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口地區(qū)豐富的鹽業(yè)資源對于該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社會變遷的影響與推動是非常明顯的。本書以歷史地理學的研究方法討論了長江口,尤其是浦東川沙和新場等地的鹽業(yè)動態(tài)歷史演變過程。分為長江口的變遷與自然環(huán)境、長江口古代鹽場的分布變化、先秦至漢唐時期的鹽業(yè)開發(fā)、宋元時期的下沙鹽場與新場鎮(zhèn)、明清時期長江口鹽業(yè)的衰退、鹽業(yè)遺跡與歷史人物
本書聚焦于近代浦東地區(qū)的慈善救助活動,從源頭上梳理浦東慈善救助的歷史。浦東地區(qū)的慈善救助活動歷史悠久,最早的慈善救助機構始于清代乾隆年間在南匯縣興建的養(yǎng)濟院。民國時期,先后設置游民習藝所、感化所、婦女教育所、殘老所、育嬰所、孤兒所等慈善救助機構?谷諔(zhàn)爭期間,浦東同鄉(xiāng)會在慈善救助方面表現突出。面對日軍的侵略,同鄉(xiāng)會以多
本書是第一本致力于探討多點民族志方法論的書籍。多點民族志現已作為人類學研究中的一個新興流派,面對全球化帶來的田野挑戰(zhàn),它打破了傳統單點民族志的方法論,為民族志研究開辟了新的途徑。本書盡最大可能在全球范圍收集代表性的方法論成果,將這些散落的方法論的知識片段,集中編織在一起,形成了多點民族志方法論的理論化體系,從而彌補了該
本叢書積極響應十三五規(guī)劃中“振興傳統工藝”的要求;旨在促進保護、傳承和弘揚少數民族傳統工藝在內的民族文化;服務國家一帶一路戰(zhàn)略,尤其是促進中西亞經濟走廊沿線國家間的民心相通。 總主編:華覺明(中科院研究員)總副主編:馮立昇(清華大學教授) 各冊主編:李勁松(博士、中國科學院)、董杰(博士、內蒙古師范大學)、蘇格拉
該書立足于抗戰(zhàn)時期,重慶作為戰(zhàn)時首都及大后方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大批國民政府的文教機構、藝術單位、學校、民間文藝團體內遷,音樂家們也隨之匯聚于此,客觀上促使音樂家們由分散趨于集中。各音樂家之間關系密切,與文藝界其他藝術家們往來頻繁、相互影響,積極地開展各種音樂活動和藝術創(chuàng)作,大批質量上乘的音樂作品產生。本書通過
本書是由吳十洲教授撰寫的非虛構歷史通俗讀物,選取乾隆三十年(1765)正月初八這一天來反映乾隆朝乃至清朝的統治特色。作者通過上諭、清宮檔案、御制詩文、奏折以及其他清代文獻,從清史及社會史角度,將乾隆帝一天的生活拆解為朝祭、大內起居、恭讀圣訓、聯賡對詩、批閱奏折、接見臣工、品鑒古玩、宮闈生活、祭星等維度,以情文并茂的筆法
《中國地理知識要領》是系統介紹中國地理概況的簡明讀本。書中涵蓋了中國的地形地貌、氣候特征、河流湖泊、自然資源以及行政區(qū)劃等內容,全面展現了中國地理的多樣性與獨特性。本書通過清晰的圖表與生動的描述,深入淺出地講解了地理環(huán)境對經濟發(fā)展、文化形成與生態(tài)保護的影響。本書不僅注重知識的準確性與系統性,還結合實例分析了中國地理在全
橫斷山中有一條古老的“茶葉大道”——川藏茶馬古道。這條起源于雅安的茶馬古道,穿越橫斷山和青藏高原,最終抵達拉薩。雅安邊茶作為一種少數民族的特需商品,通過漫長的茶馬古道進入青藏高原,成為漢藏民族團結的橋梁和紐帶。 川藏茶馬古道分為兩段,從雅安到康定是“背夫茶路”,由于山路崎嶇,馬匹通行困難,只得靠人背運,行走十多天,才能
哈薩克斯坦是中國又遠又近的鄰國。遠,是指我 們對這個近鄰的歷史、社會生活、政治經濟、風土人情了 解并不多;近,是指中哈是山水相連的友好國家,全面戰(zhàn) 略合作伙伴。 本書包括了哈薩克斯坦歷史上有重要而特殊地位的7位 人物。通過對這些人物的生平和事跡的介紹,讀者對哈薩 克斯坦的歷史、文化等都會有所了解,有所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