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通過知識介紹和探究實驗輔助的形式,解讀關于空氣的一些有趣的問題,包括空氣的組成、空氣的性質、空氣的作用、空氣污染等。本書在介紹知識的同時,設置動手環(huán)節(jié),選取生活中常見的物品進行實驗,融知識性與趣味性于一體,適合小學生及其家長、教師閱讀參考。
二十四節(jié)氣不僅是指導農事的傳統歷法,更是中華民族農耕文明的結晶,含有豐富的民俗文化內涵。本書圍繞不同季節(jié)、不同節(jié)氣的自然變化,介紹了氣候變化、農事活動、傳統習俗、飲食養(yǎng)生、詩詞諺語等內容,內容豐富,通俗易懂,既注重知識性,又注重趣味性,是一本有關二十四節(jié)氣知識的家庭實用寶典。
本文將國際關系領域的雙層博弈框架引入氣候傳播研究中,運用利益相關者分析法識別出中國氣候傳播在國際、國內兩個層面的三大利益相關者,然后以三大利益相關者為基本單位,對其從2009年到2017年在國際層面氣候傳播中的角色和策略轉變進行分析,進而梳理其在國內層面相應的轉變。在此基礎上總結三大利益相關者關系的變化特點,并給出針對
本書在建立濕斜壓大氣動力學的基礎上,根據自組織原理研究了具有季節(jié)變化的水汽凝結釋熱反饋過程。由于周期長達1年,在凝結潛熱脈沖式釋放的主汛期間,天氣過程被天文微加熱項鎖頻。以長江和淮河流域為例,天文微加熱項作用于每克大氣的功率僅為十億分之一瓦,卻可能使4~6月降水過程具有天文周期。因此全球部分地區(qū)的雨季降水呈現19年周期
本書依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的**結論,同時在多次講授氣候變化科學課程基礎上,去偽存真、集思廣義編纂而成,是國內第一部針對氣候變化科學課程的教材。內容主要包括:氣候變化科學的發(fā)展、氣候變化的觀測事實、氣候變化的驅動因子和歸因、氣候系統模式和氣候現象、氣候變化的預估;之后詳述了氣候變化
西南低渦是影響我國災害性天氣的重要天氣系統。本年鑒根據對2016年西南低渦的系統分析,得出該年西南低渦的編號、名稱、日期對照表、概況、影響簡表、影響地區(qū)分布表、中心位置資料表及活動路徑圖,計算得出該年影響降水的各次西南低渦過程的總降水量圖、總降水日數圖。
黒碳氣溶膠是大氣污染的重要組成部分,參與大氣物理、大氣化學、大氣光化學過程,對氣候、環(huán)境及人體健康等方面產生影響。本書基于WRFF-CMAQ模型的運算結果,分析黑碳氣溶膠的分布規(guī)律。本書首先介紹CMAQ模型、WRF模型,確定排放源清單的概況,其次介紹基于WRF-CMAQ氣象化學耦合模型的參數設置,運行此模型得到武漢地區(qū)
本書系統地介紹了雷電電磁波的輻射、耦合及其抑制方法。本教材具有一定的理論深度,較寬的專業(yè)覆蓋面,注重應用性,以提高學生的防雷裝置試驗理論與實踐能力。全書共分為為8章,第1章講述了雷電放電的基本特性;第2章講述了雷電放電通道的輻射和溫度特性;第3章講述了天線耦合雷電電磁脈沖的特性;第4章講述了雷電波的激勵下單導體傳輸線、
在全球氣候變化對世界各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約束日益趨緊、走向低碳經濟已經成為全球性共識的前提下,歐盟試圖通過生態(tài)現代化戰(zhàn)略對內促使產業(yè)結構升級,搶占低碳經濟的先機,對外推動全球低碳轉型,贏得未來低碳經濟的主導權。如果說走向低碳經濟已經成為人類社會未來發(fā)展的理性選擇,那么,歐盟的道路至少迄今為止是朝著較為正確的方向發(fā)展,在某種
云形成降水需要經歷一系列復雜的物理和化學過程,有些云形成降水需要整個云系統對流到超過零度層的很高的高度,而其中的水成物粒子則呈現出多樣性的相態(tài);另外一些云其高度未發(fā)展到零度層就會形成明顯的降水,而其中的相態(tài)也表現出相對的單一性。前者由于云的厚度大,涉及固、液及混合相態(tài)粒子的降水過程,而后者主要涉及的是純液相的降水過程;
《熱帶氣候動力學引論》主要關注熱帶氣候動力學的基本理論和機制。首先,介紹熱帶大氣和海洋的簡單動力模型;然后,討論海氣相互作用對熱帶氣候態(tài)形成的影響,介紹季節(jié)內振蕩的觀測結構、演化特征和傳播生成機制等;*后,向讀者展示熱帶氣旋的生成機理,介紹ENSO和季風的動力學原理及海氣相互作用!稛釒夂騽恿W引論》圖
