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對作為志愿服務的核心構成要素進行概念上的梳理,對志愿精神、志愿者、志愿組織進行理論闡釋,同時關注理論闡釋在不同歷史時期和文化背景下的變化與差異;尤其關注在社會系統(tǒng)加速變遷的新歷史時期,志愿服務實踐與新的技術媒介相結合,不僅拓展了志愿服務的實踐方式與空間,還開辟了許多新的志愿服務領域;在對國內外志愿服務理論系統(tǒng)梳理與
本書以流動民工夫妻為研究對象,采用質性研究方法,探討了流動對農民工婚姻家庭的影響,分析了流動民工的婚姻是如何維系的、維系的動力和機制是什么、流動民工的婚姻又是如何走向解體的、解體的原因和機制是什么。本書研究發(fā)現:伴隨人口流動,流動民工的家庭呈現流變的特點;面對流動的沖擊,絕大多數流動民工夫妻會采取各種措施去維系婚姻;受
本書匯集了上海市社會科學創(chuàng)新研究基地暨上海市人民政府決策咨詢研究基地李友梅工作室在過去幾年中圍繞特大城市人口管理、新社會群體研究、社區(qū)建設與物業(yè)管理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所完成的一系列決策咨詢報告,系統(tǒng)論述了特大城市社會治理面臨的一系列鮮活而生動的問題,提出了很有價值的政策建議,為完善特大城市社會治理體系做出了貢獻,值得
本書對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社會組織發(fā)展的制度環(huán)境進行了深刻剖析,并基于此對當代中國政社關系發(fā)展的新特征以及中國社會力量進一步成長面臨的深層挑戰(zhàn)進行了理論研判。本書不是簡單地沿用傳統(tǒng)的“國家與社會”理論框架以及籠統(tǒng)的“治理”視角來看待中國的政社關系,而是更貼近當代中國治理轉型的實踐,將“社會組織成長”這一話題置于中
本書運用2009年“社會網絡與職業(yè)經歷問卷”收集的數據,以上海居民的職業(yè)狀況、生活狀況和社會態(tài)度為研究對象,兼與其他七個城市居民的相關情況進行比較分析,旨在全面了解和詮釋中國城市居民的求職與流動過程、職業(yè)勞動特征、工作清意度、居住結構、收入和消費結構、社會交往、社會距離、社會參與、社會保障、身心健康、社會安全等方面的基
地區(qū)行署是1978年后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的一項重要地方政治制度。本書鉤沉發(fā)潛,運用歷史學與政治學、行政學的研究方法,將理論分析與實證探究緊密結合,系統(tǒng)、完整地論述了這一制度的沿革,厘清了地區(qū)黨政群各系統(tǒng)的組織機構與職能。由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府行政具有延續(xù)性和統(tǒng)一性,作者通過對地區(qū)行署各項相關制度的研究,也透視了中華人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的召開為廣大理論研究工作者提出了如何闡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與國家治理體系的優(yōu)勢力量,以及如何優(yōu)化國家治理體系,更大程度上釋放中國國家治理優(yōu)勢的重大研究課題。在此背景下,本書著眼于社會保障制度與國家治理體系關系,在歷史中探尋社會保障與國家治理關系的演變規(guī)律,在當下挑戰(zhàn)中探索社會保障與國家治理體系的再造
本書是在我國重大突發(fā)事件頻繁發(fā)生的背景下,在系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下研究成果的總結。本書系統(tǒng)地分析了重大突發(fā)事件決策問題的特殊性和決策群體的特點,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復雜大群體決策的概念,提出了復雜大群體決策理論框架,系統(tǒng)地闡述了面向重大突發(fā)事件復雜大群體決策模型、方法、支持平臺及其應用,主要包括:復雜大群體決策理論
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有機組成部分,標志著社會建設從管理走向治理的模式轉換。作為新的社會建設模式,社會治理最根本的問題在于厘清治理之道。社會權力關系的調整、社會行為機制的革新和社會道德圖式的改變都建立在深厚的政治哲學基礎之上,也內生著新的政治哲學訴求。面對社會治理,我們必須回答以下根本性問題:社會治理的理念源從何來;社會
