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五代在碑志第三種,本書以更為密集的墓志碑文(50幀)來揭示、考察五代時期各階級階層的社會流動,以期從前人研究的五代歷史實相中,糾正以往以帝王將相作為傳主的失于一偏的研究傾向和被忽視的個體,展現了五代社會的實際樣貌。
此外,本書為我們重新審視五代在中國歷史發(fā)展上的位置提供了重要的線索和視角。通過解讀具有代表性的五代文人、武人、僧侶、平民等五代眾生相的墓志碑銘,我們發(fā)現:恩蔭、婚姻、家世仍是五代社會流動的重要條件;五代的階級流動盡管較為活潑,但階層流動有限,高級官銜和實權職位仍然掌握在少數家族手里;成就宋初向文治傾斜的,不單是皇帝或文人,整個五代武人團體的自我轉型或對傳統(tǒng)武風允文允武的追求,都是重要因素。
五代在碑志
五代在碑志系列包括《世變下的五代女性》《五代武人之文》《五代的文武僧庶》三種,通過整理具有代表性的五代墓志碑文,并運用史學六問五鬼搬運數饅頭等研究方法,集中討論了文武僧庶各階層的社會流動、文武交流、婦女角色,以及墓志筆法和史學方法等問題,同時涉及五代官制、宗教與司法。有別于傳統(tǒng)五代重武輕文五代女性無所作為等觀點和以帝王將相為研究對象的失于一偏,五代在碑志不僅研究文武間的交流和武人的治世之能,爬梳細分階級流動和階層流動,對傳統(tǒng)的唐宋變革脈絡進行重新審視,而且還探討世變下不容小覷的婦女、僧侶和平民,立體呈現五代亂世中的眾生相。
本書賣點
1.專業(yè)權威,名家推薦。歷史學界學者鄧小南、包弼德、冨谷至、趙晶、山根直生聯袂推薦。
2.利用墓志碑銘發(fā)掘出的有效信息,是研究五代社會史不可或缺的史料。特別在一些國內研究比較薄弱的領域,如僧侶、平民的階層流動等方面,書中也做出了一些綜合性的研究和總結,增加了我們對五代社會發(fā)展史的了解。
3.多身份探討,為五代社會流動提供了另一視角的考察。從文人、武人到僧侶、平民,書中探討的墓主身份多元,借此窺探當時五代社會史的實際面貌。
4.立體呈現五代眾生相,一窺當時的平民生活。區(qū)別于正史通常以帝王將相作為傳主的敘述視角,本書除了梳理研究統(tǒng)治階級的文官武將的生平,也將僧侶、平民作為研究主角,對失于一偏的歷史研究法有一定糾偏作用。
5.研究方法新,授人以漁。本書采用史學六問五鬼搬運數饅頭等科學方法,結合傳統(tǒng)的史學方法找出史料之真正重點,從內容到形式都給予客觀冷靜的分析,既揭露墓志的殊相,也總結五代文武僧庶共同面對的難題,為五代史研究提供新視角。
紈绔武三代子弟如何幡然向道?亂世布衣如何以武立家?庶姓家庭的崛起與衰落有哪些關鍵因素?五代僧侶的來源以及精神追求有哪些曲折歷程?多才文官如何在五代亂世周旋立足并施展抱負?刀筆吏如何能夠以一技之長書算來立名?怎樣才能才兼文武為萬人敵?五代的文武僧庶之間的社會流動、階層流動具體是怎樣進行的,哪些是必要因素,哪些是關鍵因素?
