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學》是中國佛學院主辦的綜合性佛學研究學術刊物,其宗旨是以展現中國佛學院為主,兼顧與佛教學術研究相關的專家學者最新研究成果,促進教內外學術交流。本刊以漢傳佛教教史、義理研究為主,同時也刊登南傳佛教、藏傳佛教以及與佛教文化相關的研究綜述、動態(tài)等。
本書是廣西象州六祖文化研討會論文選編,主題集中于六祖慧能文化研究,主要從文本研究、行跡考證與繼往開來三個方面,并借助大量出土文獻和傳世文獻對六祖慧能的諸多細節(jié)進行了揭示和探討。本書有諸多創(chuàng)見,對于慧能文化研究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序言 導論:現代社會的宗教生活宗教與民族國家建構全球化時代的宗教與社會變遷東西方社會語境中的宗教個體化 上編:佛教、他者與民族國家建構佛與他者:現代泰國的文明國家與信仰階序的建構國家與民族整合的困境:二十世紀以來泰南馬來穆斯林社會的裂變 中編:泰國的佛教改革與社會運動佛使比丘與當代泰國公民-文化身份的建構社會變動之林:
本書所收錄論文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重點學科宗教與文化研究成果,共收錄16篇文章。本輯分為理論與對話、歷史探微、民族文化以及專題研究四個欄目,圍繞文化人類學、民族史、民族文化等方面進行探討。本書相關論述涉及學術前沿,史料考述翔實,田野調查扎實,資料豐富,觀點鮮明,具有一定學術參考價值。
論文以區(qū)域研究為視角,以清水江下游及渠水界鄰區(qū)域飛山公楊再思信仰為主線,通過對飛山公楊再思信仰于不同空間場域中、不同人群歷史記憶下多樣性實踐的歷史人類學考察,深入闡釋該地域社會民眾的生活實踐與區(qū)域社會結構、地域支配關系關聯(lián)與過程演變。論文從共時性與歷時性的視角,基于深入的田野調查并結合地方志書、碑刻、族譜等文獻,結合王
本書以歷史文獻研究為基礎,運用多學科理論和方法,對明清時期山東運河區(qū)域民間信仰的構成及分布、特點及成因、功能及影響等問題進行跨學科、多角度、綜合而細致的研究,力求在勾勒和梳理民間信仰基本狀況的同時,歸納和總結民間信仰的地域特色,探討民間信仰在促進區(qū)域社會整合和變遷中的作用,分析運河區(qū)域內部社會的發(fā)展脈絡,以此揭示運河區(qū)
本書以我國東北地區(qū)少數民族鄂倫春族的神話為研究對象,借助神話理論,以搜集整理的鄂倫春族神話研究豐富學術資料為基礎,以必要的實地調研數據材料為支撐,將紛繁復雜的鄂倫春族神話分為創(chuàng)世神話、人類起源與族源神話、英雄神話和薩滿神話四種類型,進行深入的主題分析、意涵挖掘以及形象研究,并將鄂倫春族的神話與其他民族的神話進行比較,同
威廉詹姆斯的實用主義哲學雖然作為美國本土哲學的產物,其徹底的經驗主義亦承襲了英國的經驗論傳統(tǒng),卻與二十世紀占據英美哲學主流的分析哲學關聯(lián)不大,反而因其對傳統(tǒng)理性主義哲學的批判以及濃厚的人文關懷與歐陸哲學的意志哲學、生命哲學、現象學等諸多流派有著共同的話題以及相似的觀點。本書從詹姆斯長達十二年的職業(yè)選擇以及1872年所經
本書是基于清代太白山民間信仰(雨神、山神)及其衍生品景觀發(fā)展歷程的解析為基礎,力圖從中找出清代民間信仰、景觀發(fā)展與區(qū)域社會之間或隱或現的關系。清代陜西眾多的雨神中,太白山神成為最具影響者。清以前太白山神的發(fā)展狀況,是其在清代發(fā)展的基礎。太白山神產生于漢魏之際,其產生與道教關系密切,但為民眾所接受,則是因其與求雨的關系,
陳摶(871~989),在《宋史》里有傳,字圖南,號扶搖子,歷經晚唐、五代、北宋時期,著有《胎息訣》、《指玄篇》、《觀空篇》、《麻衣道者正易心法注》、《易龍圖序》、《太極陰陽說》、《太極圖》和《先天方圓圖》等,是道家著名學者、養(yǎng)生家。其修煉思想對道教內丹學的發(fā)展產生了影響,易學思想對儒家學派的邵雍、周敦頤、朱熹等人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