論之間的關系,認為主體間性理論本身是從主體性哲學中引申出來的,是對后者
本書是作者多年來發(fā)表學術論文的選集,大致可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對我國當代著名馬克思主義美學家、文藝理論家周來祥先生美學思想及當代美學發(fā)展趨勢研究的論文。第二部分是對馬克思主義美學和文藝理論研究的論文,試圖揭示出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美學和文藝理論的基本特征和時代價值。第三部分是對美學和文藝學研究的方法論意識和問題化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