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詞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遼寧省出版的第一部大型地名工具書,是遼寧省第二次地名普查(2014年1月至2019年5月)成果之一。本詞典涵蓋政區(qū)、群眾自治組織、交通、名勝、山水等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實體地名,共收入22000余條,每個詞條均包含地名名稱、讀音、位置、來歷、沿革、地理實體概況等內容,突出了地名的基本要素、文
宋刻《新定三禮圖》二十卷。宋聶崇義集注,宋淳熙二年(1175鎮(zhèn)江府學刻公文紙印本,刻印皆精。清錢謙益跋。聶崇義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除將名物分類歸納、用文字解釋說明外,每一種名物繪畫一圖,共計三百八十一幅圖,與文字相副。所繪圖像雖“未必盡如古昔”,但援據經典,考釋器象,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本書亦是研究、觀摩古代版畫的絶佳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多年燦爛的文明史,其社會歷史發(fā)展進程又與宗族制度的演變相聯(lián)系相伴隨。宗族又稱家族,指父系單系親屬集團。學術界對宗族的界定不一,依馮爾康和常建華兩教授看法,宗族是由男系血緣關系的各個家庭,在宗法觀念的規(guī)范下組成的社會群體。宗族有三個標志,即祠堂、祭祖和族譜。因此,宗族是維系中國社會結構的一條紐帶,是千年中
《中國青銅器辭典》自2013年出版以來,在文博領域和社會各界乃至海外同行中反響熱烈,廣受好評。近十年來,全國文物、博物館工作取得很大進展,各地不斷發(fā)現(xiàn)和出土青銅器,研究成果不斷創(chuàng)新,為能及時反映青銅器研究領域的新成就,茲對原有辭典重行修訂,除補充部分新器外,對其中各地考古研究所藏青銅器劃歸博物館藏品部分作了修訂,并對各
本書展出了部分中國古代玉器,是一個很好的展覽,其中很多作品是一般玉器展覽中不可多見的藝術珍品,是能夠代表時代玉器特征的典型作品。展覽從一個側面表現(xiàn)出中國古代玉文化的特點及發(fā)展脈絡,具有普遍性、系統(tǒng)性和展品的珍希性,可供觀賞、研究。畫冊共展品特點分為龍飛鳳舞、瑞獸靈禽、家豢天養(yǎng)、嘉木良卉和時蔬佳果5個篇章。
本書將國家圖書館藏陳介祺書札兩種集結影印出版,分別為:一、《陳介祺書札》九冊本,手稿,行草;二、《陳介祺致潘祖蔭手札》四冊本,手稿,行楷。兩種均為陳介祺墨跡,是目前所知體量最大的陳介祺書札收藏,且從未刊布過影像,僅有少數(shù)內容曾為論著、論文揭示,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這兩種陳介祺書札,在涵蓋楷書、行書、行草、大篆等字體,也
《中國近代通史·第一卷:近代中國歷史進程概說》本書為中國近代通史叢書的總論卷,本書分為中國近代史史書編纂的回顧、編纂《中國近代通史》的基本思路、近代中國歷史進程的若干特點、把握中國近代史進程的幾個關鍵問題等5章,并附有近代中國史事記略。本次修訂,作者吸收了自2007年首版問世以來的新見檔案資料和新的研究成
本書為《瓜飯樓外集》第6卷,收錄了馮其庸先生的100多件明代青花瓷藏品。馮先生的青花瓷藏品主要來自于三峽地區(qū)的明代民窯。民間青花瓷比起官窯來說雖然藝術價值和文物價值顯低,但更能反映社會歷史的普遍狀況和普通百姓的生活。收藏民窯瓷體現(xiàn)了馮先生很好的學術視野和人文關懷。相對來說明代民窯青花瓷也是研究相對薄弱的領域,而本書所收
本書為《瓜飯樓外集》第7卷,收錄了馮其庸先生收藏的37件紫砂壺,多為名家所制。如曼生壺為紫砂壺史上的著名壺器,極具收藏價值。書中不僅展示了許多名家名壺,還記錄了宜興陶藝世家顧景舟、高海庚、周桂珍、高振宇、徐秀棠、徐徐等人的生平以及與作者的交誼。讀者可了解紫砂壺藝術的發(fā)展過程、紫砂壺的工藝特點,提升鑒賞能力。 本書主體為
山東博物館成立于1954年,是新中國成立后建立的第一座省級綜合性地志博物館,現(xiàn)代化程度高的大型綜合性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