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通考》十卷,為元代黃鎮(zhèn)成詳細考證和詮釋《尚書》源流授受及書中天文歷法、名物典故、音律禮制、地理山川等方面內容的著作。該書兼采前人注解,間附己議,有關名物,皆繪圖以示大要,體例完備,反映了宋元之際閩地學者在《尚書》名物考據方面的成就。其考證皆能實事求是,是宋元《尚書》學重要著作。此次整理,以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清康
一場對早期中國家庭形態(tài)與社會結構關系的細致探秘。以貴族家族為考察中心的西周宗法制度的研究已有學者做過大量著述。本書主要就傳世文獻、銅器銘文與考古材料的結合,對西周幾個重要氏族及相關的政治結構進行綜合研究,從不同側面切入貴族家族參與政治的方式,來討論西周政治結構與貴族氏族的關系。每章各以一個家族為例,梳理世系,并結合該家
本書編選自《顧頡剛全集》,包括《古史辨》序六篇、《我是怎樣編寫古史辨的?》《秦漢的方士與儒生》《周公東征史事考證》。顧頡剛及其古史辨學派對舊系統(tǒng)的古史作出大清理,是近代史學史不可忽視的一環(huán);其創(chuàng)辦《禹貢》半月刊,發(fā)布諸多地理、邊疆類論文,為中國歷史地理學科奠基;其對妙峰山的考察則是中國民俗學的研究起點。本作品選涵蓋顧頡
本書以“古代文化”為主題,內容涵蓋古代扇子、鏡子、玉石、陶瓷、玻璃、動物圖案、服飾、書法等的演變和發(fā)展以及古代文人生活、百姓日常生活、文化娛樂種種方面,可以說從細節(jié)見古代真實生活的情形。
《古寫本〈尚書〉異文研究》對古寫本《尚書》異文進行了全面的清理,總結了異文中隸古定古文的構形特點及形體演變通例,并選取部分典型字例進行詳細疏證。全面收集了異文中的隸楷異體字形,并從簡化、繁化、變異、混同四個方面對這些隸楷異體字作了詳細討論。將字形比對分析的成果與歷代《尚書》文本及古注相互印證,用于評鑒歷代文本校讀和古注
本書用吾皇貓和巴扎黑的視角帶領讀者一起了解從漢高祖劉邦到漢靈帝的兩漢歷史,全書趣味生動形象,將夏商周到秦朝的歷史發(fā)展脈絡娓娓道來。本書除了可靠的歷史事實基礎,吾皇巴扎黑的風趣幽默,讓人在哈哈大笑中獲得歷史知識。
"《史記》有多篇入選人教版語文課本,從小學覆蓋至高中,更是歷史課本中上古至西漢時期重要的組成部分,青少年閱讀《史記》故事,不僅能打通中、小學歷史文化知識壁壘,還能與古代賢者共鳴,汲取古人智慧,感受圣賢風骨。 我們這套《孩子讀得懂的史記》,采用“史記故事+精美插圖+原典解讀”的形式,賦予經典史籍新的時代內涵。精選120
本書分為隋唐篇、五代遼宋夏金元篇、明清篇三部分,具體內容包括:貞觀之治、高宗繼位、隋朝的建立、女皇武則天、隋文帝的統(tǒng)治、開元盛世、隋煬帝的統(tǒng)治、唐朝的社會制度、隋朝的滅亡、安史之亂、唐朝的建立、藩鎮(zhèn)割據等。
《中國古代史(下)》是貴州師范大學歷史專業(yè)學生的專業(yè)核心基礎課程,基于《中國古代史(上)》的講授,面向本科一年級學生開設。通過本課程的講授,使歷史專業(yè)本科生了解和系統(tǒng)掌握中國古代從唐末五代直到清末的基本史實、基本概念、基本規(guī)律等,在培養(yǎng)學生基于唯物史觀的視角,依托具體史料,在特定的歷史時空中分析史實、評價現象的能力,通
《一說春秋之谷雨》為《一說春秋》叢書的第二本,主要講述公元前700年到公元前664年之間的春秋故事。本叢書以《春秋》為基礎,以《史記》和《國語》作為主要補充,同時,參考其他數十部相關書籍撰寫而成。與其他《春秋》白話本不同,《一說春秋》叢書在原有史料的基礎上,補充了歷法、禮法、制度、人物關系等背景信息,將春秋的事件片段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