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基于作者在倫敦科學博物館進行的長期民族志學考察,圍繞該館20世紀80年代一項食品科普展覽的科學文化背景、策劃、制作、修改、開幕,以及對展覽的觀眾訪談,講述不同專業(yè)部門之間的運轉與工作機制等展覽“幕后”的故事,呈現(xiàn)科學博物館在響應“公眾理解科學”“公眾參與科學”的工作中所經(jīng)歷的曲折過程,并以民族志學方式進行分析。作者
本書圍繞科技館免費開放工作概況、中央補助科技館免費開放資金管理和使用情況調查研究、免費開放科技館展品研究——以機器人展品為例、部分典型免費開放科技館簡介等主題做了介紹。這是基于大量的數(shù)據(jù)和調研成果,對科技館免費開放工作進行了概述和分析,旨在為科普實踐和研究工作者提供參考。希望本書能夠成為公眾了解我國免費開放科技館的重要
北疆博物院(法文名:MuseeHongHoPaiHo黃河白河博物館),為天津自然博物館前身。由法國天主教耶穌會神甫、博物學家桑志華(PaulémileLicent,1876-1952)于1914年來華創(chuàng)建,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被譽為世界上“第一流的博物館”。北疆博物院藏品包括動物、植物、古生物、古人類、巖石礦物標本以
天津自然博物館前身為北疆博物院,由法國博物學家桑志華于1914年來華創(chuàng)建,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被譽為世界上"第一流的博物館"。博物館發(fā)展歷史已逾百年,是中國為數(shù)不多的集動物、植物、地質、古生物、古人類等多學科的綜合性博物館。本書以圖片呈現(xiàn)的方式介紹天津自然博物館的民國時期收藏的動植物標本。以珍貴的圖片資料向公眾講述北疆
本書分為六部分,內容包括:概述、資助情況與資助項目選介、2023年度優(yōu)秀資助成果巡禮、國際(地區(qū))合作與交流、科研誠信建設、組織建設。
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觀測技術規(guī)范. 第一卷 生態(tài)系統(tǒng)與生物多樣性
本書依托第十五屆館校結合科學教育論壇,以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深入實施全民科學素質提升行動,線上線下多渠道傳播科學知識、展示科技成就,樹立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社會風尚為宗旨,通過篩選和專家評審,從投稿論文中遴選出優(yōu)秀論文,整理編輯而成。論壇及論文集從科學學習中的館校結合入手,搭建科學教育交流平臺,促進各類場館和學;ブ
該書為“中國現(xiàn)代教育社團史”叢書的分冊之一。該書主要介紹了中華自然科學社的歷史和變遷。全書共7章,以及大事記等。該書分別介紹了中華自然科學社成立的背景及相關研究、中華自然科學社的創(chuàng)建及前期活動、中華自然科學社的組織及運作、中華自然科學社重慶時期的發(fā)展歷程、中華自然科學社的分社活動、中華自然科學社的后期歲月、中華自然科學
《中國工程院年鑒》是記載中國工程院歷史的文獻資料。該書較為全面、系統(tǒng)地了反映中國工程院每年開展的工作、取得的業(yè)績和各方面情況進展,是一部綜合性資料書。本書為2022年卷,根據(jù)2022年的工作內容,全書分10部分,共100萬字。主要內容為:1.重要文件;2.會議紀要;3.院士隊伍建設;4.戰(zhàn)略咨詢;5.學術活動;6.出版
本書是上海科普促進中心60歲開始讀項目。從上海眾多場館中精選出科技類20家場館,結合老年人的實際需要和興趣點,按照場館名基本信息參觀攻略實用tips的結構進行內容編排,篩選適合老年人參觀的展覽及內容,并附上16條極具代表性的城市微旅路線,打造專屬于老年人的實用城市場館閱讀手冊。結合本書出版,紅途平臺還將同步上線家門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