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馬王堆帛書《老子》原始出土圖版文字為底本,以通俗讀物的形式,利用甲骨文、金文、戰(zhàn)國文字、歷代傳抄先秦古字、上古音韻訓詁、周代禮制習俗、古代文化常識、古老辭書和大量古籍文獻,以及被眾多研究者忽視的如陰陽五行學、上古天文歷法、古老中醫(yī)等領域的常識,結合現代考古、邏輯推理、前后文意歸納等多種校詁法,吸納近50年來學界、
《易經》自問世以來,深刻塑造了華夏民族的思想與行為方式,又因其開放思維、形象思維、整體思維、辯證思維而生生不息且影響了世界。本書對《易經》六十四卦原文進行正譯,并結合社會經驗和人生感悟進行意解,為社會大眾提供一部思想厚重且文字精煉的解《易》之作。全書行文簡潔,詮釋精辟,有獨到見解,體現作者幾十年研究《易經》的深厚功力,
本稿為“中華經典通識”系列叢書一種,本書圍繞《孟子》及孟子思想,從成書的時代背景、圖書的內容、孟子思想的精要、《孟子》一書對中國社會影響等方面展開,討論孟子其人、其書及今天閱讀的價值意義。 本稿分七部分: 一困吝存志——流亡者與一部偉大的經典 趙岐《孟子章句》 寫本時代的《孟子》 刊本時代的《孟子》 出土文
《老子》,又稱《道德真經》《道德經》《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上篇《道經》,下篇《德經》,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思想內容微言大義,一語萬端!独献印分卦谠敱M論述作為宇宙本體、萬物之源和運動規(guī)律的天道,并將這種天道用以關照人道,指
道家哲學是人生境界之學。本書以生命、生存、生活的境界提升為主線,對《老子》《莊子》《列子》等道家經典蘊含的人生哲學智慧進行系統化闡釋。其中,道家的太極思維及“無A之A”的反思方式,給我們提供了開啟道家哲學大門的鑰匙;楊朱的輕物重生的價值觀,奠定了道家人生哲學的基石;老子的自否定的生活辯證法,給我們提供了通過反思和批判使
在中國思想史上的五四新文化運動中,我們感受到了一個強勁的思想傾向,即追求運用西方思想中的所謂“普世價值”來改造并建構當代中國新文化。盡管這種努力至今仍然有人在持守,但人們越來越感受到,這種努力與中國人的生存意識存在著內在的根本性沖突。每一種文明在起源上都有獨自的核心價值,包括其原始生存關注和基本運作原則,以維持其生存和
本書對法語世界的孔子形象“注視者”對孔子文化的接受狀況進行了歷時性研究,在此基礎上總結法語世界孔子形象形成的背后原因和影響因素。本書的研究對主要法語國家的孔子文化研究資料進行了全面系統梳理,以多元視角對法語世界的孔子形象進行歷史考察和現實定位,既豐富了“孔子的海外形象”研究,同時全面系統整理了儒家文化在法語世界的影響和
本書立足《易經》《論語》《孟子》等權威原始經典,通過詮釋學方法、比較研究法和經驗與超驗貫通法等研究方法,深入挖掘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原始儒家和以耶穌、保羅為代表的早期基督教的生命倫理思想,運用馬克思主義文化批判理論對他們的生命倫理思想進行比較和相互鏡鑒,探究他們有益于當前社會的寶貴人生智慧,由此在文明交流互鑒中構建富有
孔子七十三歲去世,在古代算是高壽。孔子在人生的最后二十年周游列國,卻處處碰壁,他志向高遠卻為當時的現實所羈絆,幾個先進弟子雖早已在政壇上取得重要地位,卻和他的政治選擇漸行漸遠?鬃訃栏癜蠢硐胄惺碌闹洳豢啥鵀橹,為他一生的故事增添了無可排遣的悲劇意味。 本書從理想與事功的悖論,來說明孔子和其先進弟子的差異。終未成事的挫
《道德經》是中國人心魂所系的核心經典,也是道家哲學的核心和源頭。本書從跨文化的角度,運用丹道修養(yǎng)的視角,對這部核心經典作了全新的翻譯和解讀。作者博采古今中外解譯《道德經》的成果,通過清楚明白的注釋、條分縷析的解析,推出全新的法語翻譯、英文翻譯和丹道解讀,讓道家哲學在與西方哲學、心理學、政治學、管理學等現代學科的對話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