一直以來,不同社會經濟地位群體之間的健康差異是健康社會學領域的核心議題。本書利用近年來收集的大型社會調查數據系統(tǒng)分析了當前中國社會“地位綜合征”現象的特點及其形成機制。書中首次通過對多項大型社會調查數據和多重健康指標的分析,系統(tǒng)考察了當前中國社會的“地位綜合征”現象,并進一步探索了其可能的中間機制。相應地研究發(fā)現對于我
公共風險是每一個社會成員都必須面對的風險。本書從個體和社會的角度分析了風險社會的特性,系統(tǒng)地梳理了社會視角的風險社會理論和個體視角的風險認知理論及相關研究,分析了如何使個體成為風險共同體成員的機制。此外,本書也從多個方面研究了不同類型風險下人們心理和行為的特點,包括對不同類型風險的認知及風險治理等。
《中國社會工作研究》作者系長期從事社會工作教學、研究與實踐的學者和專家,他們深入實際,調查并總結社會工作宏觀與微觀的實踐經驗,推動中國社會工作本土化進程。論文不僅代表了中國社會工作研究的最高水平,也體現了社會工作教育者、實踐者和研究者的現實關懷,而且對于推動中國社會福利事業(yè)的發(fā)展、促進新時期社會政策與社會治理的理論與實
本書是由武漢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主辦的專業(yè)學術集刊,主要研究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紅色文化、區(qū)域文化、文化史、馬克思主義文化與社會科學、海外中國文化、國外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等。
本書圍繞行政權力運行公開、重點領域信息公開、依申請公開、政策解讀與回應關切、政務公開保障機制等五個方面,對山東省39家省直部門、單位,16家市政府和137家縣(市、區(qū))政府的政務公開工作進行了評估,分析了全省政務公開工作進展情況,并針對當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改進建議。從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年度報告、政府信息公開指南、依申請公
本書基于2019年“新時代特大城市居民生活狀況調查”數據,分析特大城市社會階層的分布狀況、不同階層之間的社會流動狀況,著重從階層流動、職業(yè)流動、地域流動等方面進行分析;研究社會結構變化過程中不同階層的經濟狀況、價值觀及社會行為等方面的相關差異,具體包括特大城市居民在住房、收入及消費狀況、社會網絡、社會參與和居民獲得感、
農轉居社區(qū)作為一種獨特的社區(qū)類型,是政府主導型城鎮(zhèn)化發(fā)展的結果。農轉居社區(qū)轉型主要表現在經濟、組織、社會、文化四個層面。在轉型機理上,農轉居的過程就是交換、轉換、認同與融合的過程。農轉居社區(qū)治理一方面要構建和完善社區(qū)治理體系與多元共治格局,另一方面要提升社區(qū)治理的能力和效果。
馬克思主義研究,要正本清源,返本開新。問題在于,什么是馬克思主義的“本”,何以能回到這個“本”上。雖然這是個充滿爭論的話題,但換個視角,“本”不是也有“文本”的意思嗎?回到馬克思主義的“本”,唯一正確的路徑恰恰是回到馬克思主義的文本,回到經典著作中。在和經典作家跨越時空的對話中,探尋思想理論的原本,并以此為起點將現實問
本書從日本法政大學速成科的創(chuàng)辦和教育內容入手,深入探討20世紀初以楊度、汪精衛(wèi)、胡漢民、朱執(zhí)信為代表的中國留學生群體在該校的學習情況,重點剖析其國家觀念的形成與留學教育的內在關聯,厘清新的國家觀對其政治主張與活動的影響。
在“上海都市社區(qū)調查”2018年社區(qū)觀測數據和2019年家戶追蹤數據的基礎上,本書立足于上海,采用社區(qū)、家庭、個人的多層次框架,聚焦當代中國大都市的社會生活與基層治理兩大核心議題,全面刻畫了當代中國大都市社會生活與基層治理的各個側面。本書采取整體性的分析視角,內容幾乎涵蓋當前社會生活與基層治理的所有重要方面,如住房、就
本書的作者們都是親歷了大型入戶問卷調查的督導。他們以敘事的方式講述了自己在調查過程中的各種經歷、應對之策和深層思考。由于寫作風格存在差異,他們的敘述或激蕩人心,或平平淡淡。不過,正如本書的編者們在每部分的點評文章里所闡述的,穿透督導們的敘事表象,讀者可以慢慢地把內心那些結構化的調查專業(yè)知識與靈活多變的調查現場聯結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