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壁:非遺華章》以優(yōu)美文字和精美寫實照片相結合的畫冊,展現了鶴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彩與美麗。全書分為五大部分,分別為山居篇、美味篇、藝術篇、節(jié)會篇、鄉(xiāng)愁篇,每一部分都以獨特的視角展現,了非遺的魅力。書中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理念,助力鄉(xiāng)村振興,創(chuàng)造文化旅游新體驗,打造展示增強非遺文化屬性,讓文化和旅游相得益彰。通過本
本書依托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陜西區(qū)域秦嶺演藝文化歷史與現狀發(fā)展研究”項目,站在人文視野高度,基于大秦嶺歷史、地理、文化的視角,涉及大秦嶺所在的江淮、荊楚、河洛、關中、巴蜀、隴右、河湟等空間區(qū)域,從大秦嶺演藝文化切入,采用理論分析法、田野調查法、人文資源調查法、歷史典籍分析法、歸納演繹法等研究方法,系統地探討了大秦嶺演藝
《南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圖典(2016—2020)》收錄了第七批、第八批南寧市級非遺代表性名錄約62個項目,以圖文結合的方式介紹項目的簡要情況,展現2016—2020年以來南寧市非遺工作成效、展示南寧市“新晉”非遺項目風采,凸顯其內涵、精髓,進而推動非遺項目的傳承保護。作品為“南寧系列非遺圖典”之一,系《南
《長三角文化產業(yè)發(fā)展藍皮書(2024)》全書共四篇,35萬字左右,主要包括文化產業(yè)總報告篇、文化產業(yè)領域的人文經濟實踐探索篇、文化消費篇、長三角數字文化產業(yè)一體化發(fā)展篇?倛蟾娌糠种饕獙﹂L三角文化產業(yè)、新質生產力與文化產業(yè)、人文經濟與長三角城市群等進行總體概述。文化產業(yè)領域的人文經濟實踐探索篇,主要是人文經濟案例庫的評
本書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通過智能媒體技術進行有效傳播的研究著作。作者余歡結合當前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趨勢,深入分析了新媒體環(huán)境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新途徑。書中不僅介紹了國內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成功案例,還提出了利用數字化手段保護和推廣文化遺產的具體方法,為相關領域的學者、從業(yè)者提供了寶貴的參考和啟示。此外,該書還
“一本書讀懂冰燈藝術”,從松花江上古老的漁燈,到世界四大冰雪節(jié)之殊榮,作為中國冰雪藝術的肇興之地,龍江冰雪已經走過了61年的歲月。它是黑龍江省冰雪文化的積淀,是冰雪文脈的傳承,更是新中國冰雪文化的堅守與創(chuàng)新表現。本書將全面展示新中國六十余年來取得的冰雪文化人文業(yè)績,力爭打造成一部國內具有較大影響力和傳播面廣的冰雪經典名
《新特點與新趨勢:中外文化交流報告(2023)》由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課題組基于公開文獻、數據和案例,對2023年中外文化交流情況展開深度調研后組織編寫。全書以報告形式成稿,正文部分包括概要、序言,以及“多領域成效明顯”“新特點與新趨勢”兩個部分,分別在不同領域、方面提供中外文化交流的情況介紹和分析(共計11篇),結語
本書圍繞北京中軸線,旨在講好中國故事、北京故事,將非遺介紹與體驗鑲嵌到中軸線的歷史內涵和時代內涵中,圍繞重點文化遺產點串聯起周邊的主要文物、街巷、會館、故居、老字號、標志性文化設施等地理文化空間,從古城文化、京味文化、紅色文化、創(chuàng)新文化層面,講述非遺里的北京故事。通過以物言事(非遺歷史故事)、以物言人(歷史人物和非遺代
自古以來,我國知識分子就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志向和傳統。一切有理想、有抱負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都應該擔負起歷史賦予的光榮使命。本書按照學人與學術、名家訪談之分類,輯選《東北史地》及《地域文化研究》創(chuàng)刊以來的20余篇文章,主要內容是學術名家的學生、學界同仁及雜志編輯對其學術生涯的回顧
《問夢東西》一書主要講述了一群愛國的海外華人,四十年來在澳大利亞通過舉辦各項中華藝術活動來弘揚中華文化,傳承中華精神,創(chuàng)造了讓華僑華人感到無比驕傲的文化盛況。本書以大量的原始劇照和海報,圖文并茂地闡述了海外華人在澳大利亞傳承中華文化的心路歷程。本書闡述了20世紀80年代在中國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文化人走出國門,從文化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