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對2007年以后臨淄齊故城新出土和新收集的保存狀況較好且有代表性的鏡范、臨淄地區(qū)出土的部分西漢銅鏡等,逐件進行3D掃描和精細的考古學觀察、測量、攝影和記錄,同時將臨淄出土的鏡范與銅鏡進行對照比較研究,著眼于漢代臨淄銅鏡制作加工技術、生產(chǎn)、流通和社會應用等進行專題和綜合研究。本書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關于臨淄
本書詳細描述了中國箋紙的發(fā)展歷史和類別,包括紙的歷史、箋紙歷史、箋紙類型、箋紙集萃四個部分,分別闡述了西漢麻紙、東漢蔡侯紙和左伯紙、晉代藤紙、隋唐楮皮紙、唐代宣紙、唐代硬黃紙和硬白紙、五代澄心堂紙、清代開化紙、南朝花箋、隋唐蜀箋、宋元花箋、明清簡譜、現(xiàn)代箋譜、染色箋、欄格箋、紋飾箋、博物箋、詩畫箋、手繪箋、四君子箋、花
法國伯希和探險隊1908年繼英國斯坦因之后到達敦煌。伯希和精通漢學典籍,他以每天1000卷的速度徹查了藏經(jīng)洞文獻,按照四項原則(非通行佛教經(jīng)籍、有年代題記的寫本、古籍和民間寫本、胡語藏語寫本)收買了總約8000件寫本,其中4000件藏文編號,4000件漢文編號,包括粟特文、回鶻文、于闐文、希伯來文等。除了零星刊布以外,
“紙趣居”為山西藏書家劉濤的藏書樓,其所藏民國教師張維干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與親朋往來的書信,共達六百余封。這些書信時間跨度較長但比較集中,從民國二十七年(一九三八)到一九四九年,反映了豐富的社會內(nèi)容和生活細節(jié),是在外族侵略、社會動蕩的背景下底層老百姓生活的真實記錄,也是難得的區(qū)域社會史研究的文獻史料,能夠為社會學、歷史學、
《中國文物志》是國家文物事業(yè)“十三五”發(fā)展規(guī)劃重點工作,是國家出版基金項目。中國文物志立足行業(yè)、面向社會、服務公眾,真實、全面、準確記述中國文物資源狀況、文物管理科學化進程和文物事業(yè)重大成果,反映百年文物事業(yè)發(fā)展歷程。 其中《文獻輯存》為印證正編
《元大都》考古報告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徐蘋芳先生主編,全書共九章,分為上、下兩編。上編四章,收錄了1964年至1974年元大都考古發(fā)掘資料(包括第一章前言,第二章城垣、街道和河湖遺跡,第三章城門和涵洞建筑,第四章居住遺址的考古發(fā)掘);下編五
《中國文物志》是國家出版基金項目、國家文物局"十三五"規(guī)劃重點項目,是新中國第一部國家級文物行業(yè)志書,分為事業(yè)篇、資源篇(可移動文物篇和不可移動文物篇)、大事記和附錄等。其中可移動文物篇又分為青銅器,陶瓷器,玉石器,金銀器,書法繪畫,石雕與文字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