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部詳細論述布魯塞爾歷史的名著,它全面而深入地探討了從古代至近代初期布魯塞爾的滄桑變遷,全書共分為三卷。第一卷以時間為脈絡,細膩地勾勒出布魯塞爾的城市發(fā)展歷程,其起點可追溯至古羅馬的悠遠歲月,直至西班牙人的入侵迫使布魯塞爾投降,為這一卷畫上了句號。在這一漫長的時間跨度中,中世紀布拉班特統治者的頻繁更迭占據了大量的
本書探究現代英國的禮儀與文化起源,向我們展示近代早期人們特別是英國人如何通過言語和舉止來凸顯自己的社會地位,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發(fā)展自己特有的禮儀與文明,指出文化相對主義的早期起源,并追溯新的文明形式的發(fā)展過程。 作者對文明有獨到的見解,用豐富的史料與生動的軼事引證自己的觀點。該書有助于我們改變以往對禮儀與文明的刻板印
簡奧斯丁的小說迷們將跟隨英國皇家歷史學家杰里米布萊克,一同去參觀奧斯丁所生活和寫作的客廳、村莊,去一探18、19世紀的教堂,度假地和戰(zhàn)場。本書以奧斯丁的作品為中心,深入探討了簡奧斯丁所生活的時代的英國社會、文化和歷史,全面展現了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英國的社會風貌,呈現了奧斯丁時代獨特的文化風景。簡奧斯丁所生活的現實世
這是一部年鑒派風格的中世紀文化史名著,作者采用結構主義、象征主義和心態(tài)史的理論方法,力圖從總體上把握中世紀人是如何看待他們周圍的世界的。中世紀的社會、經濟、政治和宗教行為都受到當時世界觀的制約。本書通過中世紀的通俗文學作品——如英雄傳奇、史詩、騎士傳奇、吟游詩人的愛情歌曲以及但丁的作品,還有眾多拉丁文著作,來探討中世紀
本書譯自法國著名歷史學家皮埃爾·諾拉主編的《記憶之場》三卷本的《共和國》卷。原著《記憶之場》是當代法國史學界深具影響的歷史著作之一,匯總了法國集體史的研究成果,是一部經典的有關法國國民意識的文化社會史。本書作為《記憶之場》中文版的第二卷,包含了《共和國》卷中的“教育”“紀念活動”2個部分,考察了《雙童環(huán)法記》、第三區(qū)教
德意志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戰(zhàn)敗、霍亨索倫王朝崩潰后,在魏瑪小城制定憲法,采用共和憲政政體,史稱魏瑪共和國。魏瑪共和是德國歷史上第一次走向共和的嘗試,于德國十一月革命后誕生,因希特勒及納粹黨在1933年上臺執(zhí)政而結束。魏瑪共和國存在了14年左右,長期處于嚴重的經濟危機中,卻具有驚人的創(chuàng)造力,在德國歷史上寫下了璀璨光輝的
本書為了解維京時代提供了一個迷人的全新視角,傳統的維京人歷史以英格蘭為中心的描繪話語,實際上只展示了維京世界很小的一部分,作者打破這一限制,為讀者呈現維京人從斯堪的納維亞到絲綢之路的龐大貿易和征服網絡。以一顆由紅玉髓制成的小珠子為引,從發(fā)現它的英格蘭墓地追溯至它的起源地——印度古吉拉特邦的作坊,讀者的視角從西歐轉向北歐
本書突出了當時的“選擇感”。作者對當時很多事件進行了精致入微的迷人的描述,比如第一章中的維也納會議。利用這種細節(jié)描繪,作者構建了一幅人物眾多、情節(jié)曲折的歷史圖景。同第一卷一樣,第二卷依然是結合了歷史的沉重感同令人炫目的大量花邊細節(jié),行文濃烈華麗,壯美高貴,嚴肅優(yōu)雅。而譯者準確地再現了作者的這種風格。總的說來,這是一部值
《歐洲中世紀史研究論文選粹》以論文集的形式圍繞“政治·權力”“城市·經濟”“立法·司法”“觀念·論說”等幾大版塊對歐洲中世紀史展開系統研究。
《俄羅斯北方邊陲實錄》英文版于2010年首次出版,一經出版即深受讀者歡迎喜歡,在2013年之后多次再版。本書根據作者在俄羅斯北方邊陲(北極)與當地人的訪談內容、獲得的田野調查信息為藍本,用平實的語言,向讀者展現俄羅斯北方人對自身、俄羅斯南方人和西方近鄰挪威人的身份解讀,同時讓讀者了解俄羅斯北方邊陲的人情風貌和社會動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