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在波瀾壯闊的中國近現代史背景上,全面再現了柳亞子豐富多彩、極富傳奇的一生,充分展現其南社盟主、愛國志士、激情詩人、睿智學者的四重角色,深入揭示其社會活動歷程和獨特而鮮明的個性特征,科學評價其政治影響、文學地位和學術貢獻,從而把一個至情至性的文化名人呈現在廣大讀者面前。
本書分為上、下兩編,上編以斷代史的形式,展現了從遠古時代到民國時期南京地方文化的發(fā)展歷程和總體特征;下編以專題史的形式,論述了南京文學、書法、繪畫、教育、宗教、科技、民俗等領域的基本面貌和突出成就,是一部全面反映南京地方文化發(fā)展脈絡和演變規(guī)律的力作,填補了相關研究的空白。
福建客家民俗以其古樸和充滿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而為世人矚目。客家民俗中處處都有“!蔽幕,它廣泛存在于生產、服飾、飲食、居住、婚姻、喪葬、節(jié)慶、娛樂、禮儀、信仰、建筑、藝術等方方面面,如“鬧春田”“走古事”“做大!薄坝未簖垺薄氨薮号!薄皣L新禾”“游大粽”“百壺宴”“扛菩薩”等,樁樁富有農耕文明氣息的民俗活動,彰顯了客家人的
本書全面闡述了吉爾吉斯斯坦的歷史、自然環(huán)境、政治發(fā)展、經濟社會、外交、雙邊合作等內容,可以了解作為中國傳統合作伙伴和睦鄰友好鄰居吉爾吉斯斯坦境內多山、多湖(河流),資源豐富,自然環(huán)境優(yōu)美以及政治經濟情況等,對中國-中亞-西亞廊道建設、“一帶一路”建設起到重要作用。
本書收錄了《在“出版人生——巢峰同志追思會”上的發(fā)言》《紀念巢峰:辭書事業(yè)不走下坡路,要走上坡路》《一代出版家巢峰選行了》《巢峰的出版品格》《巢峰同志的理論勇氣與社會責任》《巢峰:思想解放運動的勇者》《巢峰與他的出版主張》《“辭海精神”長存——我參與〈辭海〉編纂工作的體會與感悟》等文章。
《史地》傳承了南京大學前身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國立東南大學的著名學術刊物《史地學報》的文脈,2017年創(chuàng)刊,已出版5輯,2019年第3輯起放到我社出版。《史地》的定位是跨學科、跨時代、跨區(qū)域的史地綜合研究,側重理論思考與實證相結合的“大文章”。所設欄目包括史學前言,理論爭鳴,歷史、人文地理,跨境民族國家關系,海洋史,跨文
2020年12月7日,為了紀念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79周年,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現代史研究室召開了名為上海所見的亞洲太平洋戰(zhàn)爭的學術工作坊。本書即為當時與會論文的匯編,內容以遠東最大的都市上海為基點,考察涉及了戰(zhàn)時生活、細菌戰(zhàn)、日偽清鄉(xiāng)、戰(zhàn)犯審判等諸領域,可謂卓有特色,亦代表了目前國內抗日戰(zhàn)爭史研究的學術取向和較高水平。
本書從政治人類學視角出發(fā),采用民族志的敘事方法,聚焦社會結構與文化變遷,對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一帶的獨龍族進行研究。借用社會學理論中的稀缺與結構概念,對解決稀缺的能力與社會結構變遷程度和速度的關系進行探討,以分析獨龍族自20世紀中期以來社會結構急劇變化的原因、動力及結果,豐富人口較少民族研究的個案
本書輯錄了藏于國家圖書館的明弘治十四年《蓬萊閣詩集》和明萬歷十九年、萬歷三十一年《蓬萊閣集》三部孤本古籍,整合《登州府志》《蓬萊縣志》及其他文獻,共收錄從秦到明關于蓬萊閣的散文、詩賦、碑銘等1000余篇。詩文以明代為重,內容以蓬萊閣、海市為主,或描寫蓬萊閣風光之美,或抒發(fā)游觀感慨之情,詞句優(yōu)美,意蘊深長,向世人展示了蓬
本書是作者十余年品讀史書的心得體會。全書共包括約50篇文章,文章篇名如寬恤、容止、如一、中的、反覆、感悅、惑溺、謙退、有行等,多從史書中提煉而來。本書內容以品讀二十四史為主,又兼顧對其他史書如《左傳》《漢紀》《后漢紀》的品評等。內容采用圖文結合的形式,文筆凝練曉暢,語言深入淺出,主題明確深入。作者圍繞忠孝節(jié)義等內容,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