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透過中外經(jīng)典影片,對其所折射出的藝術、法律文化進行分析,進而揭示作品的深刻內(nèi)涵。書中筆者從法律文化的角度出發(fā),對這些影片的文化內(nèi)核展開相關的探討,以便讀者閱讀理解,并從觀賞、閱讀中熟悉、了解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法律文化與精神,旨在讓讀者在一個更為廣闊的多維文化視角中學習法律知識,認知一個真正的正義社會所倡導和堅守的法律
《2011—2015:魯迅研究述評》是對2011年至2015年魯迅研究的系統(tǒng)述評,是《2001—2010:魯迅研究述評》(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版)的姐妹篇。在充分占有第一手資料的基礎上,描述出每一年度的魯迅研究的實際狀況,并做出準確到位的評價。該書主要由五章組成。即:2011年魯迅研究述評,2012年魯迅研究述
本書在比較詳實的資料基礎上,SHOU次較為系統(tǒng)地梳理了英國史學家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在全球史域的研究實踐:探討了什么是全球史;分析了巴勒克拉夫的全球史觀的*出、全球史視野中的歐洲歷史、對全球史理論與方*的探索、對全球史的宏觀闡釋框架;然后,在以歐盟為例考察經(jīng)濟全球化時代國際政治本質的現(xiàn)實基礎上,在從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出發(fā)
本書立足于文化研究、新歷史主義等當代方法論,革新電影史書寫方式,把電影作為一種美學、技術、經(jīng)濟、社會機制來描繪,介紹美國電影與文化互相塑造的歷史,是美國公共電視臺《美國電影》系列節(jié)目的配套讀物。作者主要論及制作模式、類型和類型體系、美國二戰(zhàn)后的歷史三大部分:首先,梳理了經(jīng)典好萊塢敘事、風格和制片廠制度;其次,介紹了類型
《電影的光暈:歷史·類型·批評》是一本有關電影歷史、文化與批評的研究文集,書中縱論百年中國電影的緣起、節(jié)點與當下景觀,橫論域外電影的經(jīng)驗與啟示,既有豐富的歷史資料,又有多元化的觀察視點,論證嚴謹,以小見大,所有的文章都緊密圍繞對中國電影的“愛”與“責”這一中心展開,主要讀者對象為大專院校里的戲劇影視學方向的師生以及電影
2016年是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中央電視臺大型紀錄片《長征》攝制組100多人兵分五路,循著當年紅軍長征的足跡重走長征路,訪問拍攝了大量的遺跡、人物素材,后期制作的500人團隊通過全景式再現(xiàn)、國際化視角講述、親歷者口述、數(shù)據(jù)量化解讀等手法,展示了共產(chǎn)黨人鐵一般信仰、鐵一般信念、鐵一般紀律、鐵一般擔當?shù)拈L征精神。2017
本書分為上、中、下篇。上篇光影奇跡中,匯聚了世界五大洲代表guo家、代表電影人的代表作品,從大師的思想層面來剖析電影的靈魂,達到讀者與大師和經(jīng)典深度面對的效果;中篇鏡頭會說話,重點讓每一個讀者認識和了解電影視聽語言,有助于更好地解讀每一部電影;下篇親愛的電影課,從每一個孩子成長然要面對和解決與自己的關系,與父母老師,與
張檣著的《帶我走吧》是一個人的電影狂歡,也是一個資深影迷富于感性的觀影手記。 全書由30多篇主題各異的文章組成,并配有70多幅與電影相關的精美海報和劇照,以犀利獨特的視角、唯美靈動的文字,聚焦*受關注的電影熱點,縱談饒有興味的影人影事,并通過一幕幕動人心弦的畫面和瞬間,解構電影語法,抒寫電影引發(fā)的情感和記憶。
本輯簡介直接電影直接涉及我們對紀錄片概念的基本理解。從理論上說,反思、批判直接電影霸權是建設當代紀錄片理論的邏輯起點。歷史地看,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西方學者正是在反思、批判直接電影霸權的過程中確立了當代西方紀錄片理論的基本格局。本輯收錄了有關這一話題的若干重要文章。美國導演弗雷德里克·懷
本書的目的在于將學術性探究轉移到這些先鋒導演的教育背景、家庭背景、宗教信仰、社會歸屬,以及電影創(chuàng)作上的影響,電影制作的態(tài)度和經(jīng)驗等方面。對于一個研究者來說,通過一種自傳的式的敘述來分析一個導演和他的電影創(chuàng)作是非常有必要的。事實上,我們看到的只是一個漫長的創(chuàng)造性過程的*終結果,這個過程通常與那種使拍電影成為一種激情的創(chuàng)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