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認為,在古代自然經濟和小商品經濟條件下,存在著傳統(tǒng)社會的微觀經濟理論——不同于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微觀經濟理論——“治生之學”。“治生之學”是古代商人群體在“利欲人”約束下,在政府“富貴尊顯、久有天下、令行禁止、海內無敵”治理目標下,在道德、制度、政府影響下,通過適應、博弈、突破達至經營治生的理論。全書闡述了以市場為空間、商人為主體的商品流通關系,建立了以“流通”為框架的理論體系,詮釋中國古代微觀經濟理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提供了歷史基礎。
柴毅,管理學學士、經濟學碩士、經濟學博士,云南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現為中國現代經濟史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昆明市人民檢察院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云南省社科聯(lián)“云嶺大講堂”專家,兼任中國經濟史學會理事、中國經濟思想史學會理事。研究方向為理論經濟學。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一項、省部級課題四項;在《學術月刊》《中國經濟史研究》《貴州社會科學》《學習與探索》《福建論壇》《演化與創(chuàng)新經濟學評論》《政治經濟學研究》等發(fā)表論文三十余篇,其中多篇文章被《新華文摘》《經濟史》全文轉載。
第一章 治生之學:中國古代經濟思想
第一節(jié) 引言:中國古代經濟思想
第二節(jié) 治生之學之假設、框架與研究對象
第三節(jié) “政治經濟學”的演化與“中國經濟學”的發(fā)展
第二章 市場:治生之空間
第一節(jié) 市場的產生
第二節(jié) 市場的維度
第三節(jié) 市場的管理
第四節(jié) 市場交易物
第三章 商人:治生之主體
第一節(jié) 治生之體: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
第二節(jié) 治生之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第三節(jié) 經營之策:商賈求利,東西南北各用智巧
第四節(jié) 治生之術:包羅萬象、生財有道
第五節(jié) 治生環(huán)節(jié):通貨積財、互通有無
第四章 道德、制度與政府:治生之約束
第一節(jié) 道德制約
第二節(jié) 重農抑商
第三節(jié) 政府專營
第四節(jié) 制度約束
第五章 適應、博弈與突破:治生之體系
第一節(jié) 適應:傳統(tǒng)道德和禮儀制度
第二節(jié) 博弈:賦稅約束與利益共享
第三節(jié) 破繭:突破觀念和制度限制
第六章 中國古代經濟思想之啟示
第一節(jié) 流通什么?
第二節(jié) 為誰流通?
第三節(jié) 如何流通?
第四節(jié) 治生之學之啟示
附件
參考文獻
后記