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我國近代考古學的先驅馬衡先生,于1923年在北京大學歷史系講授中國金石學課程時所著講義,它也被譽為近代金石學的開山之作。馬衡畢生致力于金石學的研究,一方面繼承了清代以來乾嘉學派的樸學傳統(tǒng),又能用科學的方法研究金石學,開創(chuàng)了近代金石學研究的新局面。
本書是柯南省桐柏縣一號春秋基出土玉器的科學研究報告。作者運用考古學理論方法和現代科技手段,從歷史學、考古學、古文字學、民俗學、礦物學、化學、工藝技術等方面,就其考古發(fā)現、價值意義、歷史人物、社會背景、文化傳承、玉器類型、玉石特質、工藝技術等多方面問題,進行了廣泛深入的討論。
本書旨在梳理性別考古學興起和發(fā)展的社會背景與考古學背景,通過性別考古成果的介紹,使讀者系統(tǒng)地理解性別考古學的研究思路、理念、方法。在此基礎上,對甘青地區(qū)史前時期諸多文化遺存展開性別以及與性別相關聯(lián)的社會文化現象分析,主要集中在人物圖像的性別判定、墓葬隨葬品的性別相關性、人物性別模糊化以及空間的性別功能分區(qū)等,最后結合該
《湖南考古輯刊》是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的以湖南地區(qū)考古學發(fā)掘與研究成果為主,兼顧國內外考古學研究的一套集資料性與學術性于一體的系列學術文集!禕R》本書為叢書的第13集,收錄12篇考古發(fā)掘簡報和8篇研究論文。簡報內容涵蓋藥玉洞遺址,周家崗遺址,老爺臺、高坪、木馬嶺遺址,車軸山遺址,老鴉洲遺址,龍祖山戰(zhàn)國、漢墓,赤藍
本書共收錄47篇論文,研究內容涉及考古學、古文字學、歷史學、民族學等四個學科?脊艑W研究的論文為本書的主體,其次為古文字學、歷史學研究的論文,只有一篇為民族學方面的論文?脊艑W研究的論文內容豐富,主要為中國北方民族考古、商周考古、東北考古研究的論文,所涉及的年代從石器時代一直到明清時期,此外還有一篇關于近現代考古學史的
芒康、察雅兩縣所在青藏高原東南部地區(qū)(昌都地區(qū)),自秦漢時期便是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在吐蕃時期佛教的引進、傳播和發(fā)展方面發(fā)揮了巨大作用,是吐蕃佛教石刻造像分布*為集中的地區(qū)。隨著時間的流逝,依附在這些造像上的歷史信息正在慢慢減少。因此,盡早對這些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進行全面而詳細的調查記錄,提取其中的歷史信息,摸清其
本書刊發(fā)考古簡報4篇,公布了重慶市云陽縣絲栗包遺址、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理縣古爾溝摩崖造像、重慶市江津區(qū)石佛寺遺址和昭通市鹽津縣豆沙關懸棺的考古新資料;收錄論文10篇,分別對探方方法在中國田野考古的采納與演變、東南亞大陸的“T”字形環(huán)等問題進行了探討。
本書介紹了大安漢書遺址2001年的考古發(fā)掘成果。此遺址層位關系明確,器物組合完整,階段性演進規(guī)律鮮明,具有突出的文化特征和代表性意義,分別可以明確為“古城文化”和“漢書文化”。本書以此次發(fā)掘成果為依據,刊布了漢書遺址代表的“小拉哈文化”“古城文化”“白金寶文化”“漢書文化”四種具有時序演進和譜系關系的夏至西漢早期考古學
山西珍貴文物檔案 6
山西珍貴文物檔案·5
山西珍貴文物檔案·4
良渚玉器(中文版)
良渚玉器(英文版)
1992年10月至1993年3月,襄陽市搏物館、老河口市博物館對安崗墓地因取土制磚發(fā)現的4座墓葬進行了搶救性發(fā)掘。《BR》本報告以墓葬為單位逐一介紹了4座墓葬的全部資料.4座墓均為土坑堅穴墓,其中Ml、M2為中型墓,平面"凸"字形,單棒重棺,共出土祭器、樂器、燕器、兵器、工具、車馬器、葬儀品、裝飾品、雜器和竹筒10大類
牙璋與國家起源:牙璋圖錄及論集
本報告為山西翼城縣大河口墓地周圍大河口遺址的系統(tǒng)調查資料。調查面積約5平方千米。發(fā)現有灰坑、文化層、道路、夯土墻、建筑遺址和墓葬等遺跡21處。所獲1636件遺物以陶器為主,有少量石器和骨器等,年代可辨者有新石器時代標本298件、夏代時期6件、西周時期6件、東周時期375件、漢代時期42件、宋金時期2件。所屬文化分別為西
本書是配合2017年9月下旬在四川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舉辦的“玉匯金沙——夏商時期玉文化特展”而召開的“夏商時期玉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的會議論文集。全書共收入論文33篇,內容涉及夏商時期玉文化內涵研究、玉器的**發(fā)現及探討、玉器的制作工藝研究、玉器材料分析研究等,是本次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成果的集中體現。
本集刊創(chuàng)刊于1981年,目前已出版20集,約每年出版1集。該刊主要刊登長篇田野考古發(fā)掘報告、考古研究論文,以及有關科技考古的實驗報告、論文等與考古學相關的學術性、資料性論著。固定欄目有調查與發(fā)掘,研究與探索,考古與科技,變動欄目有考古學家與考古學史,國外考古,學術動態(tài)。自1981年創(chuàng)刊以來,在學界已有很大影響。
本書為考古所研究員高天麟的論文集,該書是單篇論文的合集,主要以不同時期、地區(qū)與文化類型進行章節(jié)排序。利用了地層學、器型學等方法,部分論文還利用了古代文獻與考古成果相互印證的二重證據法,對黃河流域的考古挖掘的成果包括陶器、石器、尸骨、宮殿、地形等等,進行了系統(tǒng)梳理和研究,考察了所屬文化包括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先商文化等的
《巫山麥沱墓地》收錄了重慶市巫山縣麥沱墓地1997-2002年先后四次發(fā)掘的全部資料。共設五章,分別為導論、墓葬資料、墓葬形制、隨葬器物以及漢墓綜述等內容!段咨禁溿沟亍穼Ⅺ溿麧h墓分為六期,各期年代分別相當于西漢早期、西漢中期、西漢晚期、新莽至東漢初期、東漢中期和東漢晚期。六期文化面貌一脈相承,幾無缺環(huán),為三峽地區(qū)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