這些問題都能在《五代的文武僧庶》中找到相應的答案。本書將如剝繭抽絲、老吏斷案般,循循導引,揭秘藏在墓志碑文里的五代眾生相。
前 言:透過以個體為基礎的多元視角,看到五代人群的生活面貌
(選自《五代的文武僧庶》,李宗翰等編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年3月)
這套書源自柳立言老師于2015年發(fā)起的讀書班, 與山口智哉、 李宗翰、陳韻如(2018年加入)、劉祥光四位老師一起帶領同學精讀五代墓志。 柳老師于2019年二月榮退后, 由四位老師繼續(xù)帶領同學精讀墓志。我們秉承讀書班成立之初所定下的九個議題:(1)社會流動;(2)文武交流;(3)業(yè)績;(4)品德;(5)家庭或家族型態(tài);(6)婚姻;(7)喪與葬;(8)婦女角色;(9)墓志筆法與史學方法。讓老師與同學各自從墓志中找出相關議題進行分析, 并發(fā)展撰成提要。 大約半年后李如鈞加入, 2020 年鄭丞良也加入, 為讀書班的討論增加了不少廣度與深度。在研讀與討論的過程中, 我們每個人都獲益良多。 然而受限于能力與興趣,討論的重點主要集中在(1)社會流動、(2)文武交流、(3)業(yè)績、 (4)品德,以及(9)墓志筆法與史學方法等五項。其余四項在提要中雖然也會論及, 但更深入的分析討論, 只能留待來日。
本冊收錄不同階級與階層的墓志, 分為文、 武、 僧、 庶四類, 希望藉此看到五代人群更全面的面貌, 并觀察墓志格套在五代的發(fā)展概況。受限于種種因素, 五代史向來較少受到學者重視。 雖然過去幾十年間屢有新作出版, 涵蓋范圍包括通論、 政治、 制度、 經濟、 軍事等各方面,但與其他時代相較, 五代所獲得的關注不免仍顯不足。 職是之故, 一般對五代的印象仍留在以戰(zhàn)亂頻繁、 政治敗壞、 民生困苦為主。然而現有研究已表明, 自五代中期開始, 中央集權逐步強化, 藩鎮(zhèn)權力受到削弱, 而五十三年間, 民間亦未見重大叛亂, 當時的政治社會秩序似乎并不如一般所想象得壞。 若當時的政治動蕩主要發(fā)生在政治高層,則其對一般社會與平民所產生的影響幾何, 或有重新評估的空間。 本冊轉換視角, 以墓志為基礎, 將個人作為歷史分析的基本單位, 觀察文、武官員在中央與地方的各自實際業(yè)績, 以及他們黜陟遷轉的原因; 同時也考察僧、 庶等平民群體, 理解他們的宗教活動與社會生活, 及其個人與家庭的社會流動。 易言之, 我們不從國家、 制度、 社會、 經濟或思想等宏觀的大單位出發(fā), 而希望立基于個別人物的具體事跡, 觀察單位個體在其位置上對時代的沖擊 ( 正面或負面) , 聚樹成林, 考察五代的整體政治社會概況與演變。 從這個角度出發(fā), 我們希望可以觀察到一些與過去不同或被忽略的景像。 例如, 不論官庶, 個人品德的重要性凸顯。
當然這并不是指五代滿街都是圣人, 但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品德對五代人仍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性, 而其發(fā)揮的功能與意義有待進一步探究。 需要重申的是, 我們的主要目的并非為五代翻案、 將之描繪成太平盛世, 而是希望在現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 透過以個體為基礎的多元視角, 補充某些過去尚未描繪清楚的面向, 探索構成五代特色的諸多歷史動力, 同時也對唐末至宋的歷史演變過程, 提供一些新的線索。
眾所周知, 墓志具有隱惡揚善的特點, 因此研究上不能不講求方法。我們閱讀墓志, 延續(xù)前兩冊的分析方法, 包括標點分段、 數饅頭法、 史學六問、 五鬼搬運、 制作表格等, 我們從中受益無窮。 這些方法的相關討論已詳見、 二冊, 此處不再贅述。 稍加補充說明的是, 柳老師同樣強調的另一方法竭澤而漁:從現存史料中,盡其所能將相關史料搜羅殆盡, 并列表排比。 這在史學研究中本屬常識, 但對閱讀墓志卻格外重要。 過去曾經發(fā)生的人事浩瀚無涯, 流存至今的史料, 不論文字或非文字, 都只是歷史長河中的雪泥鴻爪。 然而后人只能以這些有限的史料為線索, 探尋通往過去實相的幽徑, 其間曲折重重。 其實何止研究古代史是如此, 即使研究當代史者, 又有誰敢宣稱自己已掌握或能掌握當代人事活動的所有實相? 面對浩瀚無涯的過去與有限的史料, 講求史學方法就很重要, 墓志尤其如此。 將墓志與現存相關史料對讀, 首先可以讓我們分辨墓志之揚善是否屬實, 同時也可發(fā)現墓志是否有隱惡, 藉此了解撰者的墓志筆法。 其次, 墓志中經?梢园l(fā)現能夠補充現存史料欠缺之處, 例如官員較完整的仕宦經歷等。 