本圖集主要整編了1981-2010發(fā)生在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熱帶氣旋(TC)的發(fā)生、發(fā)展、活動及對我國的影響情況(含港、澳、臺地區(qū)資料)。由西北太平洋TC活動及TC導致的大風和降水的氣候統計專題地圖及圖表組成。共包含3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關于西北太平洋TC常規(guī)活動,含生命史、位置、生成頻數、強度、強度變化等;第二部分是關于T
本書系統探討了氣象干旱、水文干旱和農業(yè)干旱的形成機理和驅動機制,構建了干旱評估指標與方法,提出了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下流域和區(qū)域尺度分布式干旱模擬與評估方法,并以海河流域北系、渭河流域、瀾滄江-湄公河流域和全國尺度為典型研究案例,模擬和評估了流域和區(qū)域尺度氣象干旱、水文干旱和農業(yè)干旱演變規(guī)律,提出了我國干旱綜合應對戰(zhàn)
本書為“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點領域氣候變化影響與風險評估技術研究與應用”的系列研究報告之一。本書回顧了我國海岸帶海洋災害的概況及研究進展;基于歷史觀測和業(yè)務化數值模式的模擬數據,系統分析了氣候變化背景下我國海冰、風暴潮、海浪、珊瑚礁和濕地的變化規(guī)律,以及海岸帶海洋災害與經濟損失之間的關系;基于耦合模式間比較計劃
《氣象與大數據》對大數據技術在氣象領域的應用進行探討,敘述氣象預報預測的基本概念與特征、發(fā)展歷史與趨勢,大數據的內涵特性、核心技術和氣象應用潛力,氣象數據的屬性特性和大數據價值,氣象業(yè)務的數據全生命周期的模式方法以及大數據時代的發(fā)展需求等;提出氣象大數據規(guī)劃治理的思路方法;從信息基礎平臺、分析與應用、挖掘與融合等不同層
本書全面介紹國際應對氣候變化科技計劃、規(guī)劃和政策,以及國際低碳領域的發(fā)展動態(tài),分別從減緩、適應氣候變化角度詳細闡述了聯合國,以及美國、歐盟、日本和英國等相關發(fā)達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科技發(fā)展**進展;動態(tài)跟蹤了聯合國,以及美國、歐盟、日本和英國等相關發(fā)達國家已實施的應對氣候變化計劃、規(guī)劃和政策情況;并對部分發(fā)達國家在低碳技術
本書主要介紹了海南島城市暴雨內澇成因及其防控技術,探討了海南島*降雨事件的時空演變規(guī)律,分析了?谑卸虤v時暴雨變化趨勢,揭示了海南島城市暴雨內澇的可能成因。本書還自主開發(fā)了基于水動力學的城市雨洪模型,并采用大量算例對所構建的模型進行了驗證;基于InfoWorksICM、SWMM和PCSWMM模型,構建了?谑兄鞒菂^(qū)城市
脆弱性是災害社會學的一個基本分析工具,群體脆弱性是災害社會學研究的一個新興領域!稓庀鬄暮θ后w脆弱性研究》系統分析氣象災害中特定群體脆弱性的差異性分布過程、內在機理和精準治理對策。首先,提出了氣象災害群體脆弱性分析框架;然后,采用案例研究法分析了臺風災害下糧農群體脆弱性、風浪災害下游客群體脆弱性、干旱災害下牧民群體脆弱
本書以我國秦嶺山地具有代表性的七大景區(qū)為研究對象,應用有限理性、GIS時空分析、指數模型等先進理論和方法,分析暴雨災害風險時空分布特征,構建暴雨災害風險與游客風險感知與評價體系,評價游客暴雨災害風險感知能力、影響因素與差異性。
全書共分五章,分別從大氣、海洋、冰雪、陸地生態(tài)和影響因子等方面揭示了諸多氣候變化相關聯的科學事實,可為政府有效制定氣候變化政策和談判策略,滿足國內外科研與技術交流需要,提升現代氣候變化業(yè)務能力,更好地開展專業(yè)教育和科普宣傳提供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