后, 也許更重要的是, 透過墓志與相關史料相互對讀所建構的歷史脈絡, 我們?捎^察到不少原本隱而不顯的各種現象與議題。 例如將龐令圖墓志與 冊府元龜 舊五代史 對讀, 我們發(fā)現五代時鴻臚少卿并非全屬虛銜, 有時應該屬于實職, 龐令圖即因擔任其職而真地從地方被調至朝廷, 由此提醒我們應該進一步探討九卿制度自唐末至宋初的演變。 又如將魏延福墓志與正史對讀, 我們發(fā)現宋初對于新占領區(qū), 除了會從中央派出官員到其地擔任知州與知縣外, 也會從中央派遣吏員到新統(tǒng)治區(qū)較次要之地擔任知縣, 層層掌控, 手段可謂細膩, 由此或可進一步探討宋初鞏固其地方統(tǒng)治的方法, 以及中央吏員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類此種種, 不一而足。 總之,墓志除了眾所周知的諸如仕歷、 婚姻、 子女等極具價值的信息外, 還含藏許多通往過去的線索, 有待深入開發(fā), 而這些都需要透過對史料進行細讀與比對才能發(fā)現。
在本書付梓之際, 獲知陳智超教授主編 輯補舊五代史 的出版消息,令人興奮, 可惜已不及利用。 聊堪自解的是, 本書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史學方法, 從墓志材料中發(fā)掘新議題, 以待未來進一步開拓。 若本書對此稍有可取之處, 則讀者當可進一步善加利用舊籍, 對五代史乃至中國史研究, 做出新貢獻。
在讀書班討論的過程中, 我們時常對一些新發(fā)現感到欣喜, 即使再細微, 都足以讓我們喜悅終日。 但我們更常產生的感慨, 是深感自身對五代史認識的不足。 在五代史研究的遼闊天地中, 我們其實都是剛起步的學生, 有待繼續(xù)努力。
山口智哉:大阪市立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博士,現任臺北大學助理教授。
李宗翰: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化系博士,現任臺灣師范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劉祥光: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博士,現任臺灣政治大學歷史系教授。
陳韻如:英國牛津大學東方研究系博士,現任中研院史語所助研究員。
前言
編 格套下的文武僧庶
男女有別? ( 羅周敬、王萬榮之妻關氏) /3
中層平民的墓志與喪葬( 張敬德) /8
唐末晉北商人( 張宗諫) /19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 朗空、智堅、玄寂) /25
格套下的沙陀武官( 藥繼能) /55
第二編 文官群像與社會流動
飄泊于家鄉(xiāng)( 源護) /73
抱團是力量( 馬測) /85
多才文官( 張曙) /91
財與才不可兼得? ( 景范) /99
五代宋初洛陽石氏的興起( 石繼遠) /109
宦海浮沉望故鄉(xiāng)( 賈邠) /127
庶姓家庭的崛起與衰落( 龐令圖) /138
中央吏員出守三邑( 魏延福) /159
清風美玉一文儒( 張稹) /165
八世文官家族的余暉( 孫拙) /171
周旋八朝于亂世( 邢德昭) /188
魂歸異鄉(xiāng)( 祖仲宣) /196
第三編 武官群像與文武交流
同源異路:中山王家兩支后代的不同命運( 王廷胤、王處直、王處存) /209
魏博的黃昏( 羅周敬) /241
仁而不武:國破家亡的成德節(jié)度使( 王镕) /258
萬人之敵一條葛( 葛從周) /268
武人之忠( 劉鄩) /280
武人子弟抱素含真( 安崇禮) /289
軒冕之后克著軍功( 西方鄴) /302
如此才兼文武:墓志之隱惡揚善( 王守恩) /310
掌中白刃,屏外清風( 商在吉) /322
以德取勝( 紀豐) /330
刀筆吏以書算立名( 劉光贊) /337
文武兼通( 王璠) /344
文武兼?zhèn)? 蕭符) /351
以庶務起家( 邢汴) /358
棄武從文兩代四官( 梁瓌) /365
第四編 平民之社會流動
世家中落( 崔崇素) /375
紈绔武三代幡然向道( 宋可度) /384
平民亂世興家( 李悔) /399
積善其昌( 溫仁朗) /410
亂世布衣以武立家( 牛孝恭) /422
從平民到鄉(xiāng)紳( 孫公瞻) /444
鄉(xiāng)薦貢士習儒行義( 劉旦) /452
